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皇太极面带不豫之色的追问,宁完我略微沉吟一下,还是毅然开口道:“皇上,奴才觉着,增派援兵之事属于两可之间;若增兵南下,则其目的绝不应当抱有与明国决一死战之念,要是做如此之想的话,怕是还如现下大军之处境一样,最终一无所获,反而徒耗钱粮!”
宁完我的话让一旁的代善不由得暗自点头:这种话也就这个二愣子敢当着老八的面说,而且说了之后老八还不会怪他,因为人家根本没有私心,所言纯属为大清考虑,这种忠心感言的奴才确实值得重用。
“宪斗,公甫之论你觉如何?当面之局与我大清有些不利,朕苦思之下,唯有增兵南下寻机建功,以挽回已丧之军心士气,除此之外恐无良方!”
皇太极将视线转向一旁若有所思的范文程后开口问道。
“回禀皇上,奴才以为公甫兄之言确有其理,但增兵之策也是势在必行之举,且援军南下后,须当汇合前方主力,寻机重创明国新军,遏控其崛起之势,之后再言其余!”
范文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皇太极以及代善和宁完我相继点头表示了赞同之意。
自从阿济格兵败昌平城下起至今,数支横空出世的明国新军在与清军对阵时屡屡获胜,呈现出了越打越强的态势,这次更是又有一支仅存在于传说中的车营突然间冒了出来,让从未见识过这种新型打法的清军损失惨重。
但是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具体做的时候却与原先的想法天差地别。
前线的多尔衮、岳托等人都是久经战阵的英杰,满八旗更是在无数次搏杀中成长起来的强军,他们在面对明军层出不穷的新式战法时,也能根据场上的态势及时做出相应的应对举措,但最后却都是无功而返,反而丢下了无数条人命。
该如何击破明军的这种新式军阵,成了摆在八旗上下面前的一道好像是无解的难题。
“正如宪斗所言,增兵已是必行之举!自太祖起兵反明至今,我大清对阵明军何时有如此惨重之败!若是就此罢兵回撤,而明国续行对我大清封锁之策,则我大清危矣!尽管现下明国已稍占上风,但我大清须得以强硬之姿示之,令明国上下看到我大清绝无瓦全苟存之心,然后再想法子缓和局势,以图日后再起!”
沉吟半晌,皇太极语气坚定的缓缓开口下了结论。
目前的形势逼得的他不得不下此决断。
刚才代善虽然没有明言,但话中之意已经十分明显,粮草物资筹措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现在正值青黄不接之时,离夏收还要两个月的时间,若不赶紧想办法从大明得到补给,整个建州的近两百万人口就面临着断粮的险境。
代善为了筹得足够的军粮,采取了强行从汉人包衣家中征粮的举动,只给每户包衣按人头留下一个月的口粮,其余的全部征走。
此举给整个大清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整个大清现有的近两百万人人口中,汉人包衣占据了其中的绝大多数,正是这些包衣们的辛勤劳作,才使得不事生产的八旗子弟有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如果按照原先的历史轨迹,建州在出现大面积灾情后,是靠着清军数次入关掳掠得到了有效的人口和物资的补充,但现在的历史轨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偏差,清军再想从大明身上吸血已经变得难如登天,如果南下清军再无所获,后果将难以想象。
“皇上,既是定策增兵南下,那胜又如何?败又当如何?未虑胜先虑败方为上上之策。再者,此番南下以谁为主帅?留多少兵马拱卫盛京?此般事宜还请皇上示下为好!”
宁完我本心并不赞同皇太极增兵南下的策略,他其实打算劝皇太极下旨令南下大军回撤,败了就是败了,非得要那份面子和自尊有何用?
但现在既是皇太极定了调子,他也就放弃了再劝阻的想法,但这后续的诸多事情必须要决定好才行。
“此次增兵,朕意率两黄旗亲征!盛京由礼亲王留守坐镇,军卒便以三千人为为准吧!朕定要亲眼看看,明国新锐之军到底如何强横!这个世上有矛便会有盾,从未有过无法克制之兵器,也未曾有不可战胜之军队!此番公甫随朕身边参谋军事,宪斗留下佐助礼亲王处理好内政事物,切记勿使我军后方生乱才好!”
皇太极神情庄重,语气中带着不容反驳的意味,显然这是他早就计划好的。
“皇上贵体欠安,怎能久处战阵之上?还是臣代皇上远征即可,皇上只需坐镇盛京静待佳音便可!”
代善闻言慌忙起身拱手施礼劝阻道,宁完我和范文程也是连连相劝,不让皇太极带兵亲征。
作为了解内情的人,三人心里都清楚,皇太极病的相当严重,这个时候安心静养才是正道,如果跋涉数百里亲至松锦,车马劳顿之下,在军营中尚且要操心杂事,那对他的身体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此事朕意已决,你等不必多言!”
皇太极摆了摆手,示意三人不必再劝,然后接着道:“此次无论胜败,我军已是伤了元气,无数八旗健儿战殁与沙场之上,且有许多百战之精英殒命,此等重挫之下,我大清需五到十年方能恢复过来!”
皇太极的语气里透露着不甘与一丝悲凉之意,更多的是对既成事实的无可奈何,代善等人闻言都是沉默不语。
“适才公甫之言提醒了朕,能屈能伸方为豪杰之士!朕此去意欲以张促和,放下身段以续我大清之命!学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举,与明国暂且交好,借其物力以养我大清,养精蓄锐以待再起之时!”
皇太极坐正身子,苍白的脸上浮现了一层红晕,双眼也是亮的吓人。
“皇上,这。。。。。!”
皇太极突然之间做出的决断让代善大吃一惊,但一时之间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反驳,只能目瞪口呆的看向皇太极。
范文程和宁完我二人乍闻之下也是吃惊不小,但二人反应迅快,立刻明白了皇太极的一番苦心。
这回就算皇太极亲征,就算能击败明军挽回士气,但这种恶战过后,八旗精锐同样会有不小的损失,加上前番的折损人数,可谓是精锐尽丧,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物资供应才能复原。
但明廷肯定会继续采取封锁的策略,以此来遏制建州的后续发展,长此以往,几乎全赖外界供给的建州在持续性的失血下,结局已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到的。
可是求和也并非那么容易。
占据明显优势的大明会答应大清的求和之举吗?
从近几年大明突如其来的变化来看,大明的皇帝显然不是没有眼光之人,现在针对建州的种种举措说不定就是这位皇帝一手促成的,想让对方放弃唾手可得的成果可谓是难如登天。
“为了大清国之利益,皇上宁可委曲求全,此等心胸谋略实是明君之为!奴才以为其间细微之处谋划得当,此策大是可行!”
“奴才赞同公甫兄之言!皇上有此胸襟魄力,何愁大事不成!”
虽说知道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但总得试过以后才知道,这也是当下最能难得出手的策略了。
宁完我与范文程皆是抱着同样的想法,对皇太极谋求议和的方略表示了赞同之意。
“现下征召之旗丁尚未完全到位,这几日公甫与宪斗好生合计一番,拟好议和之表后既遣使送往松锦,转交与明国主帅之手。上表所述务求言辞恳切,哪怕将朕之皇位降格也在所不惜!以汉人皇帝向来爱惜羽毛之性来看,此事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 两更八小时
- —我为了当皇帝,各种培植党羽,发展势力,连建奴都灭了,结果快要登基的时候,你告诉我,崇祯就是我自己?正经简介—大明缺官不补致使权力出现真空,权力真空致使土豪乡绅做大,土豪乡绅做大又致使他们在朝堂上有层出不穷的代理人—朝廷收不上税,民间百姓无立锥之地,小冰河期又让饥荒、起义不断。帝皇威势不再,官员以受
- 田盛公
- 【第一组签约作品】完本保证,大家放心收藏,推荐1644是中国最苦难的一年,北京,城头变幻大王旗,崇祯、李自成最终都是失败者,最终却被通古斯蛮人窃取了皇帝宝座,自此中国走入了落后的深渊。野蛮的屠戮,文字狱等等残酷的手段让大汉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而后来与洋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让华夏背负了太多
- 响木
- 看政坛老干部与商界女精英携手共闯乱世.
- 话凄凉
- 甲申国变,天子殉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此天下板荡,胡虏欲图神器之际,华夏大地岂无忠臣?青州城下虏兵围城,和托劝降曰“王士衡,降了吧!战到此时,汝以尽力”扬州孤城,多铎射劝降信于城中曰“将军若降,可拜公侯也”南京城内,钱谦益言“今大势已去,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士衡当知兴废,为自身计,不如早降,如此大官
- 韭菜东南生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叫天
- 崇祯皇帝身处深宫,被人忽悠而吊死煤山。可如果他有窃听系统在手,能听到别人背后的议论,那还能亡国灭种么?好吧,崇祯皇帝还是穿越的,虽然已经是崇祯十一年末,可结果必定会改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崇祯活这一世,大明必定中兴!PS1:这是有系统加持的正经穿越历史文!PS2:觉得苗幼可以先看我另外一本精
- 轩樟
-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流淌过许多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之时,都是这段历史中最最震撼的时刻 朕的前方,是一个强悍至极,随时可以吞噬大明的游牧民族!朕的身后,布满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原反民!朕的手中,却只有早已败坏腐朽的朝纲 amp/pamp;gt;
- 仗剑至天涯
- 穿越成崇祯皇帝,己巳之变,撕破大明最后的骄傲,丧钟似乎已然敲响。一寸山河一寸血,被建虏蹂躏的山河,深深刺痛了大明。似乎盛世强国,真的成了遥不可及的痴梦。大厦将倾,社稷将破,那就由朕来力挽狂澜吧…书友群:938.887.683
- 饱吹饿唱
- 崇祯:重征天下是饱吹饿唱写的历史传奇类小说.一个屌丝青年穿越到了明末,不幸成为了尚未登基的亡国之君-崇祯。在那个波云诡谲、动荡不安的时代,他如何挑战宿命,完成自我的救赎?手无缚鸡之力、没有逆天科技,他又如何转动历史的车轮,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且看《崇祯:重征天下后续章节预告:劫狱大戏精彩上演中!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