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无人出言,那我就分说几句吧。现下局势对我大清极为不利,当前不仅是折损了多少人马的事,最为关键之处在于,明人之火器极为难制,再对阵下去,我军怕还是会重蹈覆辙。
目下我军连番受挫之下锐气尽丧,军心士气极其低落,若无良策应对的话,还是尽早撤兵北返为好,免得明人调集重兵邀战,到时是走是留都失了先机!
等回返盛京整合八旗各部之后,战略上放弃对松锦一线之骚扰,而是遣人马由明国宣大等处掠边突进,重点搜获明人善造火器之工匠,以及巨量之硝石火药,过上几年我大清也能有与明军对等之火器,如此方为我大清立足之道!”
皇太极的话音刚落,早就有了腹稿的多尔衮抢先开口说出了两白旗的打算,他既没有尊称皇上,也没有口称八哥,语气中对皇太极明显的缺乏尊敬之意。
当初多尔衮就对皇太极决意举重兵南下的决议表示怀疑和反对,现在事实为他的反对意见提供了最佳佐证。
按照多尔衮的想法,大清目前不具备一口吞掉大明整个辽西的实力,应该还是采取分兵掳掠的方式,分袭辽西、宣大,甚至可以再次从古北口等处破口侵入京畿。
等再抢上几次,虏获大批人口粮食物资,消化一番后再对辽西明军展开强攻,一举拿下整个关外之地,从而具备随时窥视关内、威胁大明京师的能力。
多尔衮和阿济格秘议后认为,这次清军的失败与其说是因为实力上的差距,不如说是战略上的决策失误造成的。
如果不是皇太极执意聚兵南下,那就不会产生现在这种无法收拾的局面,既然你作为一国之主不具备深谋远虑的本事,那不如干脆让别人来干。
但是看现在的架势,皇太极显然是不甘心就此罢兵回返,而是想再次和明军掰一掰手腕,试图用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策略上的正确。
在多尔衮的眼中,自己这位八哥想要挽回颜面的行动是非常愚蠢的,结果只会造成更多八旗勇士的伤亡,进一步削弱大清国的实力,最终出现那种万劫不复的结局。
其实若不是现在的朱由检是穿越而来,按照原本历史的轨迹,皇太极这次的南下战略最后是非常成功的。
在他的亲自主持下,清军采用了围点打援、截断明军粮道的战术,在长达一年多的松锦大战中,将明军最后的精锐军队消耗一空,从而使得李自成、张献忠等一众流贼把大明推进了死亡的深渊。
遗憾的是,肆虐大明北地的大股流贼已经全部覆灭,只有少数小股贼人成了占山为王的土匪,对整个大明造成的危害根本微不足道。
更重要的是,现在与清军对抗的是火器犀利、军容严正、军纪严明、粮饷充足的勇悍之师,而不再是历史上如王朴、白光恩、吴三桂等等那些只顾私利的地方军头了。
相同的策略,不同的对手,结局也就完全逆转。
多尔衮态度上的不敬和言词中明确的反对之意,让皇太极心中异常恼怒,但他现在贵为皇帝,实在不便亲自出马与多尔衮辩论,那样就太没有皇帝的尊严了。
他当然明白多尔衮兄弟们的心思,要是现在就全军北撤,回到盛京之后,两白旗肯定会借岳托失机、以致大军损失惨重的理由谋夺两红旗的人口财物,在削弱自己这个得力帮手的同时壮大自身实力,以谋求更高的地位。
自己要是身体康健的话,两白旗基本没什么机会能登上皇位,可是皇太极心里清楚,自己这身体撑不过几年了,等自己去了地下,就算有代善的支持,有勇无谋的豪格也不是多尔衮兄弟们的对手。
说不定在自己死去几年之后,皇位就成了多尔衮的了,依照多尔衮狠辣的性子,自己的儿子铁定是没有好下场的。
“奴才不赞成睿亲王之言!”
就在皇太极既尴尬又恼怒的时候,洞察场上局势的宁完我站了出来,这让皇太极不禁暗自松了一口气,同时心里也是大感欣慰:还是汉人奴才贴心啊,知道关键时刻要站出来给主子挡刀枪,等回去之后一定要好好赏赐这个好奴才。
“哦?公甫有何话速速讲来!朕知公甫素有谋国之才具,每每言出必中,公甫但有所思尽管直言,不必顾忌其他!”
皇太极微笑着目视宁完我温言鼓励道。
“奴才谢过皇上恩典。适才睿亲王之言虽是有些道理,但却忘了关键一点:时不我待!”
宁完我先是向皇太极施礼表示谢恩后,直起身子向多尔衮拱手示意后开口道。
“时不我待?此言何解?老宁你有话直接说,别整这些虚头巴脑的吊人胃口!”
多尔衮虽然对宁完我站出来给皇太极解围感到不快,但他知道此人性格直率,不是善于溜须拍马的小人,并且确实胸有韬略,是个难得的人才,所以他对宁完我倒是没什么恶感。
“睿亲王,当下之情势确如你所说,对我大清十分不利,这一点毋庸讳言。但是,正因如此,现下除了与明国再次血战一场、大量杀伤明国新军之外,往后的策略都无法展开。”
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帐内众人都把目光聚集在了宁完我面上,这让他的自我感觉顿时好到了极点。
“睿亲王言袭扰宣大等处之策虽是甚佳,但睿亲王没虑及到,如若我军就此退却,那明国除了留下相应之新军外,定会将此数万新军派至宣大一线,替代原先之旧式军队,如此一来,我军弃松锦转而攻宣大,其结果与现在没有什么不同。
而且大军转折往来耗费时日与钱粮无数,依我大清目下之财力恐是负担不了多少时日,万一明人如此次一般料知先机,再次布下陷阱,其结果怕是对我十分不利!”
宁完我说的很有道理。
在知道清军短期内不可能再次攻打松锦沿线后,明军肯定会猜到清军下一步会从别处入寇大明,那现在的数万人马就会移镇宣大,以边墙城堡为依托重新布置防线。
而清军从撤离回去整军,然后派哨探刺探宣大情报,以找到容易攻打的地点,到出动大军向西南移动,这中间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中间要消耗多少钱粮物资?
对于现在粮草物资日渐匮乏的建州来说,这成本实在是太昂贵了。
而明军为何要重兵布防宣大呢?
因为宣大之地是九边中最为富庶、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距离大明京师也最近,其他如甘肃镇、陕西镇、宁夏镇等等边防重镇根本没必要去打。
为啥?一是太远,二是太穷,打下来还不如自身消耗的多。
所以说,清军南下,只有辽西、宣大,从长城破口而入现在已是很难了,明廷重修了破损的边墙,布设了绵延数里的障碍,原先的卫所兵也换成了边军,在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下,大军根本无法展开强攻。
多尔衮的策略是不错,可那是建立在明军不会加强守备的情况下,可从现在明军这一环接一环的谋划来看,清军的战略意图早就被人家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了。
“那照老宁你的说法,只有和明人再拼一把才行?”
猜你喜欢
- 两更八小时
- —我为了当皇帝,各种培植党羽,发展势力,连建奴都灭了,结果快要登基的时候,你告诉我,崇祯就是我自己?正经简介—大明缺官不补致使权力出现真空,权力真空致使土豪乡绅做大,土豪乡绅做大又致使他们在朝堂上有层出不穷的代理人—朝廷收不上税,民间百姓无立锥之地,小冰河期又让饥荒、起义不断。帝皇威势不再,官员以受
- 田盛公
- 【第一组签约作品】完本保证,大家放心收藏,推荐1644是中国最苦难的一年,北京,城头变幻大王旗,崇祯、李自成最终都是失败者,最终却被通古斯蛮人窃取了皇帝宝座,自此中国走入了落后的深渊。野蛮的屠戮,文字狱等等残酷的手段让大汉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而后来与洋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让华夏背负了太多
- 响木
- 看政坛老干部与商界女精英携手共闯乱世.
- 话凄凉
- 甲申国变,天子殉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此天下板荡,胡虏欲图神器之际,华夏大地岂无忠臣?青州城下虏兵围城,和托劝降曰“王士衡,降了吧!战到此时,汝以尽力”扬州孤城,多铎射劝降信于城中曰“将军若降,可拜公侯也”南京城内,钱谦益言“今大势已去,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士衡当知兴废,为自身计,不如早降,如此大官
- 韭菜东南生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叫天
- 崇祯皇帝身处深宫,被人忽悠而吊死煤山。可如果他有窃听系统在手,能听到别人背后的议论,那还能亡国灭种么?好吧,崇祯皇帝还是穿越的,虽然已经是崇祯十一年末,可结果必定会改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崇祯活这一世,大明必定中兴!PS1:这是有系统加持的正经穿越历史文!PS2:觉得苗幼可以先看我另外一本精
- 轩樟
-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流淌过许多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之时,都是这段历史中最最震撼的时刻 朕的前方,是一个强悍至极,随时可以吞噬大明的游牧民族!朕的身后,布满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原反民!朕的手中,却只有早已败坏腐朽的朝纲 amp/pamp;gt;
- 仗剑至天涯
- 穿越成崇祯皇帝,己巳之变,撕破大明最后的骄傲,丧钟似乎已然敲响。一寸山河一寸血,被建虏蹂躏的山河,深深刺痛了大明。似乎盛世强国,真的成了遥不可及的痴梦。大厦将倾,社稷将破,那就由朕来力挽狂澜吧…书友群:938.887.683
- 饱吹饿唱
- 崇祯:重征天下是饱吹饿唱写的历史传奇类小说.一个屌丝青年穿越到了明末,不幸成为了尚未登基的亡国之君-崇祯。在那个波云诡谲、动荡不安的时代,他如何挑战宿命,完成自我的救赎?手无缚鸡之力、没有逆天科技,他又如何转动历史的车轮,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且看《崇祯:重征天下后续章节预告:劫狱大戏精彩上演中!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