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变迁》第三章 刘娥封后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四月初,东京开封府,柔柔春风拂面,微微细雨霏霏,柳树缓缓吐出嫩芽。

    傍晚时分,一缕黄昏的阳光穿过乌云斜照在开封城北的皇城上,城墙上的卫兵手持长枪巍然挺立,兵刃上反射着柔和的光芒。

    皇城西北边一片广阔的工地上吵闹喧天,近三万民夫趁着雨水的间隙正在埋头苦干。

    这便是天波门处正在修筑的新道观--玉清昭应宫,是赵恒搞群众迷信运动--封禅后供奉所谓天书之所在。

    玉清昭应宫由“北宋五鬼“”之一的丁谓监造,宮观奢华之处堪比先秦之阿房宫,修筑装饰的材料相当考究,用的都是当时最上乘的材料,从大宋各个州府运抵京师,连用土都有讲究。

    与之相反的是北宋皇宫偏小简陋,数十年来并未扩大,足见太祖、太宗当年的节俭。

    此时的皇城崇政殿内,戴直脚幞头、穿绛色衫袍、面容儒雅的赵恒正在批阅奏折。

    批完奏折,他放下笔,轻轻的拍着案几沉思,今日里他很是气愤,封刘娥为后之事,群臣无论如何概不奉诏。

    赵恒心里在默默盘算,如何才能让群臣同意封刘娥为后。

    沉默半晌后,他瞅瞅外间天色已近傍晚,便令左右摆驾崇徽殿。

    (宋史载:崇薇殿国初名万岁后殿,章献后刘娥居之,名崇徽。明道元年十月甲辰,改宝慈。景祐二年改柔仪。)

    行至崇薇殿,宫女行礼将赵恒迎了进去,看到里面盈盈而拜的两位妇人便问道:“两位爱妃免礼!六郎呢”

    其中一个妇人站起身,说道:“六郎刚喂过汤饭,正在耍子,待臣妾给官家抱来”。

    说完起身走到殿后,怀里抱着一个约莫一周岁的小娃娃出来。

    此时的小娃娃正是好动的时候,嘴里咿咿呀呀的喷着泡泡,手舞足蹈,这便是赵恒的亲生儿子,如今已经快一岁了。

    小娃娃看见赵恒进来,脸上笑开了花,伸手求抱。

    赵恒接过孩子,笑嘻嘻的逗弄着,绽放着发自心底的笑容,笑得脸上的褶子都舒展开了。

    赵恒面前这两位女子便是他最宠爱的德妃刘娥和杨婕妤。

    德妃刘娥将孩子置于自己名下来争夺皇后之位,对于这个孩子并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她的心思并不在崇薇殿的婴儿床边,而是野心勃勃向往崇政殿的御案。

    杨婕妤乃是后宫第一美人,身着红色长裙,弯弯的峨眉,脸上不施粉黛却有倾城倾国的美颜,她生性温婉贤淑,与世无争,这个孩子基本是她带大的。

    她露出一丝微笑对赵恒说道:“陛下,六郎今儿个叫了好几声“爹”,想必不久就会喊陛下‘爹爹’了。“

    “当真,六郎,来,叫声爹爹来听。”赵恒哄着小娃娃。

    娃儿却只是笑着,肥肥嫩嫩的小手摸向赵恒的胡髯。

    赵恒笑着躲开了他的小手,凑过去在小娃娃的粉嫩的脸上亲了一下。

    娃儿也躲闪了起来,看来这毛茸茸的胡子怪刺人的,赵恒哈哈笑起来。

    赵恒和小娃娃玩耍了一会,对杨婕妤说道:“爱妃,你可要把六郎照看的稳稳妥妥。”

    杨婕妤连忙点头称是。

    刘娥跟着说道:“陛下,六郎可真是乖巧,时常拿着书本翻着咿呀呀的叫,笑的脸上开了花,长大后定是个好生念书的好儿郎”。

    赵恒听到这话之后神情为之一振道:“这孩子以后定是有为之君。”

    说罢又凑到小童脸侧狠狠的亲了一下,小娃娃瘪着嘴巴一脸的不高兴,伸出小手将赵恒的脸一把推开。

    杨婕妤笑道:“陛下的胡须刺到六郎脸上了,他怪不高兴的。”

    赵恒伸出手指点了点小娃娃的额头道:“小家伙,你也会长胡须的,怎么能嫌弃爹爹呢。”

    小娃娃看着赵恒皱了皱小鼻子,又咧开嘴巴笑着伸手去摸赵恒的胡须,赵恒呵呵笑着任他抚摸。

    “爱妃这些日子一心呵护六郎,朕有些事想与你商议一番,爱妃且帮朕参详参详”。赵恒对着刘娥说道,

    一旁的杨婕妤看到刘娥和赵恒商量朝廷政事,便接过孩子,抱着往后殿走去。

    刘娥虽出身贫寒,却天资过人,不但精通曲乐歌舞,且进宫后经常随赵恒批阅奏章,对政事颇为通晓,经常给赵恒出些主意。

    赵恒把刘娥以贤内助和高参视之,那后宫不得干政的古训早就被他弃之脑后。

    “福建路广植占城稻,有奏折上书曰此稻耐旱,亩产甚高,吾欲在江南推而广之,奈何群臣意见不一,政事堂迟迟不决,娥儿有何良方”。赵恒说罢希冀的望着这个高参。

    “陛下,朝廷近年屡报大旱,推广占城稻是应有之意,官家可择一地试种。”

    刘娥想了想又道:“陛下,农耕乃我大宋第一要事,不妨于宫内开垦一地试种之,如成,可请各大臣入内观之,岂不胜过许多口舌之争。”

    赵恒听后大点其头,笑着说道:“娥儿真是吾的诸葛卧龙,甚是好主意,朕明日便下旨在御苑内垦田种之。”

    他说完后在殿内志得意满的踱了几步,又道:“爱妃,你为朕出谋划策不少,待六郎满了周岁,朕定要让你进封皇后。”

    刘娥内心虽然大喜,却微微躬身说道:“臣妾小户人家出身,本不配得陛下宠爱,陛下修筑玉清昭应宫饱受群臣诟病,万万不可因册封皇后之事再受群臣责难啊!”

    赵恒神色坚定说道:“朕自有主意,爱妃不必担心。“

    大宋皇城内有三位妃子、才人出身都比刘娥高贵:

    杜氏,她是昭宪皇太后的侄女,昭宪太后是宋太祖、宋太宗的生母,按辈分算,是真宗的表姑母。

    沈氏,前宰相沈义伦的女儿,名门高第;

    杨氏,和刘娥一样也是四川人。她的父祖两辈俱为武官;

    这其中的杜才人是自己作死了自己。

    她自持是昭宪太后的侄女,在宫中颐指气使,赵恒封禅泰山,正式下诏提倡节俭,宫中不许穿金戴银,宫内人人遵守,杜氏照穿。

    赵恒祭奠泰山回京,众人前去迎接,杜才人居然身着销金衣立于人群之中。

    众目睽睽之下,赵恒勃然大怒,以杜氏违禁擅用金银之服,令出家洞真宫为道。

    杨婕妤是后宫中温柔淑女的典范,她尽心照顾赵受益,且与刘娥情同姐妹,对刘娥不构成威胁。

    只有沈才人出身名门,有诸位重臣推荐,是刘娥的劲敌,当然这个障碍,自有人替他拔除。

    大中祥符四年四月十四,皇子满周岁时,真宗大赦天下,给皇子取名受益。

    赵受益满周岁时抓周,紧紧抱住书本和玉玺不放,赵恒龙颜大悦,又是一番大肆封赏。

    他借此机会,因中宫虚悬,又诏众臣议册立皇后之事。

    此时朝中已然分成两派,一派以枢密使王钦若、三司使丁谓、给事中钱惟演为首拥立刘德妃,他们心思通透,知道赵恒立刘娥为后其意甚绝,这三人早就是刘娥一党。

    另一派则是以参知政事赵安仁、翰林学士李迪为首,反对立刘娥为后。

    赵安仁是副相,辅佐王旦执掌中枢甚久,广闻博记,历代典制律法十分熟悉。

    李迪也是朝中有数的刚直大臣,此二人强硬反对立出身寒微的刘妃为后,赵恒不免有些头疼。

    封后之事一拖再拖,一直拖到了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赵恒是再也没有耐心拖下去了。

    在王钦若的挑拨下,赵恒不顾宰相王旦的劝阻,下旨罢副相赵安仁参知政事一职,改任闲职--兵部尚书。

    赵安仁一被贬职,反对刘娥封后的朝臣顿时雪崩,王钦若、丁谓、钱惟演、张耆等人纷纷上奏请封德妃为后。

    刘德妃以退为进,一再上辞表,请辞皇后之封。

    众臣子对赵恒那可真是心领神会,刘德妃每上一次辞表,请立刘德妃为后的大臣越多。

    在这节骨眼上,宰相王旦忽然称病,不再上朝,刘娥怀疑王旦又在耍花腔,并再次上表辞封,赵恒不许。

    十二月,封后旨意传至中书省,立德妃刘氏为皇后。

    翰林学士杨亿见群臣不能阻止刘娥封后,愤而拒绝起草册封皇后的诏书,赵恒无法,只得另找他人起草诏书。

    刘娥随后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几年后赵恒病重,刘娥辅政。

    此后的刘娥不但辅佐赵恒理政十几年,更在赵恒去世后垂帘听政十几年,身披龙袍,险些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