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界最后一个炼气士》第130章 刘白惊愕

    听了这个故事,刘白笑着问道:“李凡,你确定这是一个小人的故事?”
    李凡挠着头讪讪一笑,说道:“我讲错了,不过二师兄你别急,我再给讲一个小人的故事,这回真的是小人的故事。”
    刘白笑着说道:“好,我们一面往回走,你一面讲,我才那三位师弟已经架好锅灶了。”
    李凡听了刘白的话,笑呵呵的说道:“好的二师兄,我们就一面走一面讲。”
    说完,二人便起身并肩朝着树林外面走去了。
    这树林很大,树荫浓密,不见阳光,刘白觉得阴森森的,还是外面的阳光好。
    一面走,那李凡一面说道:“二师兄,那我就说说一个真正的小人的故事吧,其实,说是故事,但却不是故事,这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的事情。”
    “哦?又是历史上的事?”刘白问道。
    李凡点点头说道:“没错,二师兄说的对,就是历史上的人物。”
    “是谁?”刘白问道。
    李凡说道:“是越王勾践。”
    听了到李凡说到这个人物,刘白顿时就停住脚站住了。
    “二师兄,你怎么了?”李凡看着惊呆的刘白问道。
    刘白心想,这个世界虽然不能全是他所熟悉的历史,但这越王勾践的名字他是熟悉的啊!
    越王鸠浅姒姓,本名鸠浅。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荀子·王霸》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五百年前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
    越王勾践十九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历史上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对于越王勾践这个人来说,其史实最追著名的就是卧薪尝胆了,这也是一个成语,一个典故。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这个典故亦是众人所熟悉的。
    公元前五百年前,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是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五百年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
    然而有人提出疑问,历史上真有卧薪尝胆这回事吗?
    《左传》的定公和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仅记载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史学大师司马迁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之事。什么时候出现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呢?
    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
    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
    南宋的书籍却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
    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对《吴越春秋》的误解。
    但不露如何,这卧薪尝胆都是那一个苦心励志的真能量的词语,自然也是代表了越王勾践的。
    刘白不知道,这李凡说越王勾践是小人会如何谈起。为此的确是有些惊愕了。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