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公寓日记》2019年6月1日 伉俪

    楚爷爷夫妻俩一个八十岁,一个八十一岁,都曾经在电力部门工作,后来就由同事关系变成了夫妻关系;潘爷爷夫妻俩一个八十一岁,一个八十二岁,都曾经在纺织企业里工作,也是由同事关系变成了夫妻关系。这四位老人每天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两位爷爷对两位奶奶照顾有加,看他们志同道合、相伴到老、互相扶持,真是令人非常羡慕。

    截至目前,七楼一共有十二人入住,只有这两对是夫妻,四人住了两间,其余八人均为老伴去世独自居住,而这八人中,只有一名男性。虽然这个样本很小,但其实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首先整体来说,就是女性比男性更长寿;其次,夫妻年龄相仿,有共同的事业和追求,更有利于夫妻和睦、增进感情。

    以前在七楼,看到楼层里的各个房间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只是或大或小,或朝南或朝北而已。可是自从这两对夫妻搬进来之后就不一样了,有夫妻同住的房间,就很有家的感觉,而所有独居老人的房间,无论是单人间还是双人间,无论都布置了些什么花草或者家具、装饰,一想到老人需要孤单的躺在床上,从晚上七八点钟到第二天早上七八点钟,这期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就像前天晚上我值班时上八楼,看见原来在医院当儿科主任的荆奶奶,她有中风后遗症,正站在大厅里拄着手杖张望着,我忙上前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原来也是因为刚安装了有线电视机顶盒,她不会调试,于是我拉着她的手回她的房间帮忙调电视。我好奇的问荆奶奶口音像是南方的,到底是哪里人荆奶奶慈眉善目总是面带微笑,边走边尽最大努力用清晰的吐字告诉我:“我原籍是宁波人,一两岁就到上海了,在上海长大,后来考上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毕业以后留学校,工作了几年之后我是挨个磕头拜佛,不磕头人家不会同情你的,我求他们把我放了,因为家里老人都在这边,后来就调回来了,人家让我去儿童医院,我不愿意去,儿童医院净是闹事的,我不要闹不要斗,所以就调到一附属一直到退休,还评上了教授。我们儿科是个小科啊,我写的论文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就登在走廊里,大家都说,你们这么小的科,学术水平还挺高的,我一辈子就搞这么点事。”我手把手的教荆奶奶学习使用遥控器,教了一遍,又让她自己试了一遍我才离开。过了一会,又在大厅里看见荆奶奶了,虽然她住的是包房,但看起来似乎并不喜欢呆在自己的房间里。

    相反,七楼的这两对夫妻还是喜欢留在自己的房间里。昨天,我看见江明在和潘爷爷夫妻做访谈,填写着一些相关资料,我也凑了过去,借机与两位慈祥可爱的老人熟悉熟悉。

    潘爷爷是上海人,但却身材高大魁梧,非常匀称,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这边的纺织厂工作,当过市级劳动模范,后来成为一厂之长。潘奶奶是北京人,身高只有一米五多,属于小巧玲珑型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身高差看起来萌萌的。

    潘奶奶姐妹七个,出生在北京市东城区,住东单菜市场附近,朝阳门外芳草地第四中学毕业,现在已经是国际学校了。潘奶奶高中毕业就来到了这个城市,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这里的天主教堂,因为家里六七代都信天主教,也就没有考大学,五七年高中毕业,五八年通过亲戚就进厂上班了,本来在细纱车间,因为不喜欢戴眼镜,后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