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要进球》5,球王币是个什么东东?

    伤病,是足球运动员最大的天敌。

    然而。

    董希宁现在身体,完全恢复到受伤以前的水平了。

    他现在最关注的,是如何操作这套系统,使自己从一个最普通的球员,变成这个世界上的超级球星。

    到底如何完成系统的任务,解锁自己被回收、锁定的天赋,他捏了一下手腕儿上的金圈儿,打开了智能对话。

    很快。

    他的脑海里,显现出了“我是球王”系统的虚拟页面。

    在系统的提示下,他知道了具体的操作流程。

    几秒后,董希宁脸色有一张惨白,他恨不得狂吼,来发泄自己的失落心情。

    因为“我是球王”系统说的很直接:先从吃饼技术开始做起。

    吃饼是足球中的专业术语吃饼。

    指的是足球场上依靠抢点来完成进攻的意思,以前ac米兰的射手菲利普.因扎吉,就是著名的吃饼一族……

    再往前面倒退几十年。

    德国的当红炸子鸡盖德.穆勒,论抢点吃饼,他说第二,这个星球上没有人敢说第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盖德.穆勒帮助联邦德国队,拿到世界杯和欧洲杯的双料冠军,帮助拜仁慕尼黑夺取欧冠三连冠,他创造的一系列神话级进球纪录。

    比如单赛季67球和全年85球骄人成绩,这个记录持续了好多年。

    盖德.穆勒之后,足坛依然不缺少优秀的抢点型射手。

    上世纪八几年的足坛,意大利著名的吃饼专家罗西,闪耀1982年世界杯,连进6球帮助意大利队夺取大力神杯。

    威尔士吃饼专家拉什,是利物浦夺取欧冠和英甲冠军的主要功臣,英格兰吃饼专家莱茵克尔,成为了1986年世界杯最佳射手,阿根廷吃饼专家巴尔达诺,则帮助阿根廷队在那届世界杯赛上夺取了冠军。

    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足坛也盛产出色的抢点型射手。从斯基拉奇、巴尔博、因扎吉、克雷斯波、特雷泽盖到范尼,他们都有着各自的辉煌阶段。

    然而,近十来年的足坛,纯正的抢点型射手似乎少了很多,特别是在欧洲五大联赛中,吃饼型前锋越来越不吃香了。

    现在的足球,对待前锋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不仅仅要能传能射,能突能带,能组织。

    到了攻防转换的第一时间,还要快速的进行第一时间的反抢。

    或者是在对手门将和中后卫触球的那段时间,积极的上前进行战术性的压迫,迫使对方忙中出错,或者是盲目的开大脚,总之不给对手在后场从容倒脚的机会。

    所以说优秀的前锋,起码要符克鲁伊夫全攻全守的战术理论。

    不可能,你一个前锋就在禁区内等机会,就像电线杆子一样站在禁区弧附近,说不定本方门将,后场的一个开大脚“duang”,砸在你的后脑勺上,球的轨迹发生了变线,飞速蹿入到对方的大门儿里。

    这是不行的。

    换言之。

    吃饼型前锋,越来越吃不香了,渐渐地被现在的足球理论,所抛弃了。

    吃饼一族,越来越不受各个名帅的青睐了。

    有些吃饼型前锋最终无奈,被迫接受战术性的改造,改打中后卫去了。

    如今。

    只要”吃饼”一词,在媒体上见诸报端。

    往往就是在调侃某个球员的个人能力不行,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董希宁有些发懵:

    这特么的就是一个饼锋系统啊,难道不应该给我一个强大的战术辅助功能吗,比如说让我成为一个全能型的前锋,就想罗纳尔迪尼奥那样的。

    合着就他妈把我打造成抢点型前锋。

    哎,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完全是违背足球圈儿的科学发展呀!

    都已经21世纪了,还玩这一套,这个该死的系统,咋不扛着大刀长矛,去打仗呢

    董希宁既无奈又无语,好吧,饼锋就饼锋,合着我就一卖炊饼的。

    他不想接受,可又被迫接受。

    因为他已经和”我是球王”系统,做了无缝对接式的绑定,就像银行卡插入atm机一样,彼此差不多能融合到一起了。

    再说了。

    这也是以他的健康自由做代价的。

    还别说。

    以前十字韧带的老伤,到了晚上的时候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