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录》第二部 干戚 第六十八章 淮南

    洪武十三年夏,时少章在凤阳府启动的改制算是过去三年了,不温不火,效果很难说好坏。

    毕竟改制不同于开矿,那玩意容易看效果。日子好过了,大家就支持,然后继续玩下去。这改制涉及的往往是千秋大计,哪能那么快就看出效果吕祖安是穿货不假,但他可不是王莽那种十年穿货。随便提溜一本《周礼》就开始生搬硬套,甚至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那是真心闲的蛋疼。

    在吕祖安看来,改制的核心在于“民心曰便”。真正为各阶层的民心乐用,才能把新的制度层层落实。否则只是换过名头而已,不但无法利民,甚至还会扰民。王安石就是这么折腾没的。

    而无论时少章还是楼昉,他们的民意基础其实只是建立在士林,也就是读书人的那个层阶上。然而,所谓士、农、工、商、兵,只有士林的所谓支持又能济得何事更何况,便是这士林的所谓民意支持,其实也在一直晃动不安

    因此,在吕少安先后摘了南朝文举、金国武举的双探花,民间声望日隆后。楼昉、时少章再次联名征调吕少安、麻九畴分别就任凤阳府秘书丞一职,都是从七品文职。职责就是协助时少章继续操刀凤阳改制事宜。

    吕少安此次外放就职,倒是沾了婚事的光,否则以他的敏感身份,还真是动静不宜的尴尬局面。现在既然已经“失去”某些的潜在资质,那些阴暗角落的势力自然也失去了关注、杯葛他的兴趣。所以现在吕少安无论干啥事,都不再有人去仔细揣摩、提防了。

    而麻九畴虽然是金国派遣生,但其本人却高度认同岚山体制。迟迟不愿回归朝廷,此次因为是处理凤阳政改,公主的嫁妆嘛,所以他就随便找个理由一起来了。

    与之前吕少安的计划书对比,政改的执行方案步骤并无太大变化。凤阳府只是在进入到大选环节时,缺乏信心而已。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那些毫无政治经验可言的农、工、商群体,能行吗

    目前士林反馈信息看,撑死五五之数,甚至反对的要多于赞成者。别说三七,二八都有可能

    。

    而所谓的三七底线,还是沾了地方驻军的光。大明军伍有纪律要求,自然可以掌握,连带军属之家,以及地方官吏、武侯、乡兵等等,就是时少章赖以筑底的所谓选举底线,大约十之二三。

    然后呢面对十有六七要失利的大选,就让改革胎死腹中这是楼昉、时少章无法容忍的事情。他们无论在具体的措施上如何争论不休,但在达成目的的认识上,却是高度统一的。

    所以“大选”这个政改无法绕过的门槛,就这么一直被迁延下来,终于落到吕少安的头上。

    吕少安和麻九畴把收集到的近三年的资料逐一分类研究,仔细琢磨了十几天后,总算渐渐清晰了思维,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人一致认为,凤阳府之所以迟迟不敢推行大选,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农、工、商群体的不了解,不信任。反过来也一样,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农、工、商群体打交道,所以凤阳的农、工、商群体同样不信任凤阳府!

    至于那些所谓的士林群体,他们多是见风使舵、狐假虎威之辈。但归根结底,他们的利益本质其实还是要扎根在农、工、商群体上!真的以为一个乡绅恶霸就能长期一手遮天吗当年张大学士推行岚山农改时候,那些乡绅还不是乖乖的鹌鹑一样!

    “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这句话出于唐太宗,但真正切身认识到其威慑的,却一直都是这些自诩代言农、工、商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