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录》第一部 煮海 第三十章 保利钱庄

    淳熙八年底,在明招山呆了大半年的吕祖安打算回岚山一趟,其实主要还是三件事:

    一是要审定一下这半年多的生意账目,规划岚山新的投资方向。这个现在已经不再需要他过多操心了,如今岚山的账目都在苏明渊的掌握中。论起打理事务的条理清楚,十个刘二祖也赶不上一个苏明渊,真真是宰相之才啊。你说这天下间,到底埋葬了多少怀才不遇的人呐!

    二是要敲定后需各种产品的生产规模、物料进出等等事项。眼下生意越做越大,市场需要进一步拓展。粮食来源也要更加稳定。因此,这次回岚山,除了吕祖安和吕轻侯父子外,又特意安排吕祖泰选了几个管事的掌柜同行。

    再就是想要筹备钱庄事宜。现在光是岚山每月进出的钱粮就五六万贯了。加上吕、陈、叶、时、巩等数家在曲阳、北神、密州等地的锥场商贸,每月总有十几万贯的钱粮往来规模。

    按照后世的商业经验看,以这十几万贯再去撬动出几十、上百万贯的钱粮资金流量出来,不是难事。吕祖安觉得开办一家能异地通兑的钱庄大有可为。

    盘点自己眼下掌握的富裕本金也该有十多万贯。吕祖安原本想先从自家生意做起,慢慢再渗透、吸纳另外几家生意。但吕祖泰在问清钱庄模式后,禀明二位兄长,一下子也入股二十万贯。

    此后明招山诸家族闻猎心喜,也纷纷跟庄。陈亮家认股十万贯,叶邽家一万贯,时澜家两万贯,巩丰家两万贯,楼昉家十五万贯,如是就集资到六十万贯。

    吕祖安再算算岚山收益进度,又把岚山预期收入的十万贯也丢进来,合计钱庄股本达到七十万贯。众人议定每万贯为一股,钱庄股权分作八十股。其中资本七十股,另外十股自然要便宜吕祖安,做了他的经营酬劳。

    原来钱庄之事,在宋代并非新鲜事情,其时便有“金银铺、银铺、交引铺”等钱柜面市,专为兑换钱币,买卖钞引等业务。

    吕祖安的钱庄设计,除兑换铜钱、金银外,还兼营放款、存款等业务。并刊印发行钱票,用来做钱粮汇兑凭证。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异地汇兑功能,使商贾在经营生意上免除了大量现金携带的烦恼。

    此举正是针对此时社会商业发达,南北走私物流兴旺局面设计。想在南北两朝民间、异地“通存、通兑”,避开朝廷对铜钱的管制。

    说白了,吕祖安就是参考后世的某些灰色钱庄,一下子就解决了东南众商家的烦恼。其实以南朝商家之精明,之前也未必没人看出这商机。只是如何营运,毕竟没有吕祖安来自后世的各种花哨经验。再说,干成这事的核心是你要在南北朝都能拥有自由贸易的根据地啊。

    这就不是一般商人能够解决的事情,但在吕祖安这里就全不是个事情。岚山本就是要割据的,明招山如今变成自家后院,手里又攥着大量超越时代的科技产品,市场占有率爆棚,那还怕啥

    何况吕祖安天生谨慎,初期钱庄筛选的都是些较大物流量的熟悉客户。他们要想做到通兑,便需要在生意做成前先

    存入银钱,缴纳千五存钱费。到生意完成时,再纳千五取现之费。

    异地存取的汇兑费用,也是定在每月百一之数。只不过相对账期延长一些。具体要看路途远近,时间长远。眼下也就集中在明州、温州、台州等东南人脉深厚地方,及楚州、海州、密州这等岚山周边的物流发达场所。

    因为南北货运虽然获利丰厚,但风险也大。一般商贾随时被人设局进去,可就钱粮两亏局面。如今有人帮你全解决了。纵然被人弄去银票,也能及时到钱庄挂失补办。这运输钱粮的成本、风险一下子全解决了。

    按照吕祖安的计算,这物流一存一取之间,少说也要两三个月。钱庄对外放贷生利是月息百二之数,比之当时“金银铺、银铺、交引铺”等钱柜放贷的百四费用低了一倍。而且时间最长不过三五个月,也就一次生意往来周期而已。

    这样大约便会有七八成存入的钱可以拿出来再次放贷生息。而那些商家发现只要把钱存入钱庄不要每次取回,用钱时只需到钱庄办理过户汇兑手续,他就不需要付那两次千五费用,委实便捷、俭省。要知道,此时多数钱柜还要收不菲的存钱费用,保利钱庄算是免费帮你管钱、管账了。

    其实这种营运模式,难说比大宋原有钱柜模式高明多少。便是前唐时期,都曾有过类似经营,只是后来都被朝廷收为官有罢了。如今南北朝廷发行的交钞,也多是因此异地贸易才生发出来。

    但说是类似,其实本质大不同。不一样的关键在于,南北朝廷的铸币也好,交钞也罢。都是没有“基本金”概念的。如今朝廷发行多少货币,不是根据市场生产出多少产值去衡量,而是根据朝廷需要多少钱去铸造、印刷!

    平时倒是还能自制,可到了战乱年代,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坑!

    吕祖安甚至认为,南宋的灭亡,与其说亡于蒙胡的铁骑,不如说亡于经济上的破产。

    边事紧张,就滥发交钞。滥发交钞就货币贬值,货币贬值就继续滥发交钞。恶性循环,直到朝廷信用破产。于是天下豪强、百姓“不直久矣”。到了那时还不亡国,等着过年啊

    或说有宋一代,他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