《种田记》种田记分节阅读70

    小时候街边卖的更多的是糖炒栗子,热烘烘的砂子把栗子翻来炒去,栗子被炒得油光滑亮。比起温吞的水煮栗子,糖炒栗子真是热情奔放,香气逼人!每次经过,都会忍不住被吸引,可是爸爸妈妈总说不卫生不肯给她买。

    “行啊,中秋快到了,正是吃栗子的时候。”

    “栗子是什么啊?”梁晓玲听两人说得起劲,下意识就觉得肯定是好吃的东西。

    苏缨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桂圆村没有种栗子树,镇上也很少有糖炒栗子,梁晓玲她们这些小孩子没见过栗子也是正常的。

    “栗子可好吃啦,过几天让张叔炒栗子给你吃。”

    “栗子有蛋糕好吃吗?”小姑娘的心中苏缨做的蛋糕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栗子也可以做蛋糕嘛,做出来的蛋糕可好吃啦!”苏缨越想越兴奋,什么板栗饼、栗子蛋糕都是极诱人的东西啊。

    “呵呵,转眼中秋又快到了,大家都要忙着做礼饼了。”张得宝笑呵呵地说。

    “你们每年中秋都做礼饼?”苏缨吃惊地问。

    礼饼是j省的传统小吃,口味亦咸亦甜,甜咸适中,厚度大概两厘米左右,大小估计和葱花饼差不多,做法当然更考究,陷中冬瓜条、腌肉、葱花、花生、芝麻等等什么的一应俱全,皮薄如纸,饼馅香肥软润。

    苏缨小时候逢年过节,大人总会买上几只,切成小块,当做月饼,那时候月饼是奢侈品,比礼饼贵多了,而且也没现在这么多花样,就是装在红色的塑料袋里。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不要说礼饼了,月饼都不稀罕了,而且礼饼中的小肉块都是用腌过的肥膘肉,不是啥健康食品,爱美要身材的女孩子更不会去买了,城里卖礼饼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了,近乎绝迹了,没想到桂圆村还保留着做礼饼的习俗。

    “其实礼饼真正是男女订婚的聘礼,俗话说‘礼饼方有礼,其他不为礼’。现在一般家里有什么喜事、大事,比如说家里的老人大寿,比如说家里添丁,比如说闺女出嫁,还有家中乔迁新居、盖新房都要用上礼饼,拜祖先供月亮也要用上。”

    “聘礼要用礼饼?难怪啊,我有个同事是乡下的,他结婚的时候就没分喜糖给我们,分了礼饼,也是自己家做的呢,我们当时心里就觉得他特别奇怪,原来还是传统的民俗啊。”

    “可不是嘛,到你们这一辈,老祖宗的东西就都不知道了。传说三国的时候周瑜、孙权为借荆州的事情恼恨刘备。听说刘备的夫人新丧,便设下计谋,以孙权的妹妹为钓饵,假招刘备为婿,以取荆州。军士诸葛亮给刘备出主意,派赵云相陪,取快船十只,随性五百人,前往南徐娶亲。

    刘备先去南徐拜见乔国老,带五百兵卒在城中采买果品、猪羊,散发饼耳,大造舆论,促使国太干涉,上演了一出甘露寺。孙权不敢杀刘备,弄假成真,使刘备成其好事,闹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从这以后,民间就形成了定亲送耳饼这一风俗,而这种耳饼被称为礼饼。”

    “真的假的啊,这样也能扯上关系?”苏缨不太相信。

    “过去老人就是这么说的,”张得宝摆出一副爱信不信的样子,“订婚时一般是南方送女家礼饼,女方再把礼饼分送给亲戚朋友和周围邻居。如果女家不收礼饼,就说明婚事不成。过去农村有些地方没有结婚证书,礼饼也就成了订婚饼。分送礼饼,就表示取得亲戚和社会的承认。男方送女家的礼饼量相当大,常常用箩筐、担子挑。有钱人家甚至发礼饼票,得到礼饼票的人可以径直到杂货店去兑换。而且出嫁的女儿、外孙女都要在每年中秋节用礼饼孝敬母亲和舅母。礼饼大的五斤一个,还有三斤、二斤、半斤的。旧社会讲究送五对礼饼,表示五代同堂,取个吉利。现在不讲究这些了,礼饼都是半斤一块,送也不一定要成双成对。”

    苏缨听了真有些跃跃欲试,想今年亲手做几个孝敬妈妈,“原来是女儿孝敬母亲的啊,我小时候还以为我妈穷,买礼饼当月饼给我外婆呢。”

    “张叔,你会做礼饼不?”

    “爷爷奶奶会做,爸爸妈妈也会做。”张得宝还没来得及说话,梁晓玲就激动地插话,“还是苏姐姐的蛋糕好吃,小玲现在不爱吃礼饼了。”

    小家伙摇头晃脑地说着,手里还捧了个大柿子啃着。

    “小玲,吃完这个就不能再吃了哦,柿子吃多了要肚子疼的。”

    “咱们村里家家都会做礼饼,我怎么可能不会嘛。”张得宝自豪地说,“你要是想学,后天就来我家吧,明天准备一下东西,后天就可以开始做了。”

    “哈,中求真好啊!有糖炒栗子、礼饼、月饼、大闸蟹、桂花酒想想就流口水。”

    “我可没酿桂花酒啊,咱们村不兴那个。”

    “今年可以开始酿嘛,咱们村的金桂多香啊,酿桂花酒最合适了,今年酿下的,明年就能喝了。”

    “小姑娘家家的,这么爱喝酒。”张得宝笑道。

    “不是爱喝不爱喝的问题啊,中秋节,桂花酒,大闸蟹,想想都美得很呢。”苏缨一脸憧憬地说。

    “好了,把这些柿子晒了吧,小玲,你这个馋猫,吃了那么大两个柿子,都不用回家吃饭了是吧。”张得宝起身拍拍梁晓玲那鼓鼓的小肚皮。

    “小苏,你可把小玲给惯坏了,这小丫头成天惦着到你这儿吃零食,在家都不好好吃饭,把她爷爷奶奶给气的,骂也不是,打也不是。”

    “小孩子都不爱吃饭,我小时候也一样,不也长这么大了嘛,放心吧,我这里的小零食都不是垃圾食品,对小孩子的成长发育很有好处呢。”苏缨把刨净柿子,整齐地摊放在晒垫上,这晒柿子还挺有讲究的,晒垫得放在离地面一米高的架子上,摊晒的时候萼盘朝下,白天吹风夜露两天后,到外果肉稍软的时候才开始捏饼,边捏边晒,翻晒个十多天。

    等到了霜降的时候,把果面已经被压扁,果肉已经被捏软的柿子再取出来摊放在凉爽的地方,不能让阳光暴晒到,反复几次,柿饼的表面才会出现白霜。

    空间柿子的品质自然是很好的,只要苏缨的技术过得了关,就一定能做出上好的柿饼,想想那饼形扁圆,肉色黄红,透明胶粘状,甘甜不涩口的柿饼就馋得很。

    林达回来一听苏缨想做礼饼就不是很乐意了,“礼饼的陷都是那么肥的肥膘啊,油腻腻的,多恶心。”

    苏缨乐了,别看林达嘴挺馋,其实挑食得很,动物内脏和肥肉,他是最讨厌吃的。

    “葱肉饼不也是用猪肥膘做的,你不是爱吃的很?”葱肉饼也是j省有名的传统小吃,有点像烧饼,但是比烧饼还薄一点,是以面粉为主料,以猪肥膘肉、葱花、生芝麻为辅料制成的一种烤炉酥饼。

    “那不一样啊,葱肉饼那么薄,烤得脆脆的,都没感觉到肥肉啊,礼饼那么厚,里面全是油腻的肥肉,而且还是甜的。”

    “礼饼吃起来也没觉得是肥肉啊,倒是有点像冬瓜糖,入口即化。”苏缨本来就爱吃甜的,何况又这么久没吃过了,心里还真挺期待的。

    “反正我是不要吃的,你啥时候做葱肉饼我还可以考虑一下。”林达坚定地说。

    “行啊,”苏缨答应得倒是爽快,“中秋要到了,这可是我们在桂圆村的第一个中秋嘛,肯定要过得热热闹闹的,多做一些好吃的。”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啊,我们不回城里过吗?”林达挺为难的。

    “能不能把我们爸妈都接过来过啊?现在村里的路也修好了,天气也挺好的,把他们接到乡下来玩玩嘛。”苏缨心里也很矛盾,既想留在桂圆村,又想和家人在一起。

    “我爸妈是没问题啊,特别是我爸老念叨着要回来看看,就是你爸妈那里,”林达看了她一眼,“你自己去和他们说吧,如果他们同意的话,咱们就留在村里过吧。”

    “行啊,肯定没问题的,我老爸上次答应要来村里散散心的,正好趁这个机会嘛。”苏缨高兴地在老公脸上香了一记。

    第九十九章 中秋(中)

    苏缨的父母倒是挺开明的,逢年过节也就是多做几个菜,没有太多的繁文缛节,苏缨软言相求了一阵,再三保证自己会整治一桌好菜招待他们,两位老人心中对桂圆村也着实挺好奇的,就答应中秋来村里过。

    这下把苏缨乐坏了,离中秋还有一个礼拜左右,已经开始欢天喜地地忙了起来,这当务之急就是跟着张得宝学做礼饼。

    这礼饼重糖、重油,过去渔民出海打鱼,因为他们体能消耗很大,而且一般出海时间都挺长,一般要带很多的礼饼做点心,是高能量食品,虽说不易久藏,但是提早几天做也无所谓。

    “好香啊。”苏缨抽抽鼻子,村子的空气里都弥漫着甜香,家家都在做礼饼呢,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做不少送给娘家人,有些家庭年轻人在外打工,公公婆婆为了不失礼,就替儿媳妇做好,送到娘家去。

    “你别小看我们乡下地方做的礼饼,也是讲究的很呐,这所用的糖,必须是经过特殊熬制成翻砂糖,细密香润;猪油必须是新鲜干熬猪油,油膘必须去膜除筋,使其无粨无渣;精粉要用面筋含量中等的面粉;果仁和果腹既不用原粒也不碾成粉,而是采用斩碎的方法斩成黄豆粒大小的碎粒”张得宝指着桌上的原料,一一给苏缨介绍着。

    苏缨看得直抽冷气,这分量也太足了吧,熟面粉十公斤、绵白糖十二公斤、白膘丁十二公斤、熟花生仁粉两公斤、去皮红枣丁一公斤、瓜子仁一公斤半、核桃仁两公斤半、糖冬瓜两公斤、精盐半斤

    这么多原料得做多少礼饼啊,要多少人才吃得完呐?

    “瞧你那小家子劲儿,这也叫多?你去九鼎家看看,只多不少,难得做一次礼饼,自然是要把分量做足喽。”张得宝没好气地说。

    “对了,我都忘了问你,要吃甜的还是要吃咸的啊?”

    “不是咸中有甜,甜中有咸吗?怎么还有分啊?”

    “有啊,咸的就是放了虾干、紫菜,多放些盐,其他也没太大区别。”

    “那还是甜的吧。”女孩子都是爱吃甜食的。

    跟着张得宝把面粉、饴糖、熟猪油相互拌匀后再稍加一点水,揉成面团,略为涨润一下,用拳头加以捣拌约20分钟,张得宝说这样的面团涨润起筋,富有延伸性,便于包制。

    虽说苏缨常捣鼓一些吃食,算是个还不错的小厨,但是也很少一次揉这么大的面团,把吃奶额劲儿都用上了,双手都通红通红的。

    然后把饼皮分成4块,每块摘成30小块饼皮胚。

    做馅料倒是轻松,把那些果仁果脯剁成小碎粒,加上肥膘、糖、盐、猪油之类的,搅拌成团,分成10块,每块再摘成30小块。

    接下来的制胚和烘焙最考验功夫了,苏缨仔细地看着,连眼都不敢眨一下。

    张得宝把饼皮面团用手掌延压成圆形、皮薄、面积较大的皮子,把饼馅包放在里面,这饼馅占到了百分之九十左右,所以皮特别薄,也特别需要注意。

    张得宝见苏缨认真,满意得点点头,“在包馅时要注意厚薄均匀,不破裂和封口严密,再逐渐揿扁,然后在饼胚外表洒些水,粘上芝麻,其实也不难。”

    “有点像做馅饼嘛。”连着做了几个,她也越来越有手感了,毕竟在厨艺这方面她还是挺有天赋的。

    烘焙礼饼也是很有技巧的,自然是要交给老手张得宝了,烤礼饼的火力要小,时间也很缓慢,厨房里毕竟升了火,还是挺热的,两人就道厅堂里边喝茶边等着。

    张得宝时不时进厨房翻动一二次,以免烘焦。

    “对了,你那些茶叶应该快好了吧?”张得宝喝着茶突然想到。

    “嗯,老板让我们明天去取,正好能赶上中秋。”

    “嘿嘿,早和你说秋茶不好,连夏茶都比不上呢,你喝喝看,我这春茶才好呢。”

    “我那秋茶未必比不上你这春茶,如果真的味道不好,只能说那老板手艺太差啦。”苏缨一脸自信地说,那空间茶叶刚采下的时候不知道有多水灵呢。

    “这丫头,就爱说大话。”张得宝起身敲了她脑门一记,“走,去看看礼饼,估计快好了。”

    此时满屋子净是香味,苏缨又饿又馋,飞奔到厨房里,别看她二十多岁了,馋起来可也不输梁小玲。

    饼皮圆周已经由青绿色转为微黄色了,张得宝把它们取出冷却。

    “这炉饼做得不错,你看这饼看起来金黄金黄的,没有焦斑,饼面平整,没有破裂露馅。”

    “张叔,这几块饼的饼面看起来怎么外突不平啊?”

    “这是因为包馅时没有把空气压去,或陷中水分过多造成的。”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