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陵县内外的兵营中,日日操练不息。
十月下旬,洛阳又传来消息。
却是董卓不再追捕袁绍,而是拜袁绍为渤海太守,并封袁绍为乡侯。
这却是董卓的同州人、凉州名士周毖与何顒、伍琼之功。
周毖虽与董卓同乡,但心向袁绍,早在袁绍离京前,他就在何顒、伍琼等人的介绍下,和袁绍暗中来往密切。张邈等人之所以能被董卓拜为郡守国相,其中亦多是赖周毖等人之力。
袁绍逃离洛阳后,董卓本是悬赏追捕,催迫甚急,袁绍出逃冀州是为了武力讨董,而董卓却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追捕他甚急,这极不利於他募兵行事。
於是,周毖、伍琼、何顒等留在洛阳的袁党成员就巧言说服了董卓,对董卓说:“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绍不达大体,因为恐惧,所以出奔,非有他志也。今明公追捕他甚急,他若走投无路,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如果他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於免罪,必无患矣。”
董卓自到京以来,朝中公卿、洛阳名士大多敌视他,肯和他来往的士人不多,周毖、伍琼、何顒俱有高名於海内而却常出入他的门下,看起来似乎和他很亲近,由是之故,董卓虽知他们与袁绍的关系非常亲近,可对他们的话却也不能不细细考虑。
送走了周毖等人,董卓即召来贾诩等谋士,把周毖等的话转述了一遍,问道:“我废立天子,连袁太傅都不敢有异议,老老实实的,袁绍虽有点虚名,然手不能提三尺之剑,左右尽无用腐儒,不知兵略,那么周毖等人刚才来为他求情,是不是这竖子惧我兵威,在变相地服软?”
贾诩答道:“服不服软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公的确应该赦免他了。”
“此话怎讲?”
“明公追捕他已有些时日了,如能捕到,早捕到了,之所以至今还没有捕到,无它,唯因如周毖等人之所言,袁氏四世三公,树恩海内,冀州牧韩馥亦袁家故吏也,故此明公购之虽急,却一直未能见功。既然捕他不到,那便干脆赦免之,以观后效也好。”
董卓沉吟了下,说道:“可万一这竖子没有服软,周毖等人是在以计诈我,那我听了他们的话,赦免了他,再给他个郡太守当当,这岂不是倒持干戈,我岂不是做了回蠢人?”
“袁绍如没有服软,以他的家声世资,干戈已在其手矣!他若真要反明公,明公赦不赦免他都无足轻重。”
“……你说的也是,但袁家毕竟名重,如只袁绍一人在外倒也罢了,孤掌难鸣,可现今袁绍、袁术兄弟皆出奔在外,一在冀州,一在荆州,万一在我赦免了袁绍后,他兄弟二人南北呼应,联手起兵,我虽不惧,可也是个小麻烦啊。”董卓虽然同意贾诩的话,可总还有些迟疑。
贾诩说道:“明公如忧二袁联兵反乱,可用离间之计。”
“离间?”
“绍母贱,而绍之名却远高於术,如何顒、曹操、荀贞、张邈、伍琼、周毖之徒,皆与绍交,而不登术门,术怀忌忿久矣!其兄弟既然不和,那么明公就可以针对这一点下手,更进一步地挑拨他二人,使其纵共举反乱而却不能联兵,如此,便无忧矣。”
董卓大喜,拍着大腿说道:“好主意!……你接着说,该怎么挑拨他二人才是最妙?”
“袁绍既然名高过术,明公就授给他一个低职,袁术既然忿袁绍之名高过自己,明公便授给他一个显贵之职。这样,袁绍名高而位低,袁术名低而位高,他兄弟二人就肯定会彼此不服。只要他二人彼此不服,那即使他二人南北共起兵,也定难联合,明公持朝廷为令,倚八关之固,驱十万虎贲,对此乌合散沙,何忧之有?分而击之,分而取之,胜之易也。”
“好,好!……周毖等人为袁绍求一郡太守,我就给他个郡太守,既然赦免他了,事情就要做漂亮,我再封他个乡侯,而袁术……,我给他一个将军当当,你觉得如何?”
“明公高明!”贾诩顿了顿,又道,“袁绍党中,以袁绍为首,次则曹操。今袁绍出逃,而曹操却仍留在西园为典军校尉,西园八校虽已归明公,可曹操既为袁党,却也不合适让他久居此位,明公今既决定赦免袁绍,以在下愚见,似最好也应该把曹操调离此任,改以它职。”
“你说得对。……曹孟德此子颇有胆气武略,我本想重用他,多次示好,他却不领情,这西园的典军校尉之职确是不能让他再做了。”董卓想了想,说道,“那我便改任他为骁骑校尉吧。”
贾诩五体投地,又一次赞道:“明公高明!”
董卓的这个对曹操的改任的确称得上高明。
西园是新军,因之而设的典军校尉虽也是比二千石,可却类似将军中的杂号将军,并不贵重。骁骑校尉则不然,本朝初年,北军五校的屯骑校尉曾被改为此名,虽然后来又改回了原名,可经过这一遭改名,骁骑校尉却也算是一个“有历史”,能和北军五校中的校尉相提并论的头衔了,与典军校尉相比,自是贵重得多,如拿将军号比之,那就是将军中的重号将军了。
可尽管“贵重”,现下洛阳北军五校中的五个营却是各有校尉,屯骑校尉亦有,也就是说,给曹操的这个骁骑校尉之衔尽管比典军校尉“贵重”,可手底下实际上是没有一兵一卒的。
换言之,这是明面升迁、暗里架空。
董卓抚须自得,眼中却露出一点忧色。
董卓是个聪明人,他嘴上说袁绍徒有虚名,是个竖子,看似不在意袁绍,可袁家的名头在那儿放着,袁绍的名头在那儿放着,他实际上也是挺担忧袁绍“造反”的。
可正如贾诩分析的,一直到现在都没能捕拿到袁绍,很明显,这绝对是地方州郡的长吏们在包庇他,在对董卓阳奉阴违,既然如此,下的命令不能得到贯彻实行,那便是追购得再急,怕也是抓不到袁绍了,既抓不到袁绍,那袁绍如果真得要造反,赦不赦免都无关紧要了,所以,他赦免袁绍实是无奈之举,不过是在希望能出现奇迹,希望袁绍能因此而就真的消停了。
可董卓也知,这个可能性恐怕不大。
董卓虽在洛阳,可消息并不闭塞,对山东州郡的动静大概有所闻晓,张邈到了陈留后募兵不止,鲍信在泰山已募得了万余之众,王匡亦募得了勇士不少,袁术在南阳也是收揽豪杰、募集勇壮,听说在广陵的荀贞甚至派了人去丹阳招募壮勇,等等等等,这些人无缘无故地同时大举募兵,是想干什么?不用说,董卓也一清二楚。
可是,虽然清楚,他却没有办法。
连个袁绍他都捕之不得,他更没有能力阻止这些郡国长吏、州郡豪杰们在各自的地盘上召兵。
董卓暗恨:“我虽非士人,可亦有大功於国家,设若无我为国家久镇边关,设若无我为国家击贼讨逆,击黄巾、征边章,出生入死,浴血百战,那些叛贼、羌胡早不知烧杀内地多少次了!你们这些士人却看不起我!没有我,尔等竖儒还能安居州郡、显贵朝中么?说我叛逆犯上?撺掇何进诛杀天子近臣、致使何进身死的是谁?带兵血洗北宫、吓得天子出逃的又是谁?老子自入京后,百般小心、刻意容让,老子帐下的诸将,老子亲信的人,老子一个都没有给他们显职,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封拜你们这些竖儒,礼敬你们这些空有虚名、无有安边定国之能的所谓名士,可你们是怎么回报我的?老子抓个袁绍,命令却竟都出不了洛阳城,你们都阳奉阴违!老子升着你们的官,你们却在州郡私自募兵,意图造老子的反!可恨可恨!”
尽管暗恨,亦无可奈何。
谁叫自家是个士人眼中的武夫?董卓也只能压住愤恨,依照贾诩之策,分别封拜袁绍、袁术、曹操,以瓦解二袁,尽最大的努力把去消弭、瓦解可能将会出现的“反乱”。
因为想到了荀贞,董卓倒是心中一动,对贾诩说道:“袁党诸竖子,虽各有虚名,然大多无有实才,在我看来,不过是几个匹夫罢了,唯曹操稍有胆气,独荀贞略有军功。昔我击冀州黄巾,尝在军中见过荀贞此子,其人虽年轻,然颇有武略,帐下义从亦颇多勇士,称得上敢战二字。我初到洛阳时,见他於显阳苑,本想把他收为己用,可惜他却不肯从我,那时我刚到洛阳,兵力不足,担心他会以兵击我,所以只能把他打发出了京城,现在想来,我却是有些后悔了!今既升迁曹操,我欲也一并升迁荀贞,征他入京,授以贵职,你以为如何?”
此一时,彼一时。
董卓初到洛阳时所带兵马不过数千,忌惮荀贞麾下的义从,所以在不能收荀贞为己用后便没有阻挠袁绍等人为荀贞求外出任郡守,但现下与那时却是不同了,荀贞军功赫赫、帐下虎狼成群,而袁绍似意图不轨,留荀贞在外,万一袁绍起事,显是会如虎添翼,董卓很不放心。
贾诩说道:“荀贞早年在颍川,有‘乳虎’之号,如能把他征入洛阳,自是最好不过,可如果他不肯来?明公恐亦没有办法啊。”
荀贞和蔡邕这些人不同,蔡邕这些人都是儒生、文士,手下没兵没将,荀贞麾下却有四千义从,现又是广陵太守,可谓要兵有兵、要地盘有地盘,他如果不肯来洛阳,董卓就算把他抬得再高,就算再给他显贵之任,也无计可施。
董卓斟酌片刻,又道:“我前时征拜陈纪为五官中郎将,征拜荀爽为平原相,他两人现到哪里了?”
“陈纪尚未至京,掐算路程,荀爽应也尚未至平原。”
董卓分别征拜陈纪、荀爽,一方面固是因陈纪和荀爽本人的名望,另一方面,其中却也有笼络荀贞之意。当日在显阳苑,董卓曾对荀贞说过:你如肯为我臂助,我就会大力拔擢你家的人。陈纪、荀爽或为荀贞姻族长辈,或为荀贞宗族长辈,擢用他二人自也算是在向荀贞示好。
董卓说道:“陈纪、荀爽名重海内,区区一五官中郎将、一平原相,不足符其名,文和,你给我写道旨意,迁陈纪为大鸿胪,迁荀爽为光禄勋。”
“明公是想以荀爽、陈纪为质?”
“袁隗是袁绍、袁术的从父,袁基是袁术的同产兄,此两人皆在京城,而袁绍、袁术尚且出逃不顾,况乎荀爽只是荀贞的族父,而陈纪更只是荀贞的姻族?我便是想以他二人为质,荀贞怕也不会在乎,我这么做,只不过是姑且再以此来向荀贞示个好罢了。”
董卓倒是想得明白,大丈夫欲成大事,如高祖刘邦者,连老父、妻、子都尚且不顾,更别说族亲、姻亲了,指望以荀爽、陈纪来要挟荀贞,他自问是不可能的。
不过话说回来,大鸿胪、光禄勋都是九卿之一,虽说没有什么实权,可董卓肯拿出来给陈纪和荀爽,也真是够舍得下本钱的。
董卓的这一系列人事任命是不能一次就办成的,如将军位、大鸿胪、光禄勋,这些多没有现成的空缺职位,他需要做些调整,所以赦免袁绍、拜其为太守之事是最先办成,最先传出。
广陵郡府,荀贞拿着洛阳传来的消息,笑对戏志才说道:“董卓拜袁本初为渤海太守,……渤海郡,倒是难为他为袁本初挑了个好地方啊。”
袁绍现在冀州,让他去别州上任,他肯定不去,——冀州牧韩馥是他家的故吏,不好奉命捕拿他,可换个别的州可就说不定了,所以,为了安其心,董卓只能在冀州选个地方给他,而整个冀州境内,离洛阳最远的就是渤海郡了,渤海在冀州之最东边,临着海,不但离洛阳远,离冀州的腹地也不近,渤海虽非贫弱小郡,可位置如此偏远,把这个郡给袁绍,也就相当於是一种变相的流放了,把袁绍打发地远远的,使之不能影响到洛阳,董卓也就能得些安定。
戏志才说道:“袁本初起兵之意早定,董卓就算把他打发到交趾去,该起兵的,袁本初还是会起兵。只是,我实在没有想到,董卓居然会在这个时候赦免袁本初,并拜他为渤海太守,还封他为乡侯,就算这是他身边谋士的建议,董卓的权谋、度量也是不可小觑啊。”
明知对方是自己的大敌,还赦免、封拜他,这种事不是谁都能做得出来的。
荀贞叹了口气,说道:“我与董卓算是旧识了,当年冀州城下,我与他同听命於皇甫公帐下,今年他初入京时,我在显阳苑又与他见过一面,闻其言辞、观其容色,此人亦一时之杰也,近些月来,他操持朝政,刻意退让,示好士人,凡种种举措,也都可称绝妙,只可惜他出身寒鄙,家非高门,又久居胡地,难脱粗野本色,纵使他怀有雄心万丈,早晚亦难免身死名裂。”
士族是现今海内最强大的势力,董卓一个“武夫”,缺少根基,再有武力,也难以取胜。舆论向来掌握在读书人的手里,董卓大大地得罪了读书人,他在后世的名声也就可想见了。
( 三国之最风流 p:///0/622/ )
猜你喜欢
- 风之清扬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邮件反馈
- 风之清扬
-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 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 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 新书启航
- 风流龙哥
- 王子,本是东北一个名不见传的小混混,因缘巧合之下拜在偷偷下界的天蓬元帅门下,成为修真界万年以来最年轻的地仙,一年称霸东北,三年统一中国黑道 被人算计,用十颗核弹送回三国时空,且看一手创立天下会的王子如何称霸三国,收小弟,拉大旗,征服三国一个又一个的绝世美女,貂蝉、甄宓、蔡文姬、孙尚香、大乔、小乔等诸
- 三国晓渊
- “叔,你说我父亲已经在家等着我了“是啊,我的好侄儿,你快上车吧”某中学门口前的这番对话,无异于是一场噩梦的开端。背着沉重书包,稚气未脱,还一脸天真无邪的少年就这么毫无防备,匆匆忙忙的坐进了前面停放着的一辆黑色轿车本站提供三国晓渊的作品《风流少年玩转天下》最新好看的章节,免费在线阅读,无广告干扰,并提
- 小李相国
- 我就想写三国的人,单独列开的写,大概就是这么事情,没别的了 分为三篇,曹魏篇,蜀汉篇,东吴篇。
- 无伤
- 穿越三国乱世,身为白马将军的儿子,公孙续是否能眼睁睁看着威震天下的白马义从就此消失?他能否改写这段历史?开光系统在手,武将,美女统统臣服,枭雄,英雄一一踏平!重写这三国史书!公孙续:我的理想是打到国外去!让他们给我的白马义从养马!
- 卧龙游三国
- 一次实验中,潘龙的DNA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能变大缩小“我能力大无穷“我能一跃千里“那我能一统三国成就千古帝业吗”主角从孤身一人,到拥兵百万,一路收兵收将,终成帝业!书友群qq:426261641—喜欢热血打斗的可以看卧龙的另一本书《三国之单挑猛将,此书已完结,对的,已完结,书中上百场单挑,让你看个
- 持刀斩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小北最光阴
- 这是三国的山寨,也是山寨的三国!这是一个山寨之主走向江山之主的故事,也是一个绿林盟主走向帝王至尊的传奇!看现代大学生如何经营黄巾山寨横扫三国群雄…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做一个三国绿林扛把子试试 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汉末之横扫三国》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汉末之横扫三国最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