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变迁》177章 中秋夜宴 2

    李氏和景灵两人回到殿门口,里面却是愈发热闹了,一群官员眷属掐媚的簇拥着一个年级虽老,却满身贵气的妇人交谈。

    李氏低声道“皇后来了,你且与奴家一起上前参拜吧。“

    景灵有些慌乱,连忙紧跟随李氏来到人群中,那帮贵妇看到李氏和她来了,倒是主动让开了路。

    李氏上前,对着刘娥福了一福道“圣人,台湾吴先生的夫人景娘子前来参见。”

    景灵脸上有些绯红,连忙屈身行礼道“民女景灵参见圣人。”

    刘娥上下打量了景灵一番,笑道“好一个标致的小娘子,吴先生可真是有福气。”

    众人听她这么一说也不惊讶,刘娥自己出身贫寒,曾做过舞伎,景灵出自青楼艺伎她早已得知,故也不会小瞧景灵的出身。

    景灵羞赧的说道“圣人谬赞了,民女不过是一普通百姓,先生才是世外高人。”

    刘娥笑了笑,并不提起吴梦,而是问道“听闻景娘子弹得一手好古琴,不知擅长哪些曲目”

    景灵回道“回圣人的话,以前会些词曲之类,后来跟着先生日久,那些词曲渐渐淡忘,如今弹得大多是先生所授的曲目,与大宋音律颇有不同。”

    刘娥奇道“哦,吴先生还精通曲目,真学究天人,不知是何等神曲。夜宴时辰未到,殿里便有古琴,景娘子不妨弹上几曲,让诸位夫人们鉴赏鉴赏。”

    景灵有些为难,此处可是大宋的顶级所在,要是弹的不好,出乖露丑,自己没面子事小,丢了吴梦的脸事大。

    正为难间,调皮的元儿蹦了出来,拽着景灵的袖子道“景娘子定然技惊四座,我要洗耳恭听。”

    旁边围观的贵妇们纷纷叫好,怂恿着景灵来上几曲。

    刘娥看到元儿,笑道“你这小鬼头,哪里有热闹便往哪里蹦跶。景娘子,不必羞赧,本位粗通音律,也可与你参详一二。”

    刘娥岂止是粗通,说精通都不为过,年轻时善于播鼗(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且歌声婉转,舞姿悠扬,是当年比较出名的艺伎。

    李氏拉着景灵往古琴处走去,边走边说道“景娘子,弹上几曲吧,无须紧张,圣人当年可是精通音律歌舞,你不可折了她的面子。”

    景灵感激的看了李氏一眼,知道她是在提醒自己不可违拗皇后,以免对吴梦不利。

    其实景灵根本不知吴梦的心思,要是吴梦在此,哪怕刘娥再如何要求,只要景灵不愿意,吴梦根本就不会顾及刘娥的面子,他可以尊敬赵恒这样的长者,但是绝不接受夺人亲子的刘娥。

    景灵往古琴后面一坐,伸手调试琴弦,宫里的乐器真是不同凡响,空灵的琴声泛出,宛若天籁之音,比自己那把古琴强的太多,她一时之间信心大增。

    元儿往景灵身边一凑,嚷道“景娘子,我来跟你学琴。”

    李氏拉开元儿,瞪了她一眼道“休要捣乱,再顽皮罚你一月不准出嘉庆殿一步。”

    元儿不高兴的嘟起了小嘴巴,景灵抚慰道“就让公主坐在此处吧,不打紧的。”

    元儿马上笑着跑到景灵身边坐下,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专注的瞅着古琴。

    景灵调好了琴弦,贵妇纷纷围拢来欣赏曲子,私下里一片交头接耳声

    “听说景娘子出身青楼,也不是个正经女子。”

    “虽是个美人,瞧这一身打扮,平凡的很,看来当年也不是什么出名的艺伎。”

    “娘亲,什么是艺伎。”一个刚出闺房的小娘子问道。

    “就是卖艺不卖身的那种,小妮子不要打听这些。”

    “这有什么,当年的皇后娘娘不也是”

    “要死,此话也是你这小妮子能随便说的”

    景灵坐在古琴后充耳不闻殿内的议论声,她记得吴梦说过,演奏时要当台下没有人,要是还紧张,那就当台下是一群猪。

    景灵静默片刻定了定神,伸出纤纤玉指,轻轻勾动琴弦,一曲《梁祝》的主旋律宛若秋水般从她的指尖流出,一如这宫里的桂花飘香。

    形容鸟语花香的主旋律过后,古琴音调逐渐拔高,旋律也开始加快,梁山伯与祝英台草桥结拜、同窗三载的欢快乐曲飘荡着在大殿之中。

    景灵已经进入了状态,越弹越顺手,脑海里回荡的只有吴梦讲过的梁祝故事,只有意境才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她音调一转,古琴声声断续,将梁祝二人依依不舍的十八相送、长亭惜别,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心境仿佛一幅幅画面呈现在众人眼前……

    音律逐渐变得缠绵凄苦,如泣如诉,将英台抗婚、楼台相会时的凄婉哀痛尽情展现……

    紧接着琴音声声泣血,演绎出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血泪控诉……

    忽然间古琴声声大作,奏出了祝英台纵身投坟时风云变色、天雷滚滚,天地为之一暗的壮观场面。

    一段揪心萧杀的投坟曲调过后,景灵闭眼暂停了片刻,重新抚上琴弦,轻盈飘逸的主旋律响起,梁祝爱情的主体再现……

    一曲终了,琴声慢慢低沉,逐渐消失在广袤的大殿之中……

    琴声消失许久,沉浸在琴声中的众人才如梦初醒,纷纷叫起好来。

    李氏却是泪水吟吟,她虽然不知道这其中的故事,但是哀伤的曲调却勾起了她挂牵孩子的心思,近在咫尺却不得一见,她不禁心生悲伤,又怕让刘娥瞧见,赶紧扭身擦干了泪水。

    这时一个美貌出众、年近四十的贵妃搀扶着一位体型肥硕的中年宫装妇人缓缓近前,宫装妇人眼里无神,笑道“这位娘子弹奏的曲子难掩声声相思,好似是讲述一位妙龄女子求偶而不得,最后自尽身亡吧。”

    景灵大吃一惊,梁祝故事和曲子的联系只有自己知道,这肥硕妇人是如何得知的

    元儿却是欢快的跳了上去,亲昵的靠着妇人身上叫道“姑姑,你怎么才来啊。”

    妇人闻声伸手抚摸着元儿的脸蛋,笑道“小调皮,姑姑眼睛看不见,当然走的慢了。”

    元儿道“姑姑勿忧,待元儿长大了,定当勤习医术,为姑姑医治眼睛。”

    妇人脸上笑开了花,说道“好好好,姑姑就等着元儿小公主长大后给我治眼睛。”

    李氏走近景灵身边,介绍了两位妇人,景灵才知道是杨淑妃和鄂国长公主,鄂国长公主是官家仅存的两个妹妹之一,大妹妹建国长公主出家修行,身体不好,便没有前来。

    景灵忙上前参见,心里还在纳闷,长公主怎么知晓曲子所表达的故事,她却不知眼瞎之人不受环境影响,听力、思维最是清明。

    刘娥笑道“景娘子一曲琴音仿若高山流水、跌宕起伏,非一般人可及,本位问问你,长公主说的可是真的”

    景灵忙回道“启禀圣人,长公主所言极是,这也是吴先生传授的,里面有一个凄婉的男女情事。”

    女人聚在一起最爱听的就是些男女情爱之事,古今并无分别,殿里的贵妇们鼓噪着非要景灵讲述,景灵拗不过众人的盛情,将吴梦所讲的故事复述了一遍。

    梁祝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且有史可考,唐代就有许多版本流传,但并不如吴梦讲述的这般全面。

    大致情节是这样的,晋代会稽郡上虞县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会稽城(绍兴)游学,途中遇到一同前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

    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

    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然而祝家父母早将祝英台许配给马文才,两人只得痛苦分别。

    之后梁山伯在鄞城当县令时,因过于思念祝英台病重去世。

    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

    景灵绘声绘色的讲到此处,眼睛也是红红的,情绪激昂起来,突然提高声音道“祝英台正在祭拜,忽然间天色变幻,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世间蹁跹飞舞”

    前唐诗人罗邺有诗赞云

    “梁祝婉转曲,凄凄美美有悲音。

    纵使草桥能相见,中间又有谁伤心。

    自古多少姻缘事,到头总是离别情。

    如今花开复花落,不知此曲有谁听”

    故事讲完,殿内大半妇人均以手绢擦拭眼睛,被此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感动的涕泪横流。

    元儿走到李氏身边仰头说道“景娘子讲的故事真好听,我以后成亲要自己喜欢的,娘亲不要与我说媒。“

    李氏连忙捂住她的嘴巴,斥道“小孩子家家知道什么,少胡说。”

    说虽是这么说,其实心下甚是赞同。

    刘娥偷偷的擦干了眼中的泪水,她听完这个故事更是有共鸣,刘娥的第一段婚姻也是父母包办,并不幸福。

    第二段婚姻若不是赵恒苦苦坚持,早就被太宗皇帝拆散了,当下她也是连连喝彩。

    景灵这一曲一故事由于刘娥的褒扬,逐渐在大宋流传开来,数年后对大宋封建礼教的包办婚姻造成了巨大撼动,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一众妇人正热烈议论着梁祝故事,宫中女官来报,文德殿已准备妥当,可以前去赴宴了,于是刘娥一马当先,带着一群妇人和小娘子齐齐向文德殿行去。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