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明》第203章 大同兵变震惊朝廷 游击将军连夜南逃

    明嘉靖初年注定是个多事之秋,一方面北有蒙古鞑靼部落不断犯边,侵扰不断,南有倭寇横行,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各地的小规模民变时有发生。

    农民、矿众、盐徒纷纷加入抗争行列,而这个时候,朝廷在干什么呢,我们这位历史上绝顶聪明的嘉靖皇帝此刻正忙于和大臣们,为着给他爹争个名分而打口水战,一场大议礼之争席卷朝堂,蔓延到全国。

    在这场历时三年的纷争中,原先的内阁和武宗朝的那些文臣们纷纷下台,一顶顶乌纱落地,又一批批新人则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朝臣因大礼仪之争而迅速陷于派系分列,彼此攻讦,嘉靖皇帝则通过这场争论彻底罢黜了旧有的顽固势力,换上了自己的心腹力量,对朝堂进行了一次大清洗,从此彻底掌握了这至高无上的皇权。

    这也让他清醒的意识到一个问题,文官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要么你服从它被它牵着鼻子走,要么你就得学会控制它,让他从此乖乖听话。

    嘉靖皇帝是个很自信也很自负的人,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他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控制这些文臣们的办法,也一定有让他们乖乖听话的能力。

    就在朝堂上皇帝和文臣们,为给皇帝他亲爹个名分这个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边界重镇山西大同,发生了一次震惊全国的兵变事件。

    大同是成祖朱棣所设九边之一,为明时捍卫北边,防御蒙古外敌的战略要地,从来多战事。

    元朝覆灭后,蒙古人被洪武永乐两位强悍的皇帝兴兵多次讨伐,打的七零八碎,最后分裂成两大最强的部落,瓦剌和鞑靼。

    瓦剌强悍一时,多次南下侵犯大明边境,首领也先甚至曾一度率兵灭掉明廷三大营主力,俘虏明朝正统皇帝,差点把明朝变成宋朝一分为二,幸亏兵部尚书于谦力挽狂澜才避免了悲剧。

    也先死后,瓦刺部落分散,逐渐褒落。

    而鞑靼从此强盛起来。

    成化元年,孛来与小王子、毛里孩等先后进入河套地区,劫掠延绥、平凉、灵州、固原及大同等地,明朝主动放弃的河套地区就成为其骚扰内地的跳板,“套寇”也成为明朝中期的主要边患。

    嘉靖三年,为应对鞑靼蒙古不断骚扰,山西巡抚都御史张文锦认为“鞑靼屡次侵犯边关,却不能近镇城者,以葛谷、白阳诸堡为外蔽也,今城外即战场,何以示重”所以他提议在军镇北部九十里的地方立堡五座,建成后,准备调军两千五百人前往戍守,每座五百人,作为大同的屏障。

    消息传出后,守边军士们纷纷抗议,大家私下议论,驻扎在距城这么远的地方,忍饥受寒不说,还要时常与外敌作战,可谓身心饱受摧残,更何

    况五堡相距百里,一有警报,难以相互呼应援助,这不是去送死吗

    张文锦早就为边军骄悍,不服管束一事而恼火,听到边军抗议的消息后顿时雷霆大怒,道:“军令如山,谁敢不行!”他当即派自己的亲兵前往镇压反抗,不服则军法从事。

    守边将士大多已有家室,由此更加抵触,—个负责工程的参将贾鉴负责调兵,他把军中的一些传言添油加醋地报告了张文锦,说士兵们相互串连,计划集体抵制这一行为,宣称宁死不去。

    张文锦大怒,“还反了你们。

    ”于是命令亲兵杖责营中小头目,欲追查治罪,于是一场意想不到的骚乱发生了。

    嘉靖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哗变士兵杀掉贾鉴,反出大同,聚集在边塞附近的焦山。

    这个时候,张文锦慌了,熟悉兵事的他很清楚,一旦叛军和周围的盗贼或外寇合流,则非同小可,于是赶忙派人招抚。

    哗变士兵其实本无反意,听说巡抚大人不予追究,也就受招回城了。

    这事本当告一段落,然而张文锦却不肯罢休“我堂堂巡抚说的话你当放屁也就算了,居然还敢造反,这还了得。

    ”叛乱军士一回来,他就亲赴大同,传令下去“捉拿当初发动叛乱的首乱者—郭鉴、柳忠、陈浩、胡雄、秦彪、郭疤子等人”,这样,原本的兵营骚乱就演变成了兵变。

    七月二十七日,叛乱士兵在郭鉴率领下控制了大同,扬言要捉拿张文锦,文锦吓得当即逃跑,但整个城池已经被叛军占领,他无奈之下只得跑到代王府求救。

    结果兵士们又围了代王府,要求代王放出张文锦,不然就放火烧了代王府。

    代王害怕了,我这王爷做的好好的,我招谁惹谁了,我干嘛要受你连累,于是他毫不犹豫就乖乖把张大人给交了出来。

    结果可想而知,堂堂一省巡抚,朝廷的封疆大吏,就这么被叛乱将领郭鉴等人当场给杀了,还焚烧了他的尸体,同时一把火把他的镇守总兵公署也给烧了。

    叛军杀害张巡抚后,也是害怕朝廷追究,于是一个叫秦彪的游击将军建议,打开大同大牢,释放所有死囚,主要把前任大同总兵,因贪腐被参劾下狱的朱振放出来,请他作首领,然后由朱振出面牵头上书朝廷,请求赦免罪行。

    在此期间,大同整个被叛军占领,全城戒严,如临大敌。

    参与叛乱的首领以郭鉴等人为首,一共有三十六人,别看他们人前凶悍,一副我就反了我怕谁的姿态,心里其实早已是忧心忡忡,他们深知以下犯上,擅杀朝廷大员是什么罪过,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开始在一起饮酒,趁着自己脑袋还在的时候。

    八月初有一天,

    这日郭鉴再次聚集众人饮酒,说朝廷已经知道了这里的事情,下旨赦免了他们的罪名,过几日就会派兵部侍郎李昆前来安抚,他说着拿出一道兵部发来的谕旨给大家看。

    众将大喜,开怀大饮,以为总算没事了,唯游击将军秦彪闷闷不乐,连声问还有谁来。

    郭鉴这才说,听说还有新任大同巡抚,按察使蔡天佑,都督桂勇为总兵,太监武忠为监军都要来。

    秦彪当即感到有什么不对,这哪里是来招安的,说不好是来算账的。

    他向郭鉴进言,千万不可相信朝廷的招安,不如趁他们人马未到,赶快反出大同逃命为上。

    郭鉴听后哈哈大笑道:“堂堂朝廷,岂会唬人,我已经收到谕旨,皇上和阁臣商议后决定不予追究,君无戏言,岂会骗我,何况大同还在咱们手里,怕他个甚。

    现在反出大同,你逃到哪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逃得了吗”

    秦彪再三相劝,郭鉴等人只是不听,他自知无法改变,回营后便闷闷不乐,一个人喝闷酒。

    这时身边恰有一个把总叫牛旦的,平时跟他关系不错,一问之下,秦彪把这事说了,那牛旦当即站在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