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队驻守义州的镶白旗甲喇章京汤古岱勇猛善战、沉稳多谋,深受阿济格和多尔衮的信任和欣赏。崇祯五年阿济格率部攻打广宁和义州,祖大寿放弃两城、率部退回锦州后,汤古岱便奉命带着镶白旗五个牛录的正兵驻守于此。
继任后金汗位后,皇太极一直觊觎辽西走廊这条狭窄的通道。在他的构想中,只有完全夺取并占据整个辽西,将战线前推至山海关,直至夺取这道雄关,建州才算彻底拥有了跟大明对阵的资本。
只要占据了山海关,大明就如同一个赤身**的美妇一般暴露在建州的视野之中,建州所缺乏的物资和人口,都可以顺顺当当的从大明获取。而不必像现在这样绕道蒙古,从莽莽群山中钻出来,然后再从长城的残**进入大明抢掠。
但皇太极也知道,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想拿下辽西,那锦州就成为了必得之地。
攻取义州后,皇太极便决意将此地作为将来攻略辽西的补给之地,将各种粮草物资慢慢储存于城内,待时机成熟、大军攻打锦州时,可以方便的从义州得到各种补充。
在崇祯五年开始,一直到崇祯九年,皇太极下令在城内修建了十余座大型仓房,用以储备各种物资。并且从盛京迁来数千包衣,在大凌河北岸屯田种植,以获取更多的粮食。
经过数千汉人包衣五年的辛苦劳作,大凌河北岸开垦出来的数万亩田地连年丰收,再加上与锦州之间进行的走私行动,义州城内的仓房堆满了各种物资。得知消息的皇太极在高兴之余,下令加快了对蒙古部落的征讨,以便在崇祯十一年聚兵围困锦州,以围点打援的方式消灭来援的明军精锐,争取一战将大明的脊梁骨打断。
这日正当汤古岱巡视仓房的时候,一名甲兵匆匆赶来禀报:城南五十里之外发现有大股明军马队身影,人数当在五千之数,看其意图,似是奔着义州来的。
汤古岱闻听后既觉吃惊又觉着可笑,他随即下令道:“你去传令给多弼、巴扬阿,让他俩带上十个白甲兵、五百骑兵前去哨探拦截明军,有机会就打一下,没机会要探知明军详情后退回!传令给黑格,封闭东西南三门,北门派留信使待命,随时过河去盛京报信!步卒带上弓箭上城墙,城内十五岁以上包衣男子于城墙下听命!”
身边的几名亲卫分头领命而去后,汤古岱跨上战马带着剩余的亲卫向南城门奔去。
对于明军马队来袭他并不十分在意,就算对方兵力是他的数倍他也不惧。自萨尔浒之战后,八旗对阵明军几无败绩,百名八旗精锐就敢向对面数千明军发起进攻,并且最终将对方击溃,这种事例已经屡见不鲜。
但令汤古岱赶到奇怪的是,祖大寿自从由广宁诈降逃回锦州后,无论八旗兵如何挑衅,始终闭门不战,数年来任由建州在其眼皮底下为所欲为,怎么这次突然出动大兵前来义州?其意图何在?攻取义州?
明军马队在五千之数,看上去人数不少,可骑兵无法攻城,后面跟着步卒不成?建州主力正在西征,难道是锦州得到了消息,趁着建州无暇南顾之际,想来义州检点便宜?倘若明军真想夺取义州,那五千马队后面的步卒人数当在一万以上。自己这一千五百人虽然勇悍,但守城怕是力有未逮。城内十余座仓房内的物资粮草可是珍贵异常,一旦城破,这些物资或被明军缴获或是毁在自己手中,那可是掉脑袋的大罪。依着几个主子的脾气,自己这一枝后面可就很难翻身了。
想到可能出现的后果,汤古岱心头顿时感觉到压力陡增。
“克德浑,你即刻带人回盛京禀报主子,就说明军发兵数万北来,义州怕是不保!奴才定会死战不退,可明军人数太多,还求主子尽快派兵来援!”
汤古岱当机立断下令道,亲卫克德浑领命后拨马向北门方向而去。
多弼和巴扬阿都是和汤古岱一个牛录的白甲兵,二人得到汤古岱的命令后,立刻召集五百骑兵,与另外十个其他牛录的白甲兵一起领兵出了南门,直奔明军前来的方向而去。
距义州近五十里的原野上,两只人数不等的小股马队正在追逐交战,南面十余里里外,大群的宁锦官军马队正在缓缓向北移动。
交战的双方分别是百骑左右的明军夜不收和八旗的一只三十余人的镶白旗探马。
这只奉命哨探的八旗军在与明军夜不收遭遇后,带队的领催看到远处扬起的大股尘烟,便知道明军后续还有大队人马。他立刻派出几骑绕过明军小队继续往前哨探,以查清明军人数。然后迅速下令剩余的骑兵分成三队,他自己领十人居中,其余二十余骑分别从左右两翼向明军冲去。
此次宁锦军由祖大乐作为主将,祖宽和祖泽润为副将。五千马队由三人麾下的家丁组成,人人披甲,有的家丁甚至连马身上也披着棉甲,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的精锐。
前出大队二十里的百余骑明军夜不收小队也早已发现了对面的八旗兵,眼见几里外的建奴小队向自己冲来,带队的哨管大声下令手下分成三队分头迎击。
中路的八旗领催手持虎牙枪,身穿从明军身上缴获的锁甲,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后面的十人以他为箭头排成一个锋矢阵,手执兵刃、身子伏低催马紧跟其后,对面的明军也排出同样的阵型直冲而来。隆隆的马蹄声响中,双方越来越近,一声轰然大响中,双方碰撞在了一起。惨叫声、喝骂声、兵刃刺击劈砍入骨肉声交织,当双方分头脱离战阵,身后留下了十余具尸体和数匹失去主人的战马。
双方另外两侧的搏杀也在瞬间结束,不得不承认八旗探马更加彪悍,这场小规模的战马对冲下来,明军伤亡二十余人,而八旗探马只有七人伤亡。
明军夜不收哨管在和八旗兵对冲时肋下被八旗兵的长刀划过,身上的札甲险些被撕开,虽然未见外伤,但肋骨已是隐隐作痛。
双方骑士对冲交换位置后,战马兜转回来,隔着数百步遥遥相望,都在等待各自的将领下达再次冲锋的命令。
镶白旗的领催心里犹豫不决。
虽然刚才的战斗看似八旗马队占了很大便宜,伤损比达到三比一,但八旗精锐死一个少一个,无法跟规模庞大、人数众多的明军相比。
萨尔浒之战后,八旗每次对明军都是压倒性的胜势,几十名八旗骑兵撵着数千明军到处跑的场面屡见不鲜。
但这次双方小规模的战斗与以前完全不同。
因为双方都是骑兵。
若是面对一群明军步卒,就算对方有几千人,但八旗兵可以采用从蒙古人那里学到的曼古歹战术,一层一层的杀伤明军,直至对方最后意志崩溃,再用突击的战术大获全胜。
但骑兵对骑兵,这样的战术根本不适用。
八旗虽是渔猎民族,并且以长弓重箭闻名,但长弓需要下马扎稳马步才能拉开,骑在马上根本不行。
蒙古骑兵在马上使用的是软弓轻箭,可以在马上开弓射箭,但威力小、射程短、杀伤效果一般。
可骑兵对峙,你敢在距对方几十步外下马射箭吗?就算你射死几人,对方一个加速冲过来,你也难逃被砍死的下场,所以这次镶白旗的领催采用的是硬碰硬的战术,凭借八旗兵强悍的身体和丰富的战阵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就在镶白旗的领催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这边的明军哨管也是心中暗暗叫苦。
虽然自己的身后有大股马队正在赶来,手下的士卒内心底气十足,所以刚才敢和八旗对冲一下,但一冲之后战损太过惊人了。再来一次的话,别说手下如何,自己能不能活下去还是个未知数。可一旦想逃跑,那被对方追上从后掩杀,很可能就没几个人能活着回去了。
就在这时,去南面哨探的几名八旗骑兵急速奔了回来,来到那名领催面前回禀几句后,那名镶白旗的领催大声下令,哨探回来的八旗骑兵向一侧打马,绕过明军小队,向北疾驰而去。
双方此时战意全无,在各自将领的带领下,缓缓驱马向东西两侧移动,然后分别派出数骑前来收拢战马和伤亡士卒,之后分头驰向南面和北面,一场小小的战斗只持续了不到一刻钟就结束了。
当祖大乐率领明军主力到达刚才的战场时,接到了洪承畴的将令:马队距义州四十里处止步,警戒哨探,等候与步卒汇合后就地扎营。
猜你喜欢
- 两更八小时
- —我为了当皇帝,各种培植党羽,发展势力,连建奴都灭了,结果快要登基的时候,你告诉我,崇祯就是我自己?正经简介—大明缺官不补致使权力出现真空,权力真空致使土豪乡绅做大,土豪乡绅做大又致使他们在朝堂上有层出不穷的代理人—朝廷收不上税,民间百姓无立锥之地,小冰河期又让饥荒、起义不断。帝皇威势不再,官员以受
- 田盛公
- 【第一组签约作品】完本保证,大家放心收藏,推荐1644是中国最苦难的一年,北京,城头变幻大王旗,崇祯、李自成最终都是失败者,最终却被通古斯蛮人窃取了皇帝宝座,自此中国走入了落后的深渊。野蛮的屠戮,文字狱等等残酷的手段让大汉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而后来与洋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让华夏背负了太多
- 响木
- 看政坛老干部与商界女精英携手共闯乱世.
- 话凄凉
- 甲申国变,天子殉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此天下板荡,胡虏欲图神器之际,华夏大地岂无忠臣?青州城下虏兵围城,和托劝降曰“王士衡,降了吧!战到此时,汝以尽力”扬州孤城,多铎射劝降信于城中曰“将军若降,可拜公侯也”南京城内,钱谦益言“今大势已去,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士衡当知兴废,为自身计,不如早降,如此大官
- 韭菜东南生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叫天
- 崇祯皇帝身处深宫,被人忽悠而吊死煤山。可如果他有窃听系统在手,能听到别人背后的议论,那还能亡国灭种么?好吧,崇祯皇帝还是穿越的,虽然已经是崇祯十一年末,可结果必定会改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崇祯活这一世,大明必定中兴!PS1:这是有系统加持的正经穿越历史文!PS2:觉得苗幼可以先看我另外一本精
- 轩樟
-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流淌过许多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之时,都是这段历史中最最震撼的时刻 朕的前方,是一个强悍至极,随时可以吞噬大明的游牧民族!朕的身后,布满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原反民!朕的手中,却只有早已败坏腐朽的朝纲 amp/pamp;gt;
- 仗剑至天涯
- 穿越成崇祯皇帝,己巳之变,撕破大明最后的骄傲,丧钟似乎已然敲响。一寸山河一寸血,被建虏蹂躏的山河,深深刺痛了大明。似乎盛世强国,真的成了遥不可及的痴梦。大厦将倾,社稷将破,那就由朕来力挽狂澜吧…书友群:938.887.683
- 饱吹饿唱
- 崇祯:重征天下是饱吹饿唱写的历史传奇类小说.一个屌丝青年穿越到了明末,不幸成为了尚未登基的亡国之君-崇祯。在那个波云诡谲、动荡不安的时代,他如何挑战宿命,完成自我的救赎?手无缚鸡之力、没有逆天科技,他又如何转动历史的车轮,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且看《崇祯:重征天下后续章节预告:劫狱大戏精彩上演中!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