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赵国当官》第二十九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就在朱教谕还欲开口长篇大论时,宋玄正前方的一位叫洪瑞的学子打断道:“先生,学生可否坐下听讲”

    朱教谕一笑,将戒尺轻轻拍打在自己手心上,“你想要坐下来也可,先得回我的话。”

    洪瑞并未多想,当即吸了一口气,回道:“请先生赐教。”

    朱教谕看向他,问道:“洪瑞,你可知神农氏学说”

    “学生略知一二。”

    洪瑞想了想,接着道:“楚国徐行,奉行神农氏学说,当他觐见以仁治国的滕国国君滕文公时,他认为,国君应当与百姓一同种庄稼,而不该建立仓库来储藏粮食。”

    “建仓储粮,就是靠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这便不能算作贤明,更不算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话音一落,宋玄能感受到,站在他前面的洪瑞,正紧张又期待着朱教谕的回话,因为他的双手紧握又松开,反反复复。

    不过,坐在案前的朱教谕并不急,他只是语态轻松道:“洪瑞,徐行徐先生,他认为君主建仓储备粮食,是损害百姓之行,更不是治国之道。”

    “那么徐先生的主张,你可认同”

    洪瑞头微微抬起,脸有气愤填膺之色,提高声音道:“自然是认同的,作为一国之君,岂能做损害百姓之事。”

    此话一落,宋玄不由地微微摇头。就这一瞬间的动作,却也落入朱教谕眼中。

    半晌,站累的众人调整一下身姿,眼含期待地看向朱教谕。

    朱教谕云淡风轻地看向洪瑞,他并未对洪瑞的回答作出评价。

    他状似随意,淡然地问洪瑞,“洪瑞,你可曾种过庄稼”

    洪瑞脸色错愕,他看向朱教谕。

    “回先生,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怎会将时间浪费在田舍活上。”

    朱教谕的脸上还是挂着微笑,再问:“你身上穿的襕衫,可是量身亲手所制”

    洪瑞脸上错愕的表情,更僵硬了几分。

    “先生莫要打趣学生,学生只会读书,又怎会裁制衣裳。”

    朱教谕收敛了些许微笑,反问道:“那你可知楚国的徐先生,他可曾自己种庄稼”

    洪瑞听此,似乎知道缘由。

    他正色道:“据史书记载,徐先生是一定要亲自动手种庄稼,用自己收获的粮食,才肯进食吃饭的。”

    朱教谕追问道:“那徐先生耕种时,所用的农具,亦是他亲自所制”

    “不是。”洪瑞想了想,才道:“他的农具是从铁匠处购得,徐先生不亲自打造农具,定然也怕耽误农活。”

    洪瑞话音一落,朱教谕忽然朗笑,他反问道。

    “你所说的徐先生真有意思,他只吃自己耕作的粮食,而他耕作所用的农具却是铁匠所打造的,他难道不怕损害了铁匠吗”

    话末,朱教谕还看了洪瑞一眼。

    “一心只读圣贤书,圣贤书就是教你死板固执,不识变通的”

    洪瑞脸一红,双手无处可安放,底下众学子的脸色也好不到哪里去。

    宋玄心想,他们所谓的天之骄子,在朱教谕心中,不过还是初出茅庐的小子。

    朱教谕戒尺一拍,看向底下的众学子,忽然提高声音。

    “小子们,若是人人都要靠自己亲手制作,才去使用该东西,那才是率天下之人疲于奔命!”

    就在众人面红耳赤时,朱教谕吸了一口气,缓声道:“坐下罢。”

    “我们继续来讲,何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朱教谕拿着戒尺站起来,随即负手走到学生坐席中去。

    宋玄见朱教谕往他这边过来,走到他身侧时忽然顿步,下一刻他又转身往讲台的方向走去。

    这时,朱教谕站在学堂门口处的第一个案前。案前的学生振了振精神,猛然坐得更加端正。

    朱教谕微微侧身,看向案前的学生。

    “施源。”

    案前的学生猛地抬头,随即站了起来,“学生在。”

    朱教谕又往左挪开一步,停在一位身体异常强壮的学子身侧,戒尺点了点,“高朗。”

    高朗站了起来,应声道:“学生在。”

    朱教谕转身,踱步到讲台上方,看向他们,“你俩先告诉我,科考,是为何”

    “回先生,学生科考只为当官。”施源一本正经地回答。

    “回先生,学生也想当官。”

    高朗抬手,抚了一下后脑勺,“我爹说过,我后脑勺突出,就是当官的料。”

    朱教谕面无表情,又负手走到他们面前,“那你们可知,当官为何”

    施源一脸正气道:“当然是泽被生民。”

    高朗还在想,直到听施源这么一说,连忙开口道:“学生当官,也是为了造福百姓。”

    “志向高远,好。”

    朱教谕抚掌,然而脸上并没有笑。

    他在学生间来回走动,所过之处皆正身凝神。

    “若他日,你们科举出仕,在你们下辖的村庄发生农业灾害,你们当如何”

    此话一出,宋玄眼神一亮,随即又按捺下去。

    他见最前方的高朗,已经开始作答。

    “自然是上报朝廷,让大司农拨款赈灾。”

    朱教谕面无表情,又转向施源。

    施源连忙答道:“上奏朝廷,从邻县调粟,养恤灾民。”

    朱教谕双手交握戒尺,轻轻摇了摇头。

    “若是大司农拨款,赈灾过后,朝廷派刺史前来查看,发现当地农业尚不能恢复。你当如何”

    施源接上话头:“自然是探求因缘,再作定夺。”

    “噢”朱教谕饶有兴致地看了一眼施源,转而又看向众人。

    “那你们可知,在一块田地上,若是连年栽种同一种类型的农作物,年久作物根部就会积生病菌,从而导致农物整株枯萎。”

    话末,施源与高朗相视哑然。

    朱教谕看向底下的众学子,众学子似是怕朱教谕提问,大多微微低头。

    高朗很是疑惑,他看向朱教谕,诧异道,“先生,您说的这些与我们有甚么关系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