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大教皇》第01章·选举前夕(2合1)

    全世界的红衣主教,枢机团的成员,只有极其少数的一小部分日常驻扎在根尼国的教廷当中。

    而绝大多数的红衣主教枢机主教,都是被分部到各个国家的首都教区当中,一般的情况下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所存在的枢机主教不会超过两到三个人,基本上都是一个人。

    而像一些宗教影响力度比较大的国家,例如波兰,奥地利,加拿大这样的国家则会多驻几名红衣主教。

    一些资本高度发达的国家也会有两个人常驻。

    同时主教并不等于红衣主教,而红衣主教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加入枢机团成为枢机主教。

    红衣主教可以参与大神官的选举制度,但最终投票的裁定则是由枢机团的人来制定。

    尤其在古代的时期,交通和通信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必须要保证当大神官逝世之后,枢机团成员能够迅速的聚集在一起。

    然后全世界各个地区的红衣主教,将由枢机团的成员们选举出新的大神官,而且枢机团的枢机主教们也可以参选。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十二世纪时期选举大神官的时候,枢机团在根尼国内投票选出的大神官继承者为当时‘圣城耶冷’教区的红衣主教。

    而当时枢机团光选举就进行了四天,因为当时已经分裂出了圣主教。

    而即便耶冷圣城教区的红衣主教被确认为新的大神官了,后者甚至还不知道大神官已经逝世的消息。

    等到他知道大神官逝世并且还得知自己成为新任大神官之后,已经是两个多月之后,从根尼国出发的信使才将消息送过来。

    随后对方赶路前往根尼国赴任,前前后后一共超过半年以上的时间。

    在这半年里根尼国便是由教皇内侍承担着大神官的权利。

    所以这在古代是非常繁琐的一件大麻烦事。

    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得益于科技化时代通讯和交通的便利,甚至28个小时的时间,航班飞机就能够围绕着地球赤道上飞行一圈。

    这可以让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红衣主教,枢机团的成员尽量在24个小时以内来到根尼国教廷之中集合。

    进行大神官选举的准备。

    而现如今的教廷当中。

    枢机团内人数达278名,其中110位年龄已经超过六十五岁。

    有52人的年龄超过八十岁以上。

    这278名枢机团成员,皆来自65个国家。

    其中欧洲占92名,北美38名,拉丁美洲31名,非洲26名,大洋洲14名,古东以及亚太地区共59名。

    上面的人仅仅是三角体系之内的枢机团成员。

    除此之外一些从三教单独分离出去的教会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也拥有其深远影响力的主教甚至红衣主教。

    这些教会独立组织和教廷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古时候的领主和皇帝之间的关系。

    归于皇帝统率,教廷也不会干涉独立教会的行政。

    而在剩下的枢机团成员当中有1位枢机主教来自梅达会,1位来自方济会,2位来自慈幼会,甚至就连教义比较偏激的摩蒙教都有两位枢机团成员牧守,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位来自独立教会的枢机团成员。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之,主要还是有以下原因:

    红衣主教的职责便是牧守世界各地一些较重要的总教区‘例如作为省会或首都的总教区,如米兰、巴黎、纽约、华盛顿、马尼拉’。

    这些牧守各地区红衣主教都是严格归于教廷的统率,拥有三教正统的背景。

    但是最早时期,圣主教和昕光教都是从圣伊丹教当中分裂出来的。

    甚至在分裂的初期还受到了圣伊丹教的打压,在这种情况下圣主教和昕光教只能拼了命的和圣伊丹教争夺教区地盘的划分之外。

    他们还选择将一些有名望的人分配出去建立独立的信仰组织,而这种独立的教会则会以圣主教和昕光教的名义。

    跑到一些圣伊丹教会教区内传教,同时并不蚕食对方的教区,只是影响圣伊丹教的信徒。

    起初对于教区统治权看重的圣伊丹教还不是很在意这种独立的小教会能有什么作为。

    但很快他们便发现这种独立发展的教会,就像是一种可怕的信仰瘟疫。

    虽然不蚕食圣伊丹教的教区地盘,但是却改变了圣伊丹教血液当中的细胞,那些最基础的信徒。

    对此在前期的分裂斗争当中,圣主教和昕光教通过这种手段才算是站稳了脚跟。

    但到了后期,这种独立教会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庞大的规模。

    尤其是历史较悠久和较大的修会的会士,如本笃会、方济各会、道明会、梅达会等等诸如此类。

    对此三教的高层只能默许对方任其发展,但在本意传统上来讲,各个独立教会还得服从本教的教宗管理,才行。

    在次日上午的十点钟,几乎全球的媒体报道主要以两个事实作为主要播放的内容。

    第一,圣路的开启。

    第二,便是大神官的殉教。

    同时期几乎全球的发达国家新闻媒体,全都涌入到了根尼国的圣彼得广场当中。

    许多辆悬挂着本国国旗的新闻车停靠在圣彼得广场的最外围。

    同时各国的媒体记者都在现场直播报道,圣彼得广场上聚众为大神官守灵的场面。

    据传言现任教皇,修菲恩巴利缪尔,已经待在圣彼得大教堂一夜,到现在还没有出来。

    而上午的十点时,三教的教宗也在公众目光的关注下,进行了大神官殉教后的第一次碰面。

    在教廷发展的数千年来,大神官的上百次选举都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甚至在十四世纪的大神官选举时,整整耗费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那时候也正处于圣伊丹教分裂出圣主教和昕光教之后的第一次大神官选举。

    所以三方压制对弈结盟非常严重,为了选举出符合各自心意阵营的大神官,三教基本上今天你和我结盟,明天我就给你背后捅刀子。

    到最后教皇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直接把枢机团的所有成员,关进西斯廷教堂内,让他们与外隔绝,西斯廷教堂层层封闭。

    只允许送饭,每一位成员的住所都是一间间独立的密室,绝不可能互相秘密传递消息。

    有什么要讨论的只能在大厅里。

    一日三餐逐步缩减,今天没选举出来,那么第二天教皇便下令缩减饭食,还没选举出来就继续缩减。

    就这样这群枢机团成员们还在西斯廷教堂内坚持了两个月的时间,才选出最终的大神官人选。

    所以到了后来,大神官选举前,基本上会出现两次协调!

    三教的三位教宗,不能成为候选者,但他们作为三大宗教的领袖,却起到了大神官选举的主导作用。

    毕竟选出来的大神官,未来就是他们三个人的顶头上司,必须要慎重为各自背后的宗教考虑才行。

    而这两次协调,第一次便是询问教皇的意见,看对方有没有指定的人选!

    大神官的继任,一共有三种情况下可以确定人选。

    第一:由教皇指定,教皇身为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神的血统后代,有权利行使圣主在现世的一切权利,同时也包括大神官的指定。

    当他指定某人成为大神官时,可以直接跳过红衣主教和枢机团的参选以及选举制度,哪怕被指定的人是一个普通农民,只要对方是信徒,就可以来到根尼国继任大神官。

    教皇指定,是不需要看中对方是不是红衣主教的身份。

    第二:枢机团选举,选举时在根尼国举行的。

    &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