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国传》第十章:随想

    同华建工可以说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建立了健全的施工管理体系标准与超越当代施工工艺标准的企业。

    这主要得益于王学礼上辈子有多年工程行业的经验,他什么工程都做过,修桥、修路、水利、铁路,还有做得最多的房建。

    21世纪的施工标准与要求,是九十年代的建筑企业不敢想象的。

    尤其是中国对环保、噪音、安全、质量等标准,更是出奇的严格。

    基建狂魔的称号,绝不是浪得虚名。

    王学礼则是青出如蓝而胜于蓝,他对员工的工作规范也做了详细且严格的规定。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对自己严格到苛刻。

    他的口头禅就是“未来竞争会非常激烈,我们凭什么能脱颖而出

    在我看来,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比别人做得更好!”

    当然,为了使他的想法实施下去,他对企业的管理也做了开创性的改革。

    比如同华建工下面就没有二级施工方和包工头这个职业。

    而是直接把工程任务分发给个人或几个人的小团体。

    同样是承包,减少了中间环节,就减少了出错的几率,可以直接追究到源头,而且最底层的员工也能拿到更多的利润。

    细心的朋友就会发现,我说的是员工,而不是民工。

    没错!这也是同华建工的一大特色。

    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最低层的保安、环卫工人和建筑工人都是正式的合同员工。

    这一方面是为了有效管理,最核心的思想是为了追求极致的质量标准。

    在21世纪,有的企业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比如中建,比如五矿二十三冶等大型国企,规矩也多,管理很严格,但是效果非常有限。

    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民工与公司没什么关系,能做就做,太严格的话,他就去另一家了,或者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弄虚作假。

    这就是底层农民工没有归属感的结果。

    王学礼是直到把企业管理体系和施工规范标准彻底推行之后,才把同华建工的总经理职位让给了彭和平,然后又回到总公司掌控全局。

    而且他几乎是手把手的言传身教,悉心培养他。

    没办法,当代的建筑行业的人才,根本不符合他的要求,只有自己亲身垂教了。

    公司草创,他要付出的当然更多,但是一旦走上正轨之后,他又舍得放权。

    他将来要创造的企业还有很多,一个人再牛,也精力有限,必须放手让手下的人成长。

    前期犯错问题不大,因为企业规模小,损失不大,他只要定期顾问结果,就能把握住大方向。

    事实上,王学礼把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灵魂工程师,他要做的只是塑造企业的灵魂,不会拘泥于一些琐碎的小事。

    像这次年终会议,他就像雕塑一样,一动不动,他只带了双耳朵,并不发言。

    彭和平发言完毕之后,宋兵其就接着发言。

    同华机械设备厂的情况与同华建工就截然不同,同华机械设备厂已经完成了国内三大制造基地的布局。

    他们下年度要做的,只是增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增强公司赢利规模。

    而且王学礼已经为他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铝合金材料,因此宋兵其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铝合金材料在建筑行业的用途非常广,最主要的用途是做铝合金门窗。

    在九十年代,这是一种新型材料,既轻便又美观,一经面世,就广受欢迎。

    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铝合金材料并不是高科技,因为真正的棒材是上游铝业的产品。

    而同华机械设备厂只要买一些挤压设备就可以生产各种规格的铝合金,然后再进行表面处理之后就是成品,就这么简单。

    与之类似的还有某某电缆,电缆也是一种毫无科技含量的产品,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是上游的有色金属厂冶炼出来的铜棒和包铜线的那层绝缘材料。

    但这两种材料都是上游企业的产品,电缆厂要做的只是采购到既便宜又优质的原材料,再把它们加工成电缆。

    可以这么说,小家庭作坊也可以生产电缆。

    诸如此类的产品还有很多,我们中国的许多企业,其实就是一个个组装商,根本没有掌握什么核心科技。

    但是他把上游厂家的技术科普一番,显得他也很有科技含量一样,这样就可以称为科技企业了。

    中国真正的致命弱点就是基础科技薄弱。

    企业家急功近利,只想赚快钱,孰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固,建最高的大厦,也会一夜间倾覆。

    当然,王学礼也不会迂腐,容易赚的快钱他也会赚,只不过他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反哺科研。

    彭国强节奏掌握得很准,会议开到12点的时候就刚好结束。

    当他宣布会议结束的时候,一个个手拿厚厚奖金的工人们一窝蜂就往外跑。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