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不是贼》第10章 掀起一场技术革命

    经过两天的调研,罗曼对山寨里一多半的民户都进行了走访。

    通过走访,他发现这些寨民们的构成基本上还是以社会下层的自耕农或佃农为主,剩下还有一些小手工业者,大多是从事一些泥瓦建筑或打铁一类的低等行业,并不具备快速致富的行业基础。

    翌日清晨,罗曼烦恼的走在山寨里四处晃悠,思考对策。

    信步走了很久,抬头却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经来到了厨房。

    踱步而入,发现六婶正在里面辛勤忙碌。

    见大王走了进来,六婶连忙上前行礼、请坐,随后盛一碗热乎乎的生滚鱼片粥放到桌前。

    “大王今个儿怎么这么早起正好,刚煮好的鱼片粥,请您过过嘴,看看奴家这手艺有没有长进。”

    说着已给大王端上来一碟刚酿好的豆腐乳,颜色红美,看上去就让人食欲大增。

    “这个是按您教的法子刚做好的,您尝尝是不是这个味

    奴家头回做,心里没底。只怕做不地道,坏了您的手艺,因此也不敢轻易拿出来给他们吃。”

    罗曼夹一筷子腐乳放进嘴里,就着鱼片粥喝了起来。

    味道还不错。

    罗曼点了点头,赞美一句六婶的手艺突飞猛进,弄得六婶满脸的不好意思。

    “多亏大王教的好,奴家这才学得了一门好手艺。

    现在倒不是奴家自夸,以奴家现在这样的手艺,即便是放到了汴梁皇城里,那三品以下的官员能不能排的上队,也还要看奴家心情。”

    听她说的有趣,罗曼心里很是高兴。

    又见现在时候尚早,并未到平日里的早饭时间,心下好奇,便随口问道:

    “六婶,今日怎么也起这么早”

    六婶见大王爱吃腐乳,又从陶罐里夹了一块放进小碟里。

    这才在围裙里擦了把手笑道:

    “九叔公昨日特意交代,说今天他们天不亮就要去采茶,让我早些把饭食准备好,好等他们回来吃用。

    这不,他们前脚刚吃完饭,您就过来了。”

    “采茶这么说,我们这里还有人会制茶”

    罗曼停下碗筷,目光灼灼的望着六婶。

    “原都是荆湖一带的园户(茶农),只因官家盘剥的紧,日子过不下去了,因此便在我们路过鄂州时一同入了伙。”

    六婶见大王对自己的话感兴趣,不由就多说了几句。

    罗曼听了,顿觉心花怒放。

    也来不及再继续吃饭,匆忙问清了九叔公他们的去向,便放下碗筷匆匆往外走。

    北宋茶叶贸易发达,茶叶除了在国内市场上拥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外,在边境贸易中也是十分的走俏。

    宋朝边患严重,战马需求很大。

    可偏偏中原之地不盛产马,于是就只能从辽和吐蕃、还有大理等国购进。

    最初之时,朝廷还通过铜钱和绢来购马,可这样的做法除了给国内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外,还间接充当了敌人武器的运输队长。

    于是。

    茶叶这种既经济又爱国的商品,也就成了最合适的交流媒介。

    歪果仁喜欢它的去油脂,大宋人喜欢它的低成本。

    而国家对于这个暴利行业的垄断专卖,又让那些走私贩们爱上了它的高利润……

    总之,茶叶还真是这个时代里名副其实的“经济宠儿”。

    不过,罗曼倒并没有想要去走私或者贩卖茶叶。

    作为一个跨越千年时空而来的现代知识分子,如果回到这个古远的年代还要去靠沿街叫卖,罗曼觉得这实在是有辱后人。

    垄断。

    有且只有垄断的买卖,才不负自己穿越千年而来的辛苦,也才对得起后世国人手中的沉重板砖。

    而他现在所谋划的,正是要在制茶一道上实现技术上的垄断。

    北宋的制茶技艺如今还停留在蒸青制茶的阶段。

    这种技艺源于唐代,是通过蒸的方法去除茶叶里的青草味道,但苦涩之味却是难除。

    宋代又对其加以改进,通过洗涤鲜叶、压榨去汁等方法,使茶叶里的苦涩大为降低,但却也因此夺走了茶的真味,使茶香受到了极大损失。

    直到明代以后,被誉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炒青技术,才日趋成熟,并最终取代了蒸青技艺,一直沿用至今。

    炒青技术除了能够很好的去除茶叶里的苦涩味外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