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国传》第三十六章:有心之举

    王学礼当然不是完全做,他既然看好农业改革的前景,就自然不会放过入股的机会。

    并且他又是大手笔的投资,与入股县里设立的投资基金一样,也是两千万。

    雄狮基金的规模当然不能与县政府掌控的基金相提并论,规模少了很多,王学礼的两千万就占了绝对的控股权。

    王学礼是重生者,他相当看好专业投资基金的未来,其稀缺性与成长空间,还要超过实业。

    主要是投资灵活,看准才下手,投资领域也很宽广,具有多样选择性。

    这些都是实体企业所不能比拟的。

    县政府设立的基金,他没办法,不敢越趋代庖,但是雄狮基金就不同了,他无所顾忌。

    因为这个基金,本来就是他发起的。

    曾国训主任才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有着强烈的事业心。

    在同华村和王学礼推心置腹的交淡一番之后,他干劲十足,立马就从信用社里面批了500万作为启动资金,准备着手创立雄狮基金。

    并且他首先从本村七里村开始,试着说服有较大存款的村民入股。

    他是信用社主任,谁有钱没钱,是一清二楚,所以他去做思想工作,是事倍功半。

    500万是个很微妙的数目,正是他的最高自主审批权限,无须向上级申报。

    这与他当初贷给同华投资集团的五千万,有着本质的区别。

    同华投资集团的贷款,是有抵押物的,风险很少,属于优质贷款。

    因此他可以先贷款,后补办申报手续,这叫事急从权,并不违反银行内部规定。

    但是这笔5百万的投资,没有任何抵押物,属于风险投资,他就无权私自批复超出他职权范围的资金了。

    这个500万的数字,是他的全权审批额度的最大值,无须上报,这就省了许多麻烦。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因为同华投资集团的存在,大村信用社也变得与众不同。

    同华投资集团的员工,一开始全部是同华村人,但随着规模的扩大,范围就放大到整个大村了。

    这些工人,薪酬水平可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这人一多,日积月累,就是一笔巨大的数目。

    这就使得大村信用社几乎是与同华投资集团同步成长。

    它的存贷款规模,是同级农村信用社的几百倍之多,达到了两亿多元的庞大规模。

    这个规模,就是放到9102年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绝对可以排在全国前列。

    放到九十年代,就是碾压般的存在。

    说的更直观点,就是它的规模比整个信用联社,除它本身之外的所有信用社加一起都大上百倍。

    所以曾主任的500万全权审批权限是独例,这与大村信用社的身份是相匹配的。

    另外雄狮基金的创立,也是正当时。

    同华村比较极端,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变成了产业工人,因此同华村严重缺少劳动力。

    而邻近的其它村也相差仿佛,大家都遇到了缺少劳动力的问题,只是没有人提出来搞农业机械化集约化。

    有了同华村这个活生生的样版,曾主任去做工作就减少了许多阻力。

    当然,阻力还是存在,主要是按人均入股的问题。

    但是这一条,却是王学礼所坚持的,不容更改。

    王学礼坚持的这一条,前期可能会非常困难,但是以后就会受益无穷。

    随着人员增减,股权也随之变更,这将会成为制度,对今后农村的稳定与繁荣,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可借鉴的样版。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走弯路。

    王学礼是过来人,也是见证者,他比谁都清楚改革开放的利弊得失。

    其中最主要的错误,就是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这使得将来农产品价格高企,不得不大量进口农产品,来平衡与压制农产品的疯涨。

    国家肯定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积重难返,需要时间慢慢去改变。

    王学礼在九十年代就提出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改革,就是想做出一个鲜明的样版。

    他这个有心之举,也使用湘中的发展,独特而又辉煌。

    在全面进行农业改革之后,湘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就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其中最显著的影响,是湘中后来的工业园与开发区,因为地形限制,只能分散在全县各镇的丘陵山头,不敢破坏与侵占农田。

    而依存于工业园的生活区与小型商业区,又构成了一个个微型城镇。

    它们分布在全县各处,像是湘中县城的一个个卫星城。

    各卫星城之间,是连绵成片的大型农田。

    在湘中,城市与农村,竟然达到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也美不胜收。

    &nb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