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恂的题本被转呈到了朱由检手中。
这次他举荐的是户部河南清吏司郎中赵之用。
和范景文举荐的王文晦一样,赵之用也是在安置灾民一事中表现突出的干才,两年间奔波于河南、山东两省数府之间,亲自计算、分派、调运、督查救灾粮米物资的使用,使得朝廷的救命物资基本上没有被挥霍和浪费掉。
其实范景文与侯恂的举荐是在朱由检的授意下进行的。
对于官员流动向来极其缓慢地工部和户部来讲,一旦进入这两部之后就很难再有拔擢的机会了,除非你有足够强大的背景。
主要是这两个部司的专业性太强,并且日常的部务非常的繁重,出错的概率也是极高,属于典型的费力不讨好的地方,也是众多新科进士最不愿入职的地方。
因为一旦错误累积起来,最后就会在京察中被吏部记档,想要升迁就相当难了。
从立国直到现在,这两部主官都少有善终者,部中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命官也很难有出头之日,这种现象是及其不合理的,也是朱由检准备逐步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局势的彻底好转,朱由检的关注点正在向如何调动官员的积极性方面转移,让得用之才能有施展的空间和平台就是他最想要的结果。
地方主官最主要的政绩体现在向朝廷上缴的钱粮上面,在不能私自加赋的前提条件下,府州县上缴钱粮的多寡意味着当地经济的好坏。
而工部和户部这些专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职官们,对于钱粮的理解和使用是最为精通的,这一点比绝大多数只知道苦读诗书的文臣士子要强出若干倍。
这些官员是真正的实用性人才,就任地方之后也不会被手下的胥吏们所欺瞒,因为他们比胥吏更精于计算。
朱由检的目的就是让这两部的人才流动起来,外放拔擢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因为一旦部中有一个或几个主官被拔擢外放,那空缺之位便会由下级取代,这样的连锁反应会最大限度提高官吏们的工作热情。只要对自己的前程有了憧憬,觉得有了奔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会被激发出来。
正五品的郎中连升三级后成为正四品的知府,官服由青变红,职级一下子迈入到高官的行列,这种升赏对所有中下层官员是一种最好的刺激。
范景文与侯恂的举荐也是经过锦衣卫和都察院印证过的。这两人不管是能力还是操守,都属于上上之选,并且年龄都不到四旬,只要在任上不犯大错,未来的前程可谓是一片坦途。
朱由检就是要向大明官员施放一种信号:务实是升迁的根本,空谈将会被彻底边缘化,这一新规将会被长期贯彻下去,并且将成为吏部考核地方官员的首要标准。
绝大多数举子中试外放主政一方之后,以为就可以过上整日吟风赏月、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了,而新规的实施则是直接告诉他们:沉醉于享受之中也许就意味着仕途的终点。
当然,朱由检不反对官员们享受生活。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这个不能去否定和禁止。
但前提是,你作为一方主官,只有在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后,才有资格在空闲时间里去享受。
对朝廷对民众贡献越大,你生活奢华也并不过分,若是反其道而行之,地方监察御史自然不会放过弹劾你的机会。
“两位爱卿所荐之人俱为才干突出、政绩卓然之士,此等才具之士方为我朝急需之臣!朕决意,特擢工部都水司郎中王某为扬州府知府、户部河南清吏司郎中赵某为淮安府知府,着其交代手中事物后即刻上任。其二人于部中空缺之位由吏部会同工部、户部堂官考察之后,将拟定人选上报内阁后一并裁决,朕意其递补人选由本部内推举,诸卿谨记!”
朱由检当即宣布了两项人事任命,范景文与侯恂均是一脸喜色的接旨回归原位,吏部尚书周云同样松了一口气。
他方才生怕皇帝将五品以下官员的任命权也掐在手里,那他这个吏部尚书可就成了摆设。
“启奏圣上,臣亦要举荐一人,此人便是河南樊城知县罗伏龙。此人并非臣之旧识,乃是臣翻阅自崇祯七年流贼势大后,督臣与理臣上奏之塘报中,对各地立有军功之文臣褒扬时偶然看到。臣据时任五省总督洪亨九之军情上报中发现,罗某于崇祯八年处置川军哗变时立下不小功劳,但至今却未得升赏。臣虽不知其为官政绩如何,但洪亨九于塘报中却对其赞赏有加。为不至朝廷野有遗才之失。臣建议吏部对其详加考察后予以斟酌使用!”
杨嗣昌起身施礼后奏道。
他并不认识罗伏龙,之所以站出来举荐此人,纯粹是为了向朱由检展示自己的一片公心。
罗伏龙的名字是他偶然在军报中发现的。
洪承畴在这次平息川军叛乱的奏报中处处暗示自己的忠心才智,表示自己并未动用大兵剿杀,而是以朝廷大义的名分感化了叛乱的六千将士,使众将士迷途知返、重回其麾下节制。
杨嗣昌自然是对洪承畴这番自我吹嘘之举嗤之以鼻孔了。
因为通过洪承畴在奏报后面对知县罗伏龙的夸赞中,杨嗣昌判断此事绝对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平叛的细节已经很难再去考究,但也绝不是洪承畴表述的那般轻松自如,而这个樊城知县罗伏龙在其中肯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本着在重大场合要给皇帝留下好印象的原则,杨嗣昌大胆地举荐了罗伏龙。
他虽然不了解这个年轻知县为官的政绩如何,但是能在数千人的官军哗变中起到重大作用,那至少证明这个人的能力应该是相当出众。
至于他为何到现在没有得到升迁,那肯定就是朝中无人呗。对于这种既有能力又无靠山的正牌进士,若有重臣伸出援手拉他一把,那将来他肯定会感激一辈子。
只要将来此人能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那自己既能落下一个慧眼识人、为国选官的好名声,又能在朝中多一个奥援。
“哦?既是文臣,又能立下军功,那想必应是可用之才。待会后吏部调阅其档案,只要历年考评合格,那便给与其相应拔擢!杨卿能见微知著,勤勉公事之余尚能为国取材,此等用心任事之操守值得众卿效仿之!”
朱由检对杨嗣昌这番举动极为赞赏。
既然能立下军功在前,又有洪承畴为其背书在后,至少证明此人有可取之处。
要知道依据当时洪承畴做掌握的权势来说,若不是立下了大功,他自是不会为一个小小的知县说话的。
至于其为官是否真有水平,只要派遣锦衣卫前去查访一番,在于吏部每年的考功对比一下,很快就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职位就更好安排了,扬州、淮安等四府的佐贰官就是最合适的位置,若其真有才能,自会于任上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 两更八小时
- —我为了当皇帝,各种培植党羽,发展势力,连建奴都灭了,结果快要登基的时候,你告诉我,崇祯就是我自己?正经简介—大明缺官不补致使权力出现真空,权力真空致使土豪乡绅做大,土豪乡绅做大又致使他们在朝堂上有层出不穷的代理人—朝廷收不上税,民间百姓无立锥之地,小冰河期又让饥荒、起义不断。帝皇威势不再,官员以受
- 田盛公
- 【第一组签约作品】完本保证,大家放心收藏,推荐1644是中国最苦难的一年,北京,城头变幻大王旗,崇祯、李自成最终都是失败者,最终却被通古斯蛮人窃取了皇帝宝座,自此中国走入了落后的深渊。野蛮的屠戮,文字狱等等残酷的手段让大汉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而后来与洋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让华夏背负了太多
- 响木
- 看政坛老干部与商界女精英携手共闯乱世.
- 话凄凉
- 甲申国变,天子殉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此天下板荡,胡虏欲图神器之际,华夏大地岂无忠臣?青州城下虏兵围城,和托劝降曰“王士衡,降了吧!战到此时,汝以尽力”扬州孤城,多铎射劝降信于城中曰“将军若降,可拜公侯也”南京城内,钱谦益言“今大势已去,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士衡当知兴废,为自身计,不如早降,如此大官
- 韭菜东南生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叫天
- 崇祯皇帝身处深宫,被人忽悠而吊死煤山。可如果他有窃听系统在手,能听到别人背后的议论,那还能亡国灭种么?好吧,崇祯皇帝还是穿越的,虽然已经是崇祯十一年末,可结果必定会改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崇祯活这一世,大明必定中兴!PS1:这是有系统加持的正经穿越历史文!PS2:觉得苗幼可以先看我另外一本精
- 轩樟
-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流淌过许多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之时,都是这段历史中最最震撼的时刻 朕的前方,是一个强悍至极,随时可以吞噬大明的游牧民族!朕的身后,布满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原反民!朕的手中,却只有早已败坏腐朽的朝纲 amp/pamp;gt;
- 仗剑至天涯
- 穿越成崇祯皇帝,己巳之变,撕破大明最后的骄傲,丧钟似乎已然敲响。一寸山河一寸血,被建虏蹂躏的山河,深深刺痛了大明。似乎盛世强国,真的成了遥不可及的痴梦。大厦将倾,社稷将破,那就由朕来力挽狂澜吧…书友群:938.887.683
- 饱吹饿唱
- 崇祯:重征天下是饱吹饿唱写的历史传奇类小说.一个屌丝青年穿越到了明末,不幸成为了尚未登基的亡国之君-崇祯。在那个波云诡谲、动荡不安的时代,他如何挑战宿命,完成自我的救赎?手无缚鸡之力、没有逆天科技,他又如何转动历史的车轮,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且看《崇祯:重征天下后续章节预告:劫狱大戏精彩上演中!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