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原始时代》第一百九十八章 祝由之术

    “冷静。”

    商羽深呼吸一口气,眼睛连连眨了数次。

    商羽再次看向秀儿面部的图案。

    没有红色血脉,没有血液在面部川流不息,传出阵阵波涛声,就是一副黑红色图案印在秀儿的脸上。秀儿脸庞泛着红光,是大巫手指按压出的潮红和火光的交织。

    刚刚是幻象

    不,一定不是。

    ……

    治疗持续了将近半个多小时,大巫停下来了。中间虽然歇息了数次,但大巫看起来十分劳累,脸色涨红,额头带着汗渍,像是刚出了干了一场重活的苦力。

    “不,一定不是。”

    治疗结束,商羽还在否定。

    “揭揭下来了,怎么可能”大巫从秀儿脸上揭下来了一个由黑红色线条组成的“面具”。这怎么可能!不说其经历大巫按压,就仅仅画上几道,就能整体揭下来,就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面具很薄,有着韧性,弯曲不断,像是昆虫羽翼。

    大巫举着面具,很是虔诚。

    他双手上举,面具托在手心,然后跪在了一座火盆前,恭敬的将面具送入了火盆之中。

    火盆的火焰像是滴入了油脂,滋滋的响起来,不一会面具便消失不见,与火盆中的灰融为了一体,再也是找不到了。

    大巫一直跪在火盆前,嘴中低低的吟唱着。

    ……

    商羽在一旁,一直找着刚刚奇异景象和大巫所作所为的原因。

    “祝由之术吗”

    祝由,浮现在商羽脑海。

    祝由,一种医术,是出现在上古时期,最早的医术。

    祝由,又称祝由术,咒禁科、书禁科、中医十三科,天医等等。

    最早记载在《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黄帝问岐伯,古时治病依靠祝由进行移精变气,就可以治愈疾病。而如今用针石汤药,疾病却有的能治好,有的不能治好,是为何

    这里就是祝由最早的记载。

    祝由之术分很多,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等等,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符咒禁禳等方式进行治病。

    禳就是鬼神祈祷消除灾殃。

    如此看,祝由很像是画符念咒,让人喝符水,治病救人的骗子。

    实际,骗子之事是真。的确有很多骗子将自己包装会祝由之术的人,用着画符,符水等等方式欺骗普通人,导致很多人最初只是一些小病,但最后小病变大病,白白丢了性命。

    但他们借助的外皮,祝由并不假。

    反推之,若是外皮假,他们也不会借。

    祝由有很长的历史,并非只是存在黄帝之前的上古。

    封建时代,祝由也是存在的。

    隋朝时期,太医署设立祝禁博士二人,专设祝禁科。唐代,设咒禁科。宋代设金簇兼书噤科,元代祝由书禁科,明代设立祝由科。之后因种种原因,太医院废除祝由一科,渐渐退出医学领域,只在民间流传。

    那祝由到底是否有作用

    《黄帝内经》中,黄帝问后,岐伯有回答。

    “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这句话的意思,古人生活简单,居巢穴,逐禽兽。遇寒冷,就多活动。遇酷暑,就寻阴凉。他们不忧牵挂,苦劳役,追名利。生活安静淡薄,精神内守,因此邪气不会深入侵犯。

    如此,根本不需要汤药和针石,只要祝由进行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就好了。

    简单理解,就是那时候疾病简单,就是气血不畅,或者因为各种野兽,生存等等原因导致的精神压力,只需要进行精神疏导和肢体活动,自然可以治愈。

    如此看,祝由实际是以心里疏导为主的治疗方法。

    除去《黄帝内经》。《圣济总录》中记载祝由治疗诸虫所伤。《厘正按摩要术》中记载了祝由治疗小儿惊啼,眼疾等等。在诸多的医学典籍中,都记载了祝由之术以及病例。

    张景岳在《类经》中总结了祝由治疗的四种方式,分为去其所恶,去其所慕,以其所胜制之,以及知病所由,微言释之。

    简单的说,祝由是梳理心理,了解你发病的原因,针对制之。

    历史上有一篇标志汉大赋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