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路既然》第三十五章 快乐六一

    林杉用笔戳了戳木沙的后背,“哎,木沙,你会唱《盛夏的果实》吗”

    木沙一脸迷惑地看着她和她一脸怪笑的同桌李南,他们三个都是从一个班级出来的,现在又被分到一个班级,感情上自然更加亲近一些。

    很明显,木沙对这首歌不熟悉。但是好像也在什么时候听到过。

    “就是莫文蔚唱的那首。”林杉提醒道。

    “哦,我想起来了。就是那个‘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实’,是吧”

    林杉的眼里顿时放出光彩,“对对对,就是这个。你会唱完整的吗”

    “我就会这一句。”

    在林杉失望的眼神中,李南不失时机地讥讽道:“谁不会这一句问你算是白问了。”说罢,他不屑地撇着嘴,模仿木沙的样子,重复道:“‘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实。’唱得这么难听,还敢开口”

    木沙生气地瞪了他一眼,转过身,不再理他们。

    不一会儿,后面又传来了他们细细地吟唱:“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可唱着唱着,就没音了,反复在“也许承诺不过证明没把握”上粘着。

    那时候,大家学唱歌主要通过三大途径:电视、光盘、磁带。电视就出现一次跟着学一次就是了。光盘比较好,有字幕不说,还可以快进快退,便于抄写歌词。磁带就有些麻烦了,为了听清楚歌手唱的是什么,不得不把耳朵贴在录音机上,一遍一遍地听。即使如此,揣摩出的歌词也常常似是而非。即使磁带保留着歌词条,也要为了订正那些重复的部分听上好几遍。很多同学的手上都有歌词本,其传抄频率要远远超过作业。

    木沙听着听着,觉得很好听,就又腼着脸皮回转身,对林杉说:“如果你找齐了歌词,也借我抄一份呗。”

    后面的两个人看着她笑了。

    时近六一。尽管表演形式单调,可对于文化生活贫乏的农村学生来说,六一儿童节简直可以说成学校生活中的春节。在那样的时代,村里放场电影都能引来十里八村的人提张板凳抻着脖子竞相观看。年时舞个秧歌也会把村里的那条主路挤得水泄不通。节目不好没关系,人们有的是热情,哪怕喝倒彩,也是对表演人另一个形式的鼓励。

    何况六一呢前面有全校老师端正严肃地压阵,周围有全校同学兴致勃勃地扇风,有时,还有村里赶来的几个闲人在旁边看秀。没有舞台没关系,没有服装没关系,没有伴奏没关系,谁要是能在这方泥地上弯腰谢幕时赢得掌声和尖叫,那可比考第一还要光荣。说白了,第一只是老师给的,而耀眼的舞台风光却是那么多双手,那么多张嘴辉映而成的。

    当然,能上台演出的还是少数。这不光是因为大家没什么特长(有特长也未必能被发觉),还因为羞涩使一些唱歌很好听的同学放弃了这种抛头露面的机会。不知为何,新来的明星人物王凯也没有参与这次‘盛事’,按说,他不存在害羞方面的障碍。至于他的歌唱能力,他倒也在班里奉献了一曲《浪花一朵朵》,富有磁性的嗓音,滑稽的表情,再加上结束时那招牌式的一笑,妥妥的明星范儿。唉,大概是因为池子太小,盛不下游鱼吧。而对于一般的观众来说,能借此机会学上一两首新歌,孤芳自赏一番,也很不错。

    &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