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祥瑞》第六十章置业【八】

    第六十章置业

    解老爷子安排五儿子解五掌握染料配方的秘密配置,又从族中挑出几个机灵好学,愿意经商的族中子弟和解淳的表兄弟们,进入染布工坊内作为解五的得力副手,学习经商和工坊内的管理工作。

    有了染布工坊和棉清油工坊的收入,解氏一族借机成为宜川县富户和书香耕读之家,解三兄弟六人的住所,全部建成青砖红瓦的砖瓦房,家家也都有了不少储备银两,兄弟六人也算有了份相当不错而且体面的工作。

    解淳乘机在赵家沟村建立解氏族学,招收解氏子弟和村中其他姓氏的子弟进学堂学习,成绩优良者免除束脩,另外年节时还发放奖学金,使得赵家沟村的农家子弟,个个都能上学开蒙认识文字。

    天气越来越寒冷,秦王台的荆棘群已经大部分枯萎干透,解淳便领着张诚和解六及工坊的工匠们,在秦王台南、东、西三面开挖大沟,使秦王台荆棘群形成隔离带,然后在秦王台北面点起大火,熊熊烈火在北风吹拂下,向南东西三面连绵而至,不久后便铺天盖地的燃烧起来。

    秦王台的大小动物在火焰炙烤下,只能向南东西三个方向逃窜,逃跑慢一点的动物便被燃烧殆尽烧成灰炭,动物们跑到大沟中,跳跃不出挖好的沟壑,只好顺着大沟逃跑,早埋伏在大沟处的工匠们和贫苦百姓,已经准备就绪,逃来的动物们正好自投罗网,没有费多大功夫就收获满满。

    动物中有刺猬、菜蛇、兔子等,还抓了两只红狐狸,可惜的是被人砸死后,才呈献与解淳,解淳把狐狸皮剥下后,用鞣剂鞣制成高级皮毛,作为礼物献给岳父陶润,果然收获到岳父岳母和小未婚娇妻的满口称赞。

    乘着地未被冻实,村民们又无事可做,县令陶润出钱招揽精壮翻耕秦王台,烧过的荆棘草灰作为肥料深翻入地,五百亩荒田野地,转眼间改造成为略贫瘠的良田,让满县士民们啧啧称奇,大声赞扬陶知县和解淳及张诚等人的巨大功劳。

    陶润又行文至延安知府,欲将秦王台五百亩荒田改造好后的良田,作为县学学田,招募饥民或贫民佃种,佃租比平时的佃租下降百分之三十,不久后所呈报的文书被延安知府批准,迅速下发至宜川县衙,陶润就立刻招募佃种的饥民百姓,明确佃租并且确认成县衙定制,接任者也不许变更,还当场给佃民们下发租田文书,很快被贫民们一抢而空,众人异口同声称赞陶润廉洁无私,后来更是以‘陶青天’尊称之。

    陶润又行文吏部,为主持治理秦王台荒田的秦奋和张诚及解六等人请功邀赏,又将工房书办解六改造‘节柴灶’和‘火炕’的功劳一并呈报,只是苦了解淳自己,白白辛苦几个月,连名字也没在请功邀赏的文书内。

    解淳刚缓过口气想歇一歇修养一番,宜川县教谕宋旭找上门来,教谕是大明朝廷正八品文官,主管祭祀和文学教育,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解淳忙把宋旭迎接进客厅内详谈,得知宋旭是叫解淳去县学上课,解淳想解释自己过罢年,要去省城参加乡试,宋旭却是提前向他讲解其中的缘由。

    原来宜川县的教学质量本来就不佳,再加上县城的人口也不多,生活质量不好,人都顾不上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哪里会有心思读书识字,就说解淳师徒二人,若不是赵胜为他们走后门,不收取他们的税赋,即使原身解淳再聪明好学,没有吃穿饿着肚皮,也学不来满腹经纶文章,宋旭此来一是通知解淳快到年关了,应该去领取他的禀膳生的钱粮等应得的福利,二来邀请解淳去县学上几天学。

    解淳是宜川县今年唯一的禀膳生,又是今年院试案首,按例应该和县学里的师生们见见面结个善缘,毕竟是同在县学中学习,也算得上是同窗之谊,但解淳被陶知县派遣去主持改造秦王台荒田,县学里的学生苦盼许久,没有看见新院试案首的人影,一个个都闹着要退学回家中自习,宋旭才主动找上门来和解淳商议此事。

    宜川县本来有二十一个禀膳生名额,后来又依侓增加增广生和附生,禀膳生便是在院试中名次特别靠前的生员,会得到国家每月发放的一两银子和三斗精米;增广生却是县学名额不够而增加的人数,他们也是生员却没有钱米待遇,上县学却不用缴纳学费,只需每月交纳伙食费即可。而附生是增广生名额之外,又录取的学生,附与诸生之末,被称之为附学生,一切费用自理,当然没有任何补助,但可以经过考试,递补为增广生和禀膳生。

    而宜川县已经多年未出现过禀膳生,其他如刘习等岁数大的禀膳生,也对参加乡试灰心丧气,他们或在家乡开设蒙学教书育人,或在家中自娱自乐,除了在县试和府试为考试的考生作担保外,其他时间根本就不来县学,更别说在里面学习。

    这次宋教谕邀请解淳去县学,就是让他给自己拉拉人气,也顺便提高下宜川县学的名声,让在县学的学子们能够安心学习,解淳感到宋旭诺大年纪亲自上门来邀请,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去捧捧场,更何况自己从延安府回来后,一直忙于家庭置业和秦王台改造之事,没有去宜川县学拜见县教谕宋旭,本来就是极为失礼之处。

    当下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并向宋旭赔礼道歉,又将改造秦王台荒地一事据实相告,宋旭倒没有生气责怪,和气的说陶知县已经打过招呼,让解淳不必牵挂此等小节,解淳答应明天就去县学报道上学,宋旭得到满意的答复后,又停留一阵后便告辞离去,解淳恭恭敬敬送出村外。

    解淳要去县城上学之事,遭到母亲王氏的强烈反对,她不舍得儿子刚刚回来不久又要分离,实在劝说不下执拗的母亲,没有办法之下,解淳决定乘坐牛车去县城上学,不在县学里住宿,傍晚再坐牛车赶回家中,如此来回折腾,在加上冬天本来就天短夜长,解淳发现恐怕路上耽误的时间,和在县学上学的时间对半分。

    但对于多年没和自己亲近,一直心怀愧意爱护自己的母亲,解淳还是高兴的决定就如此上学,心灵手巧的解四还连夜为牛车装配上车棚,虽然也保不了多少温度,但毕竟是长辈的一番心意,好歹不用在寒风凛冽中冻得簌簌发抖。

    解淳在县学中上了两天学后,已经探知他能力的县教谕宋旭,又让他暂时代理教师,教导由童生组成的县学班级,这宜川县根本就没有多少生员,大多数生员都是像刘习一样参加乡试多年未中,早对科考丧失信心,根本就不来县学读书学习,宋旭等人没有办法,只得招收童生们进县学学习进修。

    解淳走进童生班一看,顿时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大多与他有一面之缘,都是上次参加院试,第一场考试就落榜的童生们,李成已经回家乡教书育人,吴刚年纪轻一些,并没有放弃科考,也在这些童生之中求学,看见是解淳前来教学,他高兴的大叫一声,还向附近的同学介绍解淳的事迹,完全就没有一个中年书生的沉稳庄重模样。

    有了吴刚为解淳拉拢人气,又有解淳的院试案首名头震慑,其他童生又有大半在院试时,见识过解淳的能力,解淳的代教生涯倒是极其顺利,童生们老老实实听解淳上过两天课后,一个个都对他的学识倾倒拜服,解淳针对他们在考场上的各种失误,一一提出并加以改正,而且强调重点书写制艺中开篇的破题,作为一篇文章的开端,破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破题得当,便能在考官眼中大受好评,至少不会立刻把你的文章黜落掉,无形中就占据极大的中榜机会。

    在解淳的教导下,童生班的制艺文章进步很快,在年底考核中得到,上到陶知县下到县学教授们的好评,在下届院试中竟破天荒地中出十名秀才相公,其中吴刚竟然和另一位童生中得禀膳生,打破了宜川县除解淳之外,多年从未有过的院试好成绩,让宋旭为自己当时的异想天开想法,能够获得此等荣誉,也顿感惊讶和赞叹。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