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国传》第一章:三年

    王学礼轻轻的合上公司年底业绩报告,紧皱着眉头靠在真皮大班椅上不由沉思起来。

    公司经过了整整三年时间的奋斗,才堪堪积攒了不到两亿的家底,离自己理想中的目标差距太远了!

    可是时间不等人啊!

    一九九四年就要结束了,互联网时代正扑面而来,自己却还在积累原始资金,急人啊!…

    与愁眉苦脸的王学礼不同,向滨海未经请示就推开了他的办公室门,人未到,他爽朗的笑声已经把沉思中的王学礼惊醒。

    “董事长,公司今年的业绩报告你看了吗形势一片大好啊!哈哈哈…!”

    当他看到一脸愁容的王学礼时,笑容嘎然而止!

    “怎么啦刚才还好好的。”

    向滨海百思不得其解!

    矮胖的向滨海是王学礼的亲密搭挡,俩人同属一个班子,王学礼是同华村的书记,向滨海是同华村的村长,当王学礼创建了同华投资集团后,他就成了同华投资集团的总经理。

    大家别误会,同华投资集团并不是村办企业,完全是王学礼私人所有,只不过是借用了同华村的名字。

    九十年代初期,大学生还包分配,国营单位与政府企事业单位还是人人向往的铁饭碗。

    草根起家的王学礼当然只能依靠家乡父老这帮土哈哈了,所以作为村长的向滨海自然成了他的得力臂助。

    “滨海,有些事我一直闷在心里,没有跟大家说,以前是条件不允许,现在总算是具备了一点点资本,我想召集公司中高层的领导干部,召开一次扩大会议,好好说道说道,正好是年底了,就当是公司明年的发展规划吧!”王学礼有些感怀的说道。

    “公司不好好的吗发展前景很喜人啊!你怎么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呢”

    向滨海还是很疑惑。

    王学礼突然精神一振,坐直身体,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直盯着已走到他面前的向滨海问道:“滨海,你说一家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

    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的向滨海一时顿住了,他想了一下才回答道。

    “应该是人才和市场吧!”

    “我们有人才吗”

    王学礼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他。

    “这…”

    向滨海被问住了,都是一帮土老冒,能算人才吗

    显然不能。

    如果回答是,他自己都会觉得脸红。

    可如果回答不是,那三年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将公司的业务遍布沿海发达城市与地区,将公司发展成了近两亿规模的巨大集团,也不能完全否认他们的功绩。

    当然啦!最主要的功劳还是眼前这个年仅二十四岁的年轻老板,是他在因伤退伍之后,豪气贷款二十万,一手创立了同华投资集团,是他发明了几大畅销建筑产品。

    是先有好产品,才有大市场,这个主次他还是分得清楚的。

    沉吟良久,向滨海才编了一个自圆其说的理由道:“这不是没有办法嘛!我们是私人企业,又在内地这个小县城,怎么能招到人才”

    “嗯!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我们也不能等,等是等不来的,我们只能自己培养。”

    王学礼用挙头重重的敲打着办公桌,以加重语气。

    “自己培养难道我们要办所职业学校”

    工厂办职业学校有先例,完全是本时空土著的向村长见识有限,他也只能想到这个层次了。

    王学礼智珠在握般的笑着答道:“没错!就是办一所职业学校,但我们的职业学校,不仅仅是培养普通的技工人才,它应该还要承担职工深造与培养高端人才的重任。”

    王学礼的豪气规划,向滨海却无法苟同,他马上咭问道。

    “董事长,你的想法是好的,我也赞同,可我们到哪里去找能培养高端人才的教授学者呢

    你不要忘了,我们湘中只是小县城,既没有人才,也不会有人才来。”

    是啊!这就是内地小县城的绝对劣势,缺乏人才。

    可这里是自己的家乡,作为重生人士的王学礼,立志要振兴自己的家乡,所以才将公司总部设立在县里仅为他一家公司而草草设立的开发区。

    王学礼一开始就有了迎接困难的准备。

    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未吹进这个内地小县城,大家除了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打点零工,做点小生意,个个都是穷光蛋,也只有重生人士的王学礼才凭着先知先觉发了家,王学礼以及他的同华投资集团是全湘中蝎子拉屎独一份的大型私人企业集团。

    &nbs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