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变迁》214章 经营东京

    乾兴元年二月初,东京城还沉浸欢乐的新年气氛里,百姓们不管有钱没钱,见面就是一抱拳“开正纳吉”,尽皆满脸喜气。

    入内侍省值房内,陈琳听完林贵平遣来信使的禀报,点点头道:“辛苦了,下去领些赏钱,歇息一晚,明日便回台湾去吧。”

    信使忙躬身应是,退出值房。陈琳往后一靠,长长舒了口气,小家伙终于接到了,他沉吟片刻,出了值房往嘉庆殿而去。

    嘉庆殿里,赵祯和元儿正下着跳棋,李氏和罗嬷嬷笑眯眯的在一旁观看。

    玻璃棋珠是今岁台湾贺元日的贡品,共进贡了一百套,赵恒留了三十套给后宫群妃,剩下的尽皆赏赐给诸位大臣。

    元儿哪是赵祯的对手,下几盘输几盘,她不高兴的嘟起了小嘴开始耍赖皮,一开始要赵祯让一步,然后是二步、三步

    让到第四步时她终于赢了一局,高兴的拍手大笑。

    赵祯不禁失笑,起身道:“元儿妹妹赢了,为兄该回资善堂去温书。”

    元儿一蹦而起,拽着他的胳膊摇晃道:“好哥哥,再来几局可好。”

    李氏阻止道:“元儿勿调皮,太子还要念书,为娘来陪你下吧。”

    元儿却死赖着哥哥不放,赵祯无奈,只得又坐了下来,正在此时,侍儿上前禀报陈琳求见。

    李氏心下一喜,估摸是丁睿回来了,忙走向大殿。前些日子陈琳终于据实告知丁睿被掳掠到了契丹,正在契丹南京留守司判官府,李氏心里七上八下,担心不已。

    陈琳进到殿内,行礼参见了李氏,李氏问道:“可是那丁小哥回来了”

    陈琳笑呵呵的点点头道:“正是,启禀才人,睿哥儿回到雄州榷场,和台湾营田司林提举已经汇合。”

    李氏脸上喜形于色,拍了拍胸脯道:“天可怜见,奴家是天天担惊受怕,就怕他出个意外。”

    赵祯闻声从里间出来,看到陈琳忙问道:“都都知,听闻三司在东京城里弄了个大商城,是也不是。”

    陈琳躬身道:“老臣参见太子殿下,三司确有其事,听闻这几日就会发卖。”

    赵祯一听这几日商场便会发卖,跳棋也顾不得下了,匆匆告别李氏和元儿,往资善堂而去寻辛楚。

    东京城的大街小巷里。三司户部的吏员四处散发户部新建商铺的预售预租小广告纸片,东京城的商贾们拿着小纸片三五成群的议论纷纷。

    东大街的温州漆器铺新年还没有开张,去岁生意越发兴旺,东家潘兴泰便没有回温州老家祭祖,就在东京城里过了个年,正月里酒宴不断,喝得他头昏脑涨,赶紧出了府躲避酒宴的邀请。

    他甫一出自己院子的小巷,便碰到一个三司的小吏递给他一张纸片,潘老板稀里糊涂的接过来一看,却是三司户部的招商小广告,兴国坊原来弓弩院的位置上会建设一座三层的商铺,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

    潘兴泰心中一动,这可是个好地方啊,紧挨着皇城的右掖门,做宫里的生意也极为方便。

    如今的东京城越发繁华,内城的商铺都是一铺难求,租金都喊到天上去了还没有人愿意退出。潘兴泰租的东大街那处店铺租金是每个月三百贯,房东还言称两岁后到期续租还得涨价,想买下来房东根本不干。

    仔细看了看这里面大致的条款,有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三十年和五十年几个档次,潘兴泰对长租非常感兴趣,这就意味着三五十年内就是自己的铺子了,和买铺子差距并不大。

    他连忙拉住小吏问道:“官人请了,兴国坊的商铺是个什么样子,可有图案”

    小吏笑道:“这位掌柜,你可去兴国坊实地看看,我三司户部修造案在那处弄了个沙盘,与日后建好的商铺一模一样,掌柜何不赶紧去,去晚了只怕人多拥挤。”

    潘兴泰心中一急,要是被别人预定一空哪还有自己的份,他赶紧叫了辆马车往兴国坊赶去。来到兴国坊时却见门口的厅堂里人声鼎沸,里面商贾打扮的掌柜们摩肩接踵,围着厅堂中央的一个大沙盘评头论足。潘兴泰使尽浑身解数才挤到沙盘跟前。

    他擦了擦额头上挤出来的汗珠,只见这模型做的惟妙惟肖,三层的商铺是个四合院子的形状,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广场用来停放马车,临街的首层的一圈商铺都有前后门,前门大街后门是广场。

    潘兴泰一眼就看中了首层的商铺,赶紧挤出人群找了个书吏一问,才知晓租赁商铺在后院,他又匆匆跑向后院,谁知后院排着一长溜的队伍,潘兴泰没奈何只得跟随着人群往前移动。

    孙冕和户部判官黄宗旦站在院子里,看着眼前求购的商贾排成了长龙,两人皆是笑容满面。

    孙冕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笑道:“吴先生的法子还真是管用,老夫准备了不少吴先生所说的‘托儿’,这还没用上,东京的商贾们就将此处围满了。”

    黄宗旦道:“副使在东京城呆的日子不久,故不清楚东京城商铺之状况,如今的东京城可真是一铺难求,租金喊到几百贯一月,还租不到好地方。如今这般好的地盘,还可长租,这些商贾们岂不是前赴后继而来。”

    孙冕点了点头道:“叔才啊,你说这要是内城的禁军都搬出内城,那可有多少地界来修筑商铺,岂不是一大笔收入“

    黄宗旦哈哈笑道:“副使好大的手笔,这须得陛下同意才行。如果真的把内城的禁军迁出,我三司宅店务一岁收租只怕有百万贯以上。”

    说罢觉得不对,忽然自己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连忙拉着孙冕道:“副使,这可是一大笔岁入啊,商铺一多,商税也多上不少,东京城往外一扩张,人口岂不是更多,又可收到更多的税,住宅小区也可卖的更多“

    孙冕见黄宗旦的眼睛活像两个金元宝在闪烁,笑道:“不必惊讶,这些事情已经在苏州得以验证。”

    黄宗旦满目期待说道:“副使,我等何不给陛下上个奏疏,从西北军坊中迁出一些军户,内城里有个一两万禁军足以。”

    孙冕笑了笑,拍拍黄宗旦的肩膀道:“叔才勿急,饭要一口一口吃,先把商铺搞好了,陛下看到了钱,自然会同意禁军外迁,如今还没有收入,口说无凭。”

    潘兴泰终于如愿以偿拿下一楼的五丈宽大商铺,他心满意足的回家去了,最大的商铺有十丈宽,却是被赵祯的三才工坊拿下了。

    辛楚在台湾呆了两年多,自然比陈坤的眼界更开阔,他拿出了吴梦一直想打造的后世写字台和各式沙发的图纸,一经推出比当初那些什么吊杆之类的更加火爆,受制于弹簧的数量,沙发的产量极少,一张三人座长沙发在东京城里炒到了五六百贯一个。

    听到三司开发商铺,辛楚极力鼓动赵祯租下最大的商铺,专司买卖三才作坊的民用家具,赵祯狠狠心掏出铜钱来一口气租了二十年。

    孙冕接着又将广备攻城作、火器作的商铺预租,一下子收上来大把的铜钱,便加快了城外工坊的修筑,大批和雇民间工匠,几万民夫涌入了基建工地,一时之间东京城里成了个大工地,三处施工地界皆是尘土飞扬,拉着水泥和砖块的大车来来往往。

    起自唐代的坊市被宋代的商业社会击破,宵禁也形同虚设,而如今孙冕经营东京城,便是打破城墙限制的开始。

    从乾兴元年开始,除了边境线、海防线的州县,其他州县的城墙逐渐走向没落,乾兴元年后来也被史书记载为房地产开发元年,吴梦、孙冕、王嘉言被称为大宋房地产的三个鼻祖。

    火器作工地上,来自中牟县的民夫曾五郎将砖块一块块码好,随即赶着牛车出了工地的大门,往城外走去。他正月十八经同乡介绍来到了东京城里做工,一月一千七百钱,免费吃一顿晚饭,在家乡可是捞不着这样的工钱,他对目前的收入很是满意。

    曾五一直干到了申时末才收工,他驾上牛车往城外工匠们的营地走去,凡是外地招募的民夫都住在城外统一的几处营地内。

    不少民夫皆拖家带口来了东京城,曾五也同样如此,他把浑家和两个孩子都带来了东京城,领取每月四百钱的伙食补贴自己开火做饭,浑家平日里为一些单身的工匠们缝缝补补,浆洗衣物,补贴些家用。

    牛城出了外城的朱雀门,行了两里路后便接近了营地,随着数千外来民夫的入住,这里自发形成了一个市场,卖小吃的,卖粮油、卖菜蔬肉食的比比皆是,曾五见路边有个卖冰糖葫芦的摊贩,想起家中的两个孩子平日里也没有什么零嘴吃,便咬咬牙,掏出几个铜钱买了两串糖葫芦。

    曾五进了营地,将牛车停好,牵着牛儿进了牛棚,此处有专门喂养牛马的妇人,是修造案从工匠家眷里招募的,负责喂养曾五牛儿的是个京东路过来的妇人,长的五大三粗,性格豪爽。

    她见曾五手中的糖葫芦,大声笑道:“哟,五郎,今日舍得买些零嘴给孩子们吃了,那两娃子平日望着别的孩子吃糖葫芦口水直流,你早就该买些零嘴了,别舍不得那两个小钱。”

    曾五憨厚的笑道:“他大嫂,某家中可是甚穷,些许工钱还得寄回家乡给父母一些,哪有这般闲钱给娃子买零嘴。”

    曾五手捧糖葫芦回到了自家的茅屋,三司修造案给这些远方来的民夫搭建的都是木制的茅屋,房间狭小,一户四口挤在一间狭小的陋室里,曾五的浑家在茅屋外搭建了一个小草棚,煮饭烧菜吃饭都在此处。

    曾五回来时浑家正在煮菜,两个孩子在草棚里嬉笑打闹,一眼看到了曾五手里拿了两串糖葫芦,连声欢呼跑上前来,叫过“爹爹”后迫不及待的抢过一串放在口中大嚼起来,连声叫着好吃。

    浑家抬头看见了曾五,嗔道:“孩他爹,你就知花费钱财给大郎二郎买零嘴,我等还得省些银钱好生把家中的瓦房砌上,大郎二郎日后还要娶亲成家。”

    曾五笑道:“也不差这几个铜钱,今日听闻京师各处的宅子要修筑一二十年,要是日后工钱见涨,劳作十几年便有几百贯,足足可盖上好几栋瓦房了。”

    浑家做好了饭食,简简单单的白面包子和菜汤,曾五劳累了一日,吃起来分外香甜,一家人吃的正欢,三司的胥吏走进了他家的草棚,曾五忙起身抱拳道:“见过官人,不知有何事吩咐”

    吏员笑道:“五郎,却是好事与你浑家,三司孙副使传下令来,民夫的浑家若是得闲,可去仓库领取布匹来缝制些衣物、口罩、手套,也好换些银钱来补贴家用,你浑家女红不错,明日不妨去营地仓库领取些布匹来试试。”

    曾五和浑家大喜,两忙拜谢了胥吏,浑家道:“若是每日里缝缝补补也可赚上三四十文,给两个娃子买些肉食补补身子,还可存些银钱,孙大官人可真是个大善人。”

    曾五感慨道:“是啊,如今比守着乡下的几亩薄田要好过许多了。”

    像曾五这样的外来民夫人数着实不少,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京师,依靠着孙冕的房地产养活了全家,他们捎带回家乡的银钱又激活了当地的商业,以大城的中心点带动四周发展的模式在大宋悄然起步。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