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嫔妃们乐意来瞧热闹当然是出于对女兵的好奇,看到了七八百不让须眉的女兵一个个大声赞叹,小坤兴简直是看得如痴如醉。
她想起了黄汉的嘱咐,很严肃道:“父皇、母后,儿臣以后会用心习文练武,长大了也要如同秦将军那样带兵出战为国分忧!”
童言无忌,崇祯听见了女儿的豪言壮语笑道:“好!有志气,父皇喜欢。”
观礼的诸多大臣都在议论纷纷,猜测恐怕是东平侯兵力不足,否则怎么会连女兵都用上了。
不管群臣如何议论,这一次阅兵效果很好,京城里有十几万军民、官宦亲眼看到了“红旗军”这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从普通兵丁灵动的眼神就能够感觉到自信和不屈。
大多数都相信有如此强悍的“红旗军”驻扎宁远,山海关一定能够高枕无忧。
带领人马离开京城的黄汉选择从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进入河南彰德府,因为这里是太行山东侧,地势平缓的地区有利于行军。
京城到彰德府这一千二百余里的官道路况不错,以“红旗军”的体力每天行军八十里,连续走上半个月完全没有问题,况且由于一路消耗,携带的辎重会越走越轻。
刚开始路上的情况还好,可是走了四五天后就截然不同,那是太多流民携家带口走上了官道,他们期望寻找到一个能够活下去的地方,可是往往见到了明军队伍都是拼命逃跑。
见到了明末的军民关系,黄汉又体会到了大明亡国的原因之一,老百姓不仅仅是不信任政府的军队,还畏之如虎,在这样的环境下离心离德那是当然。
老百姓分不清好歹不要紧,黄汉脸皮厚的很,会自我吹嘘成“大救星”让升斗小民认清“红旗军”,拥护光荣、伟大、正确的自己。
宣传队总旗自从离开京城就走一路写一路,写得最多的就是言简意赅的一句话“‘红旗军’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写得第二多的内容是“好儿郎宁死不从贼!”。
排第三的有些长“任何屠杀、抢掠老百姓的人在‘红旗军’眼里都是贼兵,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斩尽杀绝!”
诸如“官军但凡杀良冒功罪加三等!”、“‘红旗军’和老百姓手足情深!”“‘红旗军’保境安民杀流寇还大明朗朗乾坤!”等等用石灰石刷的宣传标语比比皆是。
行军四百余里后,黄汉下达命令在保定府城南六十里靠近官道的孙刘庄建立补给站,收容流民,这里是个地方武装的寨子,有周长三里的夯土寨墙。
庄子的防御力拿北边的保定府城相比不值一提,跟南面四十里外的博野县城也不好比,黄汉之所以没有选择府城和县城作为补给点,是为即将收容的流民考虑。
州城府县为了自保根本不可能放流民入城,这不能责怪驻守文官武将冷漠。
因为太多坚城被攻破就是守卫的文官圣贤书读傻了,存了一念之仁而铸成大祸。
流民、流寇根本难以区分,被放入城池的后果就是这座城里的老百姓都要变成流民、流寇,文官武将十有**死于非命。
崇祯十三年之前,肯投降流寇的文官武将少之甚少,一般情况下城破后没有能够逃跑的官员都死得很惨,失去约束的暴民是极度残忍的,他们跟
猜你喜欢
- 蒂梵儿
- 明朝末年,岁月峥嵘,天下纷乱,旧日江山成血海滔滔 多尔衮、林丹汗、鳌拜、朱由检、魏忠贤、吴三桂、李自成,忠臣与奸臣的博弈,英雄与枭雄的对决,国家、民族屈辱与抗争 文无忌穿越而来,振眉天下,我们的民族强势生存精神宛如大河之源,滔滔千年而不废,我们的民族没有悲哀,只有金戈铁马百战浴血的将士。国难当头,汉
- 狂妄之龙
- amp/pamp;gt;
- 瞳师
- 好心人
- 小北最光阴
- 这是三国的山寨,也是山寨的三国!这是一个山寨之主走向江山之主的故事,也是一个绿林盟主走向帝王至尊的传奇!看现代大学生如何经营黄巾山寨横扫三国群雄…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做一个三国绿林扛把子试试 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汉末之横扫三国》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汉末之横扫三国最新章
- 回头大宝剑
- 并州飞将吕奉先,身长九尺,膂力过人,手中一杆方天戟,就是天下无双 书友群:241529011
- 芥末君
- 会的 标题来源于高桥洋子的歌《魂のルフラン 这是一篇超奇怪的脑洞文,文风浮夸,有一定阅读门槛 读者能理解的话我深感荣幸,get不到的朋友也请勿勉强,有缘江湖再见。
- 神行汉堡
- 王戈重生到了明洪武年间,明面上的身份是青州城一小捕头,但实际却是燕王朱棣众多密探之一。傍上了未来的九五之尊,王戈却没法轻松,因为即将到来的“靖难之役”对燕王阵营而言堪称九死一生,他必须要早做准备 虽然武功平平,但依靠收罗而来的各种装备,王戈却依然在江湖上混得风生水起“暴雨梨花针“软猬甲“八面雷“化功
- 林城墨客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