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卖!再等一哈,看看有无外地粮商来咱卫护收粮的!
额就不信咧,头起数年前咱大明还到处啃树皮、挖野菜,这今日就烧得连粮食都不值钱咧!
娃他娘,今晚饼子多蒸些,叫娃儿们敞开了吃,管够!”
看着妻儿满是期待和担忧的眼神,李保大手一挥,用满是豪气的口气大声说道。
婆姨看了一眼丈夫,小声咕哝着去了灶间,大憨掀起短褂的一角擦着脸上的汗水,走到墙角的大瓮前,拿起葫芦瓢从水缸中舀起一瓢清凉的井水咕嘟嘟灌下肚去,放下水瓢一抹嘴角瓮声瓮气地开口道:“大,这夏收秋播也不用多少时日,大妮可是盼着早日进咱家大门咧!
恁和娘就不琢磨着早日抱上大孙孙?
家里也无多少余钱,总不能把聘钱花去买砖瓦吧?”
一旁地二娃和三丫一人手里拿着一支鲜嫩地黄瓜,嘎嘣脆的各咬一口,然后将目光在自家老爹和大哥身上来回窥探着。
“恁这话啥讲说?
这是催着恁大不分贵贱就把金贵的粮食给卖了?
这才吃了几年饱饭!
咋就拿着粮食不当回事情咧?!”
李保瞪了大儿子一眼,本待大声训斥一顿,但看到大儿子晒得黑红的脸膛后,李保的心又软了下来,说话的语气也柔和了许多:“额过几日再去清遥县城走一趟,那边靠着河南,额听说河南遭灾厉害,额估摸着外地去清遥收粮的粮商出价比咱这高!”
清遥想也是隶属平凉府,位置在卫护县东南八十里的地方,离着河南近了不少。
“大,清遥可是不近咧,一天打不了来回!
俺可不放心你去!
要去俺跟你一道,要是有甚子事,也好有个照应!”
大憨看着正在老去的爹,心里头有些难受。
“这太平光景,有甚子事?多一人去不就得多花费银钱?
再说吧。
明日起先将地翻一遍,种上庄稼再说,不急。
额这回也顺道把卖砖瓦的窑转了几处,挑了处又结实又便宜的,等忙完了咱爷仨就去运回来,新房子不用月余就能起来,入冬前就把大妮娶进门!”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保一家跟堡里的农户一样,有投入到了辛勤地耕种劳作中。
眼看着地里的活计进入收尾阶段,李保也开始盘算着邀约着堡里相熟之人一起跑一趟清遥。
卖粮已经成了所有农户都要面临的问题,那天同去县城的农户们也都不愿贱卖,邀约人结伴同行应是不难,就是不知道清遥那边两家是个什么情况,要是跟卫护一样,那这一趟可就白跑了,还要搭上住店的几枚铜钱。
就在李保左思右想还没拿定主意的时候,这日七里堡的里正傍晚时分把大伙召集到了堡里的大槐树下,郑重其事地宣布了两个消息:县里四海酒坊开张了。明年开春,堡里家家户户都要种植什么红薯,到时候县衙会派下种苗,还会有官老爷下来教大家如何种植。
这物事不占田地,种在荒草野坡、田间地头都成,霜降之后收起来能当粮食吃。
对外界之事几乎一无所知的农户们顿感莫名其妙。
酒坊开就开呗,和咱有啥关系。
咱这庄户人家哪有余钱去打酒喝。
红薯这玩意听着倒是个好东西,不占地力,还能当粮食吃,可咱也没见过这玩意长啥样啊?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里长不急不慢地再次开腔:“明日起,四海酒坊从农户家中收粮,每石三千五,敞开收,现钱结算,有多少收多少!”
里长的话音刚落,农户们就像炸了锅一样,性子急的纷纷围拢上去,七嘴八舌的冲里正发问,刚才那番话是不是诓骗俺们,在最终确认了消息的准确性以及酒坊地址后,农户们呼啦一下子跑了个精光。
这可是大好事,得赶紧回家告诉老婆孩子去。
里长的话就是官老爷吩咐下来的,这回家里的粮食可是找着大主顾了。
第二天公鸡刚打过鸣,七里堡已是人喊狗叫,一片嘈杂之声。
各家各户有牛车的喂牛套车装粮,没有牛车的就把两边带挂的独轮车推出来,把自家的粮食装车封好,然后或是父子或是兄弟,揣上几块蒸饼,趁着清晨的微凉,浩浩荡荡的出了堡子开始向县城进发。
虽说里长讲明白了,酒坊是敞开了守,可要是去晚了,酒坊收粮的银钱没了,自家不就是白跑一趟?
这可是三钱五一石,比着去年还贵了五分,这种好事过了这村就没那个店了。
李保带着两个儿子,赶着垛满粮食的牛车,走在了卖粮队伍的最前面,爷仨的脸上都是一副既期待又忐忑的表情。
二十里的路程实在是不远,一个多时辰后,李保就看到了县城高大的城墙,再走近一些后,李保父子赫然发现,还未开启的城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各种各样的车辆排的满满当当的,到处是吵嚷声和叫喊声,不少人已经是蹲在自家车子边上吃起了蒸饼。
“遭瘟的!
这是半夜三更不睡觉就赶过来不成?”
心头不悦的李保小声嘟囔着一挥鞭子,老黄牛慢悠悠地步伐多少加快了些许,片刻之后就接上了前面的队伍。
看看天色,离卯时还早,城门开启还得等上一段时间,李保从车上的布包里拿出蒸饼和几块腌菜,爷仨就着越来越亮的天色大口嚼用起来。
卯时正,沉重地城门从里面被缓缓开启,几名身穿公服的衙差提着水火棍从城门洞里行出,一个小头目将铁皮喇叭举到嘴边,大声吩咐着让一众农户排好队,另外几人掂着棍子沿着长长的队伍走来,看见有车子排的不够整齐,就一边吆喝一边用棍子抽打,被抽打的农户陪着笑脸赶紧把车子调整好,这几名衙差才骂骂咧咧地继续前行。
半个时辰过后,李保父子赶着牛车跟着前面的队伍缓缓前行,来到了在县城东门处不远的四海酒坊,进了大门后往右一拐,两座高大的仓房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这是为了确保收购的粮食有地方存储,四海酒业出资修建的两座粮仓,每座足可以容纳五十万石粮食。
之所以建如此大,也是作为官仓的备用,在遇上不可测的意外时,能够动用其中的粮食救急。
这里同样安排有县衙的衙差维持秩序,每户前来卖粮的农户都会领到一个写着数字的木牌,轮到谁就把木牌递上,然后再卸粮称量,在完毕之后,拿着收粮书吏开具的纸条去另一侧的一间屋子领取银子和铜钱。
正是在这种安排下,整个卖粮过程显得比较有序,没有出现很大的混乱场面。
李保一家这次运来了二十余石粮食,得银八两多,在打听到收粮行动会一直持续下去后,父子三人赶着牛车匆匆回返家中,并于当日午时再次运了一车粮食过来。
其他的农户们也是和李保家一样的情况,很多人也是一天往返了两次,家家户户都把家里的陈粮全部出售一空,最后都是脸上带着无比满足的神情回到了家中。
崇祯十二年是卫护县农户们难忘的一年。
每一户人家都拿到了一辈子也没见过的巨款,这种日子让人觉得更有奔头了。
猜你喜欢
- 两更八小时
- —我为了当皇帝,各种培植党羽,发展势力,连建奴都灭了,结果快要登基的时候,你告诉我,崇祯就是我自己?正经简介—大明缺官不补致使权力出现真空,权力真空致使土豪乡绅做大,土豪乡绅做大又致使他们在朝堂上有层出不穷的代理人—朝廷收不上税,民间百姓无立锥之地,小冰河期又让饥荒、起义不断。帝皇威势不再,官员以受
- 田盛公
- 【第一组签约作品】完本保证,大家放心收藏,推荐1644是中国最苦难的一年,北京,城头变幻大王旗,崇祯、李自成最终都是失败者,最终却被通古斯蛮人窃取了皇帝宝座,自此中国走入了落后的深渊。野蛮的屠戮,文字狱等等残酷的手段让大汉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而后来与洋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让华夏背负了太多
- 响木
- 看政坛老干部与商界女精英携手共闯乱世.
- 话凄凉
- 甲申国变,天子殉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此天下板荡,胡虏欲图神器之际,华夏大地岂无忠臣?青州城下虏兵围城,和托劝降曰“王士衡,降了吧!战到此时,汝以尽力”扬州孤城,多铎射劝降信于城中曰“将军若降,可拜公侯也”南京城内,钱谦益言“今大势已去,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士衡当知兴废,为自身计,不如早降,如此大官
- 韭菜东南生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叫天
- 崇祯皇帝身处深宫,被人忽悠而吊死煤山。可如果他有窃听系统在手,能听到别人背后的议论,那还能亡国灭种么?好吧,崇祯皇帝还是穿越的,虽然已经是崇祯十一年末,可结果必定会改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崇祯活这一世,大明必定中兴!PS1:这是有系统加持的正经穿越历史文!PS2:觉得苗幼可以先看我另外一本精
- 轩樟
-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流淌过许多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之时,都是这段历史中最最震撼的时刻 朕的前方,是一个强悍至极,随时可以吞噬大明的游牧民族!朕的身后,布满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原反民!朕的手中,却只有早已败坏腐朽的朝纲 amp/pamp;gt;
- 仗剑至天涯
- 穿越成崇祯皇帝,己巳之变,撕破大明最后的骄傲,丧钟似乎已然敲响。一寸山河一寸血,被建虏蹂躏的山河,深深刺痛了大明。似乎盛世强国,真的成了遥不可及的痴梦。大厦将倾,社稷将破,那就由朕来力挽狂澜吧…书友群:938.887.683
- 饱吹饿唱
- 崇祯:重征天下是饱吹饿唱写的历史传奇类小说.一个屌丝青年穿越到了明末,不幸成为了尚未登基的亡国之君-崇祯。在那个波云诡谲、动荡不安的时代,他如何挑战宿命,完成自我的救赎?手无缚鸡之力、没有逆天科技,他又如何转动历史的车轮,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且看《崇祯:重征天下后续章节预告:劫狱大戏精彩上演中!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