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录》第一部 煮海 第三十二章 棋子

    在孝宗眼里,吕祖安身材魁梧,颇有武者豪迈,然而又气度从容、温雅,多出些文人气息,竟是个文武兼修的少年郎。心下已是信了皇甫坦的赞誉,“果然英雄不问出处也”。

    待问些家师学问,自然不如吕祖谦那样渊博,却胜在更加犀利、斑杂。皇帝就笑了,吕家学问,果然都这般“博杂不润”么对于吕祖安的身世,也就更少了疑虑。

    “如卿家所见,金国可伐否”

    经过一番没营养的例行寒暄、考察后,不知为何,皇帝忽然问出这个问题。其实就孝宗而言,原本也就是见见,有个印象罢了。蓦然脱口问出,连他自己也是后悔不迭。朝堂诸公都无定论,吕祖安一乡间异人,又能有何见解呢

    “臣以为,汉家疆土,自当浑于一统。然目前实不可仓促论伐。”

    吕祖安犹豫半天,还是决定实话实说。开玩笑,俺还没准备好呢,现在就打仗哪行

    “喔,说来听听。”孝宗想起之前吕祖谦的主张,果然还是兄弟一体啊!莫非竟是早就做过文章了么孝宗恶狠狠想到。若真如是,则便是那吕祖谦,其心也未可知了。

    “臣自北朝来,颇知今日之北朝,悉仿南朝故事。而其立国不过百年,民风简从,赋税不繁,军甲未钝,故知其不可仓促论伐。

    臣私以为,立国当在己强而不在敌弱。然欲静待敌弱,诚亦不可为也。夫大国之争,首在经济民生、兵甲士气。若能“日侵月削”,则我愈强而敌愈弱,乃可论北伐有期也。至于当下,诚宜修甲兵于边戎,以待己强。”

    孝宗听的频频点头,末了却长叹一声:“理当如此。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也。子若不肖,怕是此后连眼下局面都难维持啊。”

    吕祖安愕然,感情您也知道自家儿子不太靠谱啊!那还折腾他干啥有这精力,学学北朝直接立太孙不也挺好的吗如今南北太孙的年龄也差不多啊。就算北面那位“徽宗附体”,才情更高些。可南边这位也毕竟不是昏聩之辈,尽可支撑的。你说你弄个神经病的儿子当皇帝,是嫌自己活得太顺心了吗

    只是历来宫中之事,那都是水深无比的,吕祖安当然没有傻到掺和的意思。何况他又算老几一个不入流的将侍郎,很有前途吗

    好在吕祖安这种做过营销的人最是惯于察言观色。总能随机应变,向客户推荐出疗效更好,病理更对症,性价比更适合的保健药品。当下灵机一动,索性壮壮胆,试把自己“割据山东、两淮”的意思露一点,看看皇帝啥意思

    “陛下,臣或有一策可安帝心。朝廷或可扶植民间豪强义士,于淮西、山东诸路施行屏障。不时对北朝行侵削之策,为我朝赢得时机。然后可勤修内政,则北伐可期也。”

    “嗯”孝宗果然来了精神,这法子不错。先把两朝地盘从中隔开了,后面的事就好办多了。只是嘛!若是屏障变成刘豫那等逆贼,可就得不偿失了。必得忠良之士方可为之。

    可这如今世上,便是有忠良之士,多半也都在朝堂上做官呢。如何愿意干这等风险极大的苦差事何况,除了忠良,还要雄才啊!不过眼前这个小家伙貌似就挺合适的嘛!吕氏家族的忠心不用怀疑的,这小家伙的能力也没得说了。事也是他挑出来的,说明极愿尝试

    “若卿试为之,将来如大宋何”

    与他便宜老爹高宗比起来,孝宗皇帝倒真的是没有特别反感民间力量。否则之前制定国策时,也不会允许世家“义军”的存在了。

    这个其实也好理解,毕竟,之前大宋丢失的地盘并非是在他手上造成的,甚至都不是他这一脉赵氏丢的。

    而他的所谓北伐,收复祖宗失地,那也是要收复自家老祖宗赵大的失地。这中间,多少也存着赵大的后人要与赵二的不肖子孙别别苗头的意思。

    要说孝敬高宗那就另外一回事,人家给你皇帝坐,那就要懂得感恩。况且,若不懂感恩,这皇帝位子也做不牢啊。因此,只要你是在金国地盘上折腾,孝宗绝对不会象高宗那么敏感。

    “那是俺的地盘,虽然被金国爷爷抢了去,但那还是俺的地盘。你敢来抢,俺就砍你脑袋!”

    当年张邦昌就是这么没的。哪怕老张是被金国所逼,根本没有登基也不行。哪怕有宋“不杀士大夫”的百年惯例都不行,照杀不误。张邦昌也是两宋时唯一被皇帝砍头的文人士大夫。

    至于为啥金国过来抢了地盘,就不用担心被高宗皇帝砍脑袋甚至高宗皇帝还要转身去给金国装孙子那就另外一种说法。所谓攘外必先安内,那是皇帝的谋略,能叫装孙吗

    “陛下,臣为吕氏子,仕宋十世有余,自当永为宋臣。臣若为国屏障,不敢有亏先祖德行。”

    “卿为吕氏子,朕信的。然卿于朱子理学事,又有何见地”看看见识还不错,孝宗决定继续考考这小子。

    吕祖安笑了,给朱熹理学上眼药的机会来了:“臣以为朱子理学之论,本是民间一家之言而已。今使陛下闻之者,不在理家诸子,而在东南诸豪强、官宦也。”

    “这话却是新鲜,当何解”

    “陛下,理家之说,臣虽未深习,亦知大略主旨,在于格物之极,求得完美。其理论立意极高,其格物钻研亦极深。臣以为可为一家之说,然亦不足万世师表也。

    何哉吾师曾言,夫天下众生,不在完美,而在守缺。就格物而言,今日得一事,明日晓一理,日积月累,而格物不止。则可前赴后继,无穷尽时。如此后人必胜前人,社会乃得进步。

    今理家诸子之说,却是囊尽古圣人之意,得其精髓,圆润其理,循环往复自成天地。至后人再无法前进一步,则于后世,必生危机也。

    至于臣答陛下所问者,不过东南地方不欲征战费钱而已。今若无南北合约,则彼辈未必愿向陛下进此理说也。故臣以为,诸子之理说当归于学术,不应归于国策也。”

    “果然!”

    孝宗脸色已是不虞。要知道,南北“叔侄”之议,本就是他的逆鳞。而东南地方,居然敢用理家的“纲常”之论恶心自己,束缚自己北伐大计,真的是“其心可诛”!

    “如卿家所言,若为山东、淮西屏障,所费几何,何时竟功”

    “臣私以为,当以十年计之。至于所费,岚山自可筹谋。但请陛下允岚山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