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卿坐回到椅子上,沉思起来。
不得不承认,虽然晚节不保,名字也被列入贰臣传里,但明末最具战略眼光以及军事才能的人非洪承畴莫属。
崇祯中后期,正是洪承畴以及卢象升、孙传庭的苦苦支撑,大明才多活了几年。如果没有这几人,早就土崩瓦解了。
但历史上的崇祯是个急性子,他也看出来流贼才是危害大明江山的最大祸害,但急于求成,一再下旨催逼洪承畴,令他限期克贼,几个月之内就要彻底消灭掉全国几十万已经形成强大战力的流贼。这让兵力捉襟见肘的洪承畴疲于奔命,接连丧师。最后于松山大败,葬送了明军的主力后投降满清。
流寇之所以难以剿灭,其特点就在于流动。
流贼惯于避实就虚,官兵势大他们就跑;守备力量弱他们就攻破城池大肆劫掠。
其中尤以闯贼高迎祥最强。
高迎祥部下多蕃汉骑兵,兵甲犀利,勇悍亡命,擅长突击。并且经过长期与官兵对战,经验丰富。作战时号令严明,对阵时既能保持阵型不乱,又能以步兵埋伏而以骑兵冲锋。
而洪承畴所辖兵马一般为马三步七,阵战时虽然不会轻易战败,但流贼见事不可为会迅速撤退,官兵只能眼睁睁看贼离去而毫无办法。
而对付骑兵的办法唯有以骑对骑,洪承畴的奏章里也隐约透露出这方面的意思,但生怕落下畏敌怯战的名声,所以不敢正面提出。
想到这里,朱振卿心里一动,想到了后世名声很大的一只骑兵------关宁铁骑。
这只以骑兵为主的勇悍之师战斗力没得说,但军纪败坏,辽东将门现在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这点从崇祯二年建奴破关兵围京师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祖大寿竟敢在袁崇焕被捕后擅自带兵弃敌而去,不顾建奴大军还在威胁京师,更不顾皇帝的安危,可见其内心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但现在大明朝廷并未显出要亡的样子,各处的兵头明面上还是不敢公然不听调遣,只是耍一些小手段阳奉阴违而已。看来当务之急就是要有一只能压服四方的可用之兵。
如果有一只战无不胜的强兵在手,那下面那些骄兵悍将就会服服帖帖。谁敢违抗朝廷,将会有被剿灭的风险,眼前的荣华富贵会烟消云散。毕竟谁敢以手下的几千兵马去对抗一国呢?流寇只是一些吃不上饭的泥腿子而已,这些世家将门根本瞧不起他们,也不屑与他们为伍。
“王承恩,传旨给兵部,调祖宽,祖大乐,李重进,吴三桂所部,克期南下。祖宽,李重进部归属五省总理卢象升麾下节制。祖大乐,吴三桂部归五省总督洪承畴麾下节制。”
“另外从内帑中拨饷银各20万两给洪承畴,卢象升。皇帝不差饿兵,告诉他们,朕就这点家底了,让他们省着点花!但不能拖欠克扣官兵饷银!朕会派人核查,让他们好自为之!”
王承恩领旨应声而去。
朱振卿琢磨着,是不是给洪承畴,卢象升写一封密旨。内容就是要改变以往急于寻求灭贼的战略战术,要徐徐图之。当然,这个缓图并不是无限期拖延,因为另一个心腹大患还在虎视眈眈。
虽然皇太极现在心里隐隐约约有了对大明江山的野望,但在绝大多数奴酋眼中,大明就是块肥肉,逮住机会上来撕咬一口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
所以说,缓图只是给洪承畴和卢象升更多从容布置的时间,一旦抓住机会,还是要彻底剿灭流寇。
因为朱振卿知道,最后灭亡大明的就是这些现在不成大气候的流寇。
想到这里,朱振卿吩咐道:“来人,笔墨伺候!“
殿外闻声小跑进一个十几岁的小黄门,来到御案前,动作麻利的把笔墨纸砚铺好,然后研好墨,弯腰把御笔呈到朱振卿面前。
朱振卿赞许的看了他一眼,接过笔沾好墨汁后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黄门麻利的跪倒,答道:“启禀皇爷,奴婢名叫李二喜,年已15岁。”
”家是哪里人氏,为何进宫啊?”
朱振卿没有马上书写,而是饶有兴致的问道。
“好叫皇爷得知,奴婢家是北直隶昌平人。崇祯二年建奴破口,昌平遭了兵灾,奴婢父母哥哥都死了,只剩一个妹妹。奴婢带着妹妹,和乡亲一起逃到京师后就留了下来。后来建奴离去,乡亲们都已返乡。因奴婢家无余产,以前也是租种他人的田地糊口。现在就奴婢和妹妹,她当时才5岁,无力耕种,所以留了下来。奴婢年岁还小,没有力气去打工养活妹妹。幸好碰到有心人指点,才去势进了宫,有月薪能养活妹妹!”
朱振卿心下惨然:“那你妹妹呢?你在宫里,平日里无法出宫,她幼小年龄,如何活得下去?”
”回皇爷的话,那个指点我进宫的好心人收留她做了个义女,奴婢每月开支后,都会出宫一次,把钱给她送去。”
朱振卿默然半晌,说道:“起来吧,以后好好做事,就跟着王承恩吧。”
“谢皇爷恩典,谢皇爷恩典!”
李二喜边起身边高兴的回道,跟着皇爷的贴身太监,那可是前途一片光明,至少有人罩着,不会再被其他太监欺辱。
朱振卿开始写旨意。
密旨不同于其他圣旨,当然要亲自写。尤其是这种基本上否定了自己前期战略思想的密旨,尽量不能让旁人知晓,以便维护皇帝的尊严。虽然灵魂来自后世,但承袭了这句身体的前期所有的功能。崇祯帝还是很有文采的,并且书法尤为人称道。
斟酌一会,朱振卿开始提笔疾书。
与其说是圣旨,不如说是密信。一刻钟后方才写好一封,然后又写了一封,内容大致相同。
大约半个时辰后两封密旨写罢,李二喜接过,然后待墨迹干透后,捧起放于御案上的玉玺盖了上去。最后各装进一个朱红色的匣子,用蜜蜡封住就算好了。
“你将密旨交于锦衣卫堂上官,让他安排妥帖人手护送传旨的太监,连同饷银,送达督臣和理臣手里!”
“奴婢遵旨!”李二喜端起匣子转身小跑着去了。
“王承恩这奴婢怎么还没回来?”
朱振卿嘴里嘟囔了一句。转念一想,兵部在宫外,这一来一去再加上传旨回话,怎么也得一个时辰,自己却是心急了点。也难怪,虽然是灵魂的穿越,但性子脾气是根深蒂固的,很难一下子改变。
一个多时辰后王承恩回来了,朱振卿问道“事情办好了?”
”禀皇爷,办好了,因为与本兵争执了几句,所以误了一些时辰!”
“哦?张凤翼如何说的?”朱振卿问道。
“回皇爷,本兵接到圣旨后面有难色,然后奴婢催促他用印下令。他说请老奴回禀皇爷,说如果调这么多兵力南下,恐建奴闻讯乘虚而攻,一旦发生意外,他就是失土重罪。老奴虽然不懂兵事,但老奴是皇爷的人,就对他讲这是圣意,绝不可违!在老奴坚持下,他才下令然后用印,老奴眼看着他着人领令而去后才赶了回来。”
“你做的不错,去传膳吧!”
王承恩答应了一声转身要去,突然又回头对朱振卿说道:“皇爷,奴婢觉得本兵说的也有点道理,辽东那边不会出问题吧?”
‘’赶紧滚去传膳,这不是你管的事!”朱振卿笑骂道。
王承恩笑嘻嘻的去了。
按常理说,兵部尚书张凤翼其实也没错,毕竟这次一下抽调了一万多精锐骑兵南下,辽东兵力却是有点空虚。但自己是带着后世的信息来的,知道明年建奴的确又一次破开长城攻到了京师附近,但并不是从山海关一线,而是从居庸关破口而入。况且辽东聚集了十几万重兵,都是龟缩于城池之内,骑兵不敢去主动挑衅建奴,留在那里用处并不很大。
想起张凤翼在今世作为,朱振卿心里感到厌恶,一个无能之辈窃据高位,看来是时候启用杨嗣昌了。
虽然后世对杨嗣昌贬多于褒,但他就任兵部尚书初期制订的方略还是可行的,只是后来各种原因导致了局势不断恶化,他最后也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猜你喜欢
- 两更八小时
- —我为了当皇帝,各种培植党羽,发展势力,连建奴都灭了,结果快要登基的时候,你告诉我,崇祯就是我自己?正经简介—大明缺官不补致使权力出现真空,权力真空致使土豪乡绅做大,土豪乡绅做大又致使他们在朝堂上有层出不穷的代理人—朝廷收不上税,民间百姓无立锥之地,小冰河期又让饥荒、起义不断。帝皇威势不再,官员以受
- 田盛公
- 【第一组签约作品】完本保证,大家放心收藏,推荐1644是中国最苦难的一年,北京,城头变幻大王旗,崇祯、李自成最终都是失败者,最终却被通古斯蛮人窃取了皇帝宝座,自此中国走入了落后的深渊。野蛮的屠戮,文字狱等等残酷的手段让大汉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而后来与洋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让华夏背负了太多
- 响木
- 看政坛老干部与商界女精英携手共闯乱世.
- 话凄凉
- 甲申国变,天子殉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此天下板荡,胡虏欲图神器之际,华夏大地岂无忠臣?青州城下虏兵围城,和托劝降曰“王士衡,降了吧!战到此时,汝以尽力”扬州孤城,多铎射劝降信于城中曰“将军若降,可拜公侯也”南京城内,钱谦益言“今大势已去,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士衡当知兴废,为自身计,不如早降,如此大官
- 韭菜东南生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叫天
- 崇祯皇帝身处深宫,被人忽悠而吊死煤山。可如果他有窃听系统在手,能听到别人背后的议论,那还能亡国灭种么?好吧,崇祯皇帝还是穿越的,虽然已经是崇祯十一年末,可结果必定会改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崇祯活这一世,大明必定中兴!PS1:这是有系统加持的正经穿越历史文!PS2:觉得苗幼可以先看我另外一本精
- 轩樟
-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流淌过许多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之时,都是这段历史中最最震撼的时刻 朕的前方,是一个强悍至极,随时可以吞噬大明的游牧民族!朕的身后,布满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原反民!朕的手中,却只有早已败坏腐朽的朝纲 amp/pamp;gt;
- 仗剑至天涯
- 穿越成崇祯皇帝,己巳之变,撕破大明最后的骄傲,丧钟似乎已然敲响。一寸山河一寸血,被建虏蹂躏的山河,深深刺痛了大明。似乎盛世强国,真的成了遥不可及的痴梦。大厦将倾,社稷将破,那就由朕来力挽狂澜吧…书友群:938.887.683
- 饱吹饿唱
- 崇祯:重征天下是饱吹饿唱写的历史传奇类小说.一个屌丝青年穿越到了明末,不幸成为了尚未登基的亡国之君-崇祯。在那个波云诡谲、动荡不安的时代,他如何挑战宿命,完成自我的救赎?手无缚鸡之力、没有逆天科技,他又如何转动历史的车轮,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且看《崇祯:重征天下后续章节预告:劫狱大戏精彩上演中!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