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变迁》141章 基隆的新年

    天禧四年十二月底,台湾岛上忙忙碌碌的一年即将结束,寒冬时节来临,台湾岛上又是一片凄风冷雨。

    基隆还未完工的住宅都已停工,只有一些妇人在里面做些杂活,其他的青壮们趁着雨水的间隙赶着建设猪圈、羊圈、鸡场,上元节后就会有大批的牲畜和鸡鸭鹅运来。

    今岁的工程实在太多,什么开垦田地、扩建炼钢工坊、机械工坊、晒盐场、搞码头固化消耗了许多人力物力。

    据林贵平的估算,还会有一两百户百姓之新居元日前无法完工。不过百姓们已没有了怨言,最多不过等到春耕后便能修筑完毕,百姓们只要看到了希望,就不会绝望,反而会迸发出强大的动力。

    十二月二十三,祭灶节,台湾岛已经一年多没有什么节日了,这一年来日子过得虽是比去年略好,但也还是没有肉食,从秋季丰收后运来喂养的少量小牲畜也得等上一年才可食用。

    眼下随着粮食的自给,玻璃器皿、轴承、水泥的大量外销,台湾营田司有了钱财,运力也不那么吃紧,肉食可以从苏州运来了。

    基隆港,今年最后一次航行的海船归来,满载了六大船的肥猪。

    周良史在船上受够了那猪粪的臭味,跳下船就是一顿狂呕,他骂道“娘的,老子十岁出海,还从未晕船,被这猪粪臭味一冲,什么脸都丢尽了。”

    船上的纲首是苏州运煤船队里招募的,他一样是呕吐不已,吐完了喘着粗气道“以前丁员外让我等在太湖上运猪到长兴石炭矿,也没这般感受。”

    周良史拍了拍他的肩膀道“纲首,那是太湖没有海上的浪大而已。不过这猪可真够臭的,不知道为何吃起来如何这般香唉,来年过海的猪更多,可是要辛苦你啰。”

    那纲首闻言一怔道“周老大,你不出海了么。”

    周良史笑道“林提举说了,开春就要造船和造车,某去河边的造船场任都管,船队就拜托你们了。”

    纲首笑道“周老大放心,某等必不会误事。”

    猪一运到,台湾的村落里都沸腾起来,终于有肉吃了,这一年来要是打了水鹿,都是一家分那么一点,塞牙缝都不够,鱼倒是管够,可惜油水还是不多,吃着不过瘾。

    吴梦的海边小筑内,煤球炉火光熊熊,林贵平、智能和尚和丁睿、郑钧围着炉子上的火锅大块的吃着鸡肉和猪杂。

    林贵平辣的不停哈气,说道“辣椒真是好物,辣的太舒服了,好久未吃如此舒爽的饭食了,明岁养了猪,猪肉不缺,想必粪料也就不缺了。”

    辣椒可真是千辛万苦才弄出来的,当初种下了十几颗辣椒籽,只有两三颗发了芽,数年培植,才有了如今在台湾府的大批收获。

    吴梦看到丰收后的辣椒园,只后悔没带几颗土豆和红薯,还有后世那高产的长绒棉花种子,如今那长绒棉花种子还远在大洋洲不知哪个偏僻的荒岛上。

    丁睿拍了舅舅的胳膊一下道“师父说了,以后不许说“粪”,要说肥料,舅舅你吃饭的时候说“粪”也不嫌恶心的慌。”

    林贵平大笑道“舅舅今岁就是个种地的提举,见得多了,有甚恶心的。”

    王夫子继续吃喝,不屑道“牛粪猪屎在苏州乡下时我等不是日日都能瞧见,老夫可是不惧。”

    智能和尚道“夫子,如今基隆没有猪场和鸡场,哪里能瞧见猪屎鸡粪,现下岛上的肥料缺乏,再不想想法子,只怕来年减产。”

    吴梦放下筷子,喝了口苏州送来的果酒,想了想,看来真得去那些荒岛上弄点鸟粪石了,要不然来年还真是缺乏肥料。

    鸟粪石是农田里最好用的天然缓释肥,后世的台湾的棉花屿、猫屿、草屿等等周边的无人岛上,本来有的是鸟粪石,清末日本人占据台湾后开采的一干二净。

    他推着轮椅来到案几边,拿出地图仔细看了看,基隆北边有棉花屿、彭佳屿、钓鱼台列屿,棉花屿离基隆港只有六十五公里。

    他拿起地图,来到餐桌边问道”海船是哪一日离港回娄江码头”

    林贵平道“元日只放假三天,初四就得离港北上运载小猪、小鸡回来。”

    吴梦略微沉吟了一下道“海船回来后到基隆东北方向的棉花屿去上一趟,那处鸟粪甚多,装上船运回来便是上好肥料,不过那小岛风浪很大,只有一处可上岸,切切小心。”

    林贵平喝了一口酒道“看来还得让周良史再出一趟海,让别人去某家还有些不放心。”

    吴梦点点头道“船场稍稍缓些时日不打紧,先把肥料弄好,还有一事,来年还得继续开垦田地,保证五分之一的田地能够休耕轮播。如今一年三熟,对地力损耗甚大,以后垦殖台湾岛中部还须增至三分之一的田地休耕。”

    智能和尚却是提起了另外一件事道“听工坊的工匠们说如今这农场是大家皆是一起干活,偷懒的甚多,分粮食又是按人口分,百姓们怨言不少。”

    林贵平道“那些管事的里正、书吏也太差劲了,看来春耕时还得派厢军督导。”

    郑钧道“提举,厢军只有三百来人,还得四处巡逻,如何管得过来,南边高山后的地界还只去探查过两次,也不知有无蛮人。”

    吴梦苦笑了,百姓的素质只有那么高,再管也管不好,何况中国人不知为何很难团结,一个人是条龙,两个人是条虫。

    如今依然是人多田少,搞集体农场很不现实,还是分田承包算了,待到工坊扩建,农业人口减少,那时才是搞大规模农场最好的时候。

    吴梦说道“集体农场看来暂时是搞不下去了,要搞也得工坊大兴,从事农活的人口减少才行。过了元日厢军配合营田司的吏员下到村里丈量土地,分田承包,每亩交粮两百斤,诸位以为如何”

    台湾从十二月起全部采用公制,机械工坊生产了不少磅秤,现在的粮食入库都是秤量,不再用斛,按照台湾的亩产来看,占城稻每亩两季可收六百斤,冬小麦可收一百二十斤左右,总共有七百二十斤,按三成算就是两百二十斤。

    林贵平道“当初说好了是三成,那就按三成收,收两百斤水稻,二十斤小麦。某看春耕后还不到分田之时。春耕后还要修筑不少住宅、数处工坊和官道,只怕一分田人心就散了。不如等到来年年底再分,眼下只需告诉百姓们此事,他们心里有了数,便不会抱怨。”

    智能和尚道“君烈此法甚好,不过我等种下的棉花、芋头、辣椒、蓖麻那些如何是好。”

    吴梦想了想,觉得这一块不能随便分下去,这些作物只能作为经济作物,而不能作为主粮,于是说道“明岁从大宋本土再招些流民过来,搞一个营田司的官营农场,猪、牛、羊和鸡都纳入官营农场,农场百姓皆算作农场之帮工,和工坊一般每月发给工钱。”

    林贵平诧异道“吴先生,农田的获利可远不如工坊,发工钱合算么”

    吴梦哂笑道“怎会不合算,待那猪羊出栏,剁辣椒、芋头粉条做将出来,定然可获利不少。我等卖了那么多轴承出去,蓖麻榨取的润滑油也可大卖。所以诸位想想,农场的获利大不大”

    丁睿问道“师父,那官营农场还种不种水稻和冬小麦”

    吴梦回答道“少量种一些试验性水稻,就是师父告诉你将来要搞的杂交水稻,大量种高粱、芋头、辣椒、蓖麻、棉花、用来喂猪、酿酒,制做芋头粉和剁椒,还有润滑油、布匹,这便是所谓的经济作物。”

    众人计议停当,不再谈及此事,尽兴吃喝起来。

    却说村里的百姓们一人分了几斤猪肉和少许猪杂,人人在家中煮食,,史三郎夹起一块猪肠子,三口两口吞下,说道“爹娘,衙门处公示了,明岁年底分田,一年收田租两百二十斤。”

    沈氏吓了一大跳,说道“怎的收如此之多,大宋天下的粮赋不是只有一斗么”

    史父怪异的看了她一眼道“你这妇道人家知道什么,这台湾的亩产一年三熟,足有七百余斤,收个两百来斤,我等的粮食还是比在昆山时多上不少。再说日后除了修本村的水利和道路,此处并没有徭役和差役。”

    沈氏嘟嘟嚷嚷道“我等妇道人家是不懂,可这一年种三季也够辛苦的。”

    史三郎笑道“母亲,别抱怨了,百姓们皆是如此,以前那些地主如今还不是天天种地,又不是咱们一家收这多,一人分上十亩地,一年有四千多斤粮食,吃都吃不完,怕个甚。”

    沈氏道“你自然是快活,每日里在工坊吃喝,还有一贯钱,我和你爹在地里累死累活。”

    史三郎委屈道“工坊都会放农假,孩儿会回来帮忙的,衙门里还说了,牛三户一头发放,自己喂养,不要钱,有了牛,咱家那三十亩地很快就弄完了。”

    沈氏奇道“咱家不是四口人么,怎么只有三十亩地。”

    史三郎呵呵笑道“儿子现在是工坊的人,没有田分。”

    沈氏骂道“你个傻瓜,那还呆在工坊做什么,赶紧回来种地,一年多了几千斤粮食,过上几年就可砌几间新屋,娶个媳妇了。”

    史父把筷子重重一放,发火道“你个妇人,还吃不吃饭了,三郎愿意在工坊就在工坊,吃喝不用钱,每月有一贯足钱,还有年底的赏钱,你啰嗦个甚。”

    沈氏不敢吭声了,低头吃饭,心里还老在盘算着能让自己儿子回来多分十亩地。

    天禧五年(1021年)的元日里台湾岛总算吃上了肥猪肉,过了个有荤食的新年,百姓们脸上有了笑容,互相串门道贺开正纳吉。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