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由检的询问早有准备的温体仁不慌不忙的施礼回道。
在陆续接到各地相关官府先后送达的呈报后,温体仁就开始考虑如何解决此事,并在想出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案后才刻意在这次新内阁的首次会商中提出来,以便在皇帝征求意见时能够当即给出答案,从而显示出自己的能力。
“哦?首辅有何佳策?说来听听!”
对于温体仁在处置内政问题上表现出来的能力,朱由检还是比较欣赏的,再加上这位首辅基本上从来不与自己唱反调,所以朱由检对温体仁的态度一贯是温和可亲的。
喜欢别人顺从自己,这是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具备的天然属性。尤其是对于性格强势的人来说,不管大事小情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最正确的,所有的相反意见都是见识浅薄、不足与谋。
“老臣于接获下情上禀后思虑良久,最终想到一处所在:国子监。
自去岁春闱毕,圣上下旨所有落榜举子入国子监深造以来,至今凡一年又半岁,期间有二百二十七员经工部、户部、督察院、刑部、大理寺、司农寺等部司选拔后赴任各地相关职差,而目下尚在监中就读者尚余两千八百三十六员,其中冠者两千六百二十一员,余者皆为未行冠礼、年龄尚幼者。”
自从去年落榜生入国子监读书的新政实施以来,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虽然大多数举子们明里暗里对此表达了不满和抗拒,但在现实面前还是选择了服从。
朱由检力图通过这种做法,把大明读书人只重经书、不重实效的观念及风气扭转过来,力争将国子监变成大明培养各种人才的最高学府和摇篮。
所有的想法必须要去付诸实践,既然想改变世界,那就要去付出自己的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开始是也许收效甚微,但总比坐而论道的空想主义要好上千倍。
两百多名粗通或者精通律法、营造、农业的举子经考核选拔后赴任实职,这个比例相对于多达三千人的举子来说虽然并不高,但至少让这些自诩为有经世之能的读书人认识到,朝廷今后选拔人才的风向已变,死读诗书已经没有了前途,只有务实肯干才能有机会被选官任职,否则的话此生将会注定成为籍籍无名之辈。
刚才温体仁奏禀的数据中,成人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些人都具备了外出实干的能力和体质,剩余不足二十岁的就不在考虑之列了。
这些年幼者中就包括朱慈烺以及各位重臣家中的年轻子弟,他们都是以普通监生的身份进入国子监,日常也是五日休沐一天才能回家,其余时间全部吃住在国子监中。
为了方便和别人打交道,也为了自身的安全,朱慈烺已经改名朱俊生,知道他真实身份的只有寥寥数人,并且这些人都被严令不得对外透露太子的身份,否则会被家里禁足终生。
“首辅之意,是欲将国子监诸生放之地方以砺其材?此策甚佳!诸生学识已具,只差付诸实践,先正好有用武之地供其施展,如此一来,是人才便会脱颖而出,反之则泯然众人矣!甚妙!”
朱由检闻言眼前一亮,随即不禁对温体仁的神来之笔大加赞赏。
“正如圣上所言,诸生于监中时日已久,除却被拔擢外放者之外,剩余两千余人大多于其中无所事事,心思大多放在下次春闱之上,其中甚至有不少人旷课嫖宿、不求学业精进。与其任由此类人空耗国帑,还不如借机安插,使其切身体验为官之道后再视实情定其前程,以免更多庸官误民!”
老温直接把话挑明了:这两千多人中的大多数没把皇帝求真务实的要求放在心上,还是想一门心思地力求在下届科举中胜出,到时便可以堂而皇之地为官一方。
这样的人不安排下去打磨历练,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选,那就算将来中试当官,也不过是多了一些官僚而已。
“老子身为大明首辅,次子都要天天跑去田间地头与农户打交道,你们这些狗屁不通的书生为何就苦不得累不得?难道你们的身份比老子还要高贵不成?这回非要把你们都打发下去不可!”
老温心里暗骂道。
这些举子每月都有一两二钱的伙食补助,用于日常的饮食所用,这点银钱虽然不多,但用在吃饭上是绰绰有余。
其实但凡是中举的的读书人,家境条件都比较优渥,大部分人根本不差这点银钱。
所谓的寒门学子指的并不是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古人口中的寒门说的是小地主阶层。
在这个工商业并不发达、挣钱的门道极为稀少的时代,从读书到中举,期间是要花费大量银钱的。
不管是日常所需的笔墨纸砚,还是外出上学就读所费,算下来每个月都要花费至少好几两银子,普通人的家庭条件,哪有余力供养一个数年甚至十几年不干活的劳力读书?
正因为衣食无忧,甚至家资豪富,国子监中有不少举子趁着长期离家在外的机会,平日间无故旷课,或是邀约狐朋狗友旦夕宴饮,或是流连清楼倌人,或是租房买屋保养别宅妇,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名声和前程,这些人的行径引发了很多正直文臣的诸多不满。
现任国子监祭酒的是为人温和的韩日缵。由于其年近六旬,加之今年来身体状况开始不佳,所以对监中事物也没有足够精力去关注,这就导致了上述状况在崇祯十一年愈演愈烈,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不少文臣的不满,国子监祭酒换人的呼声已是越来越高涨。
“首辅此议甚合朕意!待会商毕,内阁及吏部、礼部要就此制订相关条例,随后去往国子监宣示诸生,在选拔完毕后力争早日内尽快成行,至于下派人数,当在一千人上下即可!”
温体仁为首的相关臣子起身施礼接旨,老温心里也是拿定了主意,这次选拔,先把那些名声不佳的举子给安排进去,我叫你们再拿着家里的银钱胡作非为,这回不替你们家里人管管你们,我这首辅干脆别干了。
既是皇帝下旨、内阁和吏部、礼部亲手操办,就根本不会管你愿不愿意去,只要敢抗命不从的,那肯定会被打入黑名单,这辈子前程就会宣告终结,只要把利害关系说明白,这些平日间骄傲的举子们还不得乖乖听命?
“今日会商就到此吧,适才朕交办之事诸卿即刻着手办理,不得迁延误事!”
眼看时辰已至午时,已感腹中饥饿的朱由检吩咐下去后起身离座回返后宫,群臣起身恭送,在看到皇帝的衣角消失不见后,温体仁当即宣布,相关大臣内阁议事,一众臣子这才小声交谈着离开了昭仁殿。
当天旁晚时分,三百名北镇抚司擅长近身搏杀的缇骑扮成行商路人等各种身份,携带着大量长短火器直奔通州码头,连夜乘坐数艘官船沿运河直达杭州,之后再从杭州雇海船去往福建。
这是朱由检做的第二手准备。
如果事有不谐,这些提前潜入的缇骑将会在当地锦衣卫千户所的配合下,伺机把包括郑芝龙、郑芝豹在内的海寇大首领全部击杀。
缇骑出发后的第四天,邹维琏带着全副钦差仪仗去往天津码头,乘坐郑家商船南下直奔泉州。
猜你喜欢
- 两更八小时
- —我为了当皇帝,各种培植党羽,发展势力,连建奴都灭了,结果快要登基的时候,你告诉我,崇祯就是我自己?正经简介—大明缺官不补致使权力出现真空,权力真空致使土豪乡绅做大,土豪乡绅做大又致使他们在朝堂上有层出不穷的代理人—朝廷收不上税,民间百姓无立锥之地,小冰河期又让饥荒、起义不断。帝皇威势不再,官员以受
- 田盛公
- 【第一组签约作品】完本保证,大家放心收藏,推荐1644是中国最苦难的一年,北京,城头变幻大王旗,崇祯、李自成最终都是失败者,最终却被通古斯蛮人窃取了皇帝宝座,自此中国走入了落后的深渊。野蛮的屠戮,文字狱等等残酷的手段让大汉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而后来与洋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让华夏背负了太多
- 响木
- 看政坛老干部与商界女精英携手共闯乱世.
- 话凄凉
- 甲申国变,天子殉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此天下板荡,胡虏欲图神器之际,华夏大地岂无忠臣?青州城下虏兵围城,和托劝降曰“王士衡,降了吧!战到此时,汝以尽力”扬州孤城,多铎射劝降信于城中曰“将军若降,可拜公侯也”南京城内,钱谦益言“今大势已去,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士衡当知兴废,为自身计,不如早降,如此大官
- 韭菜东南生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叫天
- 崇祯皇帝身处深宫,被人忽悠而吊死煤山。可如果他有窃听系统在手,能听到别人背后的议论,那还能亡国灭种么?好吧,崇祯皇帝还是穿越的,虽然已经是崇祯十一年末,可结果必定会改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崇祯活这一世,大明必定中兴!PS1:这是有系统加持的正经穿越历史文!PS2:觉得苗幼可以先看我另外一本精
- 轩樟
-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流淌过许多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之时,都是这段历史中最最震撼的时刻 朕的前方,是一个强悍至极,随时可以吞噬大明的游牧民族!朕的身后,布满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原反民!朕的手中,却只有早已败坏腐朽的朝纲 amp/pamp;gt;
- 仗剑至天涯
- 穿越成崇祯皇帝,己巳之变,撕破大明最后的骄傲,丧钟似乎已然敲响。一寸山河一寸血,被建虏蹂躏的山河,深深刺痛了大明。似乎盛世强国,真的成了遥不可及的痴梦。大厦将倾,社稷将破,那就由朕来力挽狂澜吧…书友群:938.887.683
- 饱吹饿唱
- 崇祯:重征天下是饱吹饿唱写的历史传奇类小说.一个屌丝青年穿越到了明末,不幸成为了尚未登基的亡国之君-崇祯。在那个波云诡谲、动荡不安的时代,他如何挑战宿命,完成自我的救赎?手无缚鸡之力、没有逆天科技,他又如何转动历史的车轮,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且看《崇祯:重征天下后续章节预告:劫狱大戏精彩上演中!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