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国传》第五十章:复制经验

    王学礼为什么要这么早建大农场

    其实也是他上辈子的一次亲身经历,当时是省外贸厅,在同华村搞了一个西瓜基地,是专门销往香江的。

    他记得当时的西瓜价格,只有几分钱一斤,早熟上市的西瓜也只有两毛。

    但是卖到香江的西瓜就变成了两块,直接涨了十倍。

    但是因为不成规模,也没有掌握销售渠道,利润大头让外贸厅赚去了,农民还是只卖了一毛五分钱斤。

    这给他的触动很大,所以记忆犹新!

    其实九十年代国家政策就是施行价格剪刀差政策。

    大力扶持工商业,却有意打压农业,使得农产品的价格贱到根本不值钱。

    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田,除了口粮以后,就没有任何收益。

    现在的人能想象,那时候许多农产品是以分钱和厘钱计价的吗

    像产量比较大的,红薯,萝卜,白菜等农产品,都是几厘几厘计价的。

    曾经有位农业局干部下乡,用五块钱,就买了一担豆角。

    农民太苦了,为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太多太多。

    王学礼既然知道这其中不合理的价格制度,倒致农产品价格太便宜了,他就干脆直接销往港澳等高端市场。

    建集体大农场就是一个前提条件。

    一眨眼,时间已过去了半年多,同华农场也多次出货了。

    像蔬菜之类的农产品,十天半个月就可以出一大车货,鸡鸭鹅牛羊猪等肉蛋食品,虽然慢一点,但也少量的出了一次货。

    尝到了第一次甜头。

    到了这个时候,村民们才知道建集体大农场的好处了。

    不,应该说是欣喜若狂!

    也许大家都不知道,九十年代香江的农副产品价格,就与我们现在的价格差不多了。

    在服务行业,比如大排挡,茶餐厅的消费价格,甚至远远超过我们现在。

    你能想象那个时候,吃一碗面要五十块钱吗

    香江是世界上有数的高消费城市,绝不是浪得虚名。

    集体大农场,一次就可以出一整车皮的货,包括各式各样的农产品。

    通过铁路运输,经京广铁路大动脉,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到了香江。

    业务部在香江建了销售公司,再由他们,销往了各大酒店。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品质,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让消费者一试就喜欢。

    现在同华农场的产量还不大,顺带帮其它农户销,本来也无可厚非。

    但是彭时林就是怕出质量问题,一粒老鼠屎就能打乱一锅汤。

    但是杨书记是如此急切,他是没办法才答应下来。

    不过他心里已经做出了决定,收购其他农户的土猪是可以,但是必须严格检验检疫。

    其它果蔬产品,暂时还不能收购,免得混入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

    考察团一行随后在向滨海的带领下到了同华农场的蔬菜大棚基地。

    这里是同华农场投入重资建立的基地。

    规模非常庞大,光第一期占地就有两百亩,其中还包括租种邻村的一半田土。

    两百亩的规模,视觉冲击就更强烈了,一排排的钢骨架大棚,简直数不计数。

    现场的领导,都被深深的震撼了。

    一开始听说集体大农场,领导们心里还很生气,同华村这是乱弹琴,严重违反了国家既定的农业政策。

    但是刚刚他们可是亲自听到了彭时林的解说,这些蔬菜大棚,可都是钱啊!

    等于跟抢钱一样容易。

    包括杨书记在内的领导同志们,心里热血沸腾。

    机不可来,时不我再啊!

    还搞什么招商引资,马上回去就商办集体农场。

    一家农场远远不够,至少要几十家几百家。

    “杨书记,各位领导,这一大片蔬菜大棚,原来都是水田,但是取水困难,种田很不划算。

    又加上是丘陵地带,高低不平,不好做其它的用途。

    我们就把这里规划成了蔬菜种植基地。”

    向滨海高兴的挥舞着手势,给领导们解说。

    李副县长是管农业的,他更关心成本问题。

    “你们搞这种蔬菜大棚,是产出更高的原因吗”

    &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