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激情年代》013、你想多了

    童建国经常听老爸、爷爷他们念叨一些词汇,比如“打鸡血”、“手套换包”之类的。

    一直都以为这些只是一个词汇而已,带有调侃的意味。

    到了这个时代,童建国很快就发现“打鸡血”竟然是真实存在的。

    这是前些年流行的一种特殊疗法,甚至得到有关领导的首肯。

    这几天,童建国又渐渐发现“手套换包”也不是随便说说的,在当下它是千真万确存在的。

    这个时期,各个厂矿都给职工发劳保用品。

    有手套、口罩、帽子、鞋子、衣服……

    不论一线工人,还是办公室人员都有份儿。

    只不过,不同工种获得的劳保用品略有不同。

    比如,有的一线工人连鞋子、帽子、衣服、裤子统统都分。

    手套也不一样,办公室人员可能只分线手套。

    一线工人还有棉手套、布手套、皮手套、半袖手套……

    发劳保用品的频率也不一样。

    办公室人员可能一个季度才发一次,一线工人一个月就的发一次。

    但无论如何,各个厂矿企业职工的劳保用品都是用不完的。

    相比之下,那些乡镇企业、小集体企业等单位手里却连根毛都没有。

    他们得去供销社买溢价的劳保用品。

    所以,这会儿也诞生了跟鸡蛋换粮票类似的营生,就是传说中的手套换包。

    而且,这买粮票换鸡蛋大。

    像重机厂这样的万人大厂,搞一下估计也得几千块钱。

    但很多手套换包都是一锤子买卖。

    几副毛线手套或者几副皮手套换的包,看着花里胡哨的,其实都使不住,一两年就坏掉。

    童建国要想长期在重机厂做买卖,就不能干一锤子买卖的事儿。

    他得寻摸质量过关、美观时尚的包包。

    眼下,童建国还得张罗年前同学会的事儿,手套换包的事只能暂时放一放。

    所谓同学会其实就是全市当年同一批到昭乌达盟那批人。

    绝大多数都不是同学,甚至都不是一个学校的。

    80多位同学,除了挂掉的,落下残疾的,嫁娶在当地的,到了外省市的……

    能到现场来的估计一半儿都不到。

    赵君就算是童建国仅有的五个同班同学中的一个了。

    实际上,两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学。

    但在电影院那次之前,童建国跟她说过的话连10句都不到。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两人还曾在一个学习小组学习。

    有一次在她家里学习时,童建国不小心被铅笔刀割破手指了。

    她立刻搬来小急救包,不紧不慢地给童建国包扎手指。

    童建国身体发育迟缓,心灵发育却有些超前。

    闻着她脖颈散发出的香气,童建国的小心肝儿忍不住“砰砰”乱跳。

    从那以后,童建国再也没跟赵君说过一句话,甚至都不敢正眼看她。

    一直到初中一年级。

    那会儿,同学们经常参加校外活动。

    比如疏通河道啥的。

    有一次,轮到童建国他们小组干活儿了。

    童建国没带水靴就去找其他同学借。

    正好看到赵君和几个大个子女生在一块儿,便凑过去。

    “谁有水靴借我用一下。”

    赵君立刻把自己的水靴递过来了。

    这会儿的人都活的粗糙。

    赵君的水靴却格外精致。

    水靴帮有一圈儿粉色,水靴里面还垫着绣花的鞋垫儿。

    童建国忍不住埋下脸去看图案。

    那几个大个子女生以为这个小个子男生在闻味儿,一起哈哈大笑。

    童建国窘迫地赶紧跑掉了。

    还水靴时也没敢直接给赵君,而是通过别人转手。

    妈蛋!真没用!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早干什么了

    现在好了,人家连盘都看过了。

    说不定像满娜一样,三十六招七十二路都精通了。

    唉!算了,咱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不能有封建余毒。

    人品好,又会玩,那不是好事儿吗

    再说,周梓童其实并没什么实战经验……

    虽然整天在唐哥拉稀那伙损友面前吹牛逼,但实际上就是个键盘侠。

    &nbs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