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去抗日》第四十三章 平壤大战

    明军部署如下:

    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1万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领兵11000人进攻城西普通门;如枫跟随祖承训率领明军乔装为朝鲜军跟随李镒(逃跑将军)以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主帅李如松领9000兵马督阵。各部都配备大将军炮和虎蹲炮,以达到火力覆盖,又敷设了数层铁蒺藜,使敌不得突围而出。

    从明军的布置上看,如松将主要兵力布置在南西北三面,围三缺一,并试图一战破城,

    而日军见明军已抵城下后也是灯火通明,久久见援军不至的主将小西行长最终部署如下:城内驻守军万余人,城头设火枪弓箭、滚汤木石守卫;城外牡丹峰驻军两千人,列青白旗,设拒马木,凭险呼应。

    天才刚刚亮,明军便依据战前布置各自到阵前准备,

    见诸部已经准备妥当,阵前督战的李如松大喊一声“擂鼓,进军。”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击鼓手奋力的击起战鼓。军鼓声由慢到快,振聋发聩,频率一点点加快,最后又响了一声后突然静止,令旗手挥舞着旗子示意各方阵准备进攻,

    “准备进攻。”

    “准备进攻。”

    各方阵号手大声呼喊,时间为之静止,在这天地间有数万人列阵疆场,却只有传送兵纵马奔驰和数百门火炮旁的炮兵在装填弹药的“沙沙”声。

    平壤城楼上,小西行长身披武士铠甲,一手握刀,一手拿着扇子,端坐在行军倚上,十几个母衣众武士举着家纹旗护在小西行长身边,好不威风,小西行长见明军一字排开的大炮和人数众多的军阵,心里也是十分焦虑,对这次会战的成功的信心并不大,明军围三阙一,似乎只在东面没什么动静,小西又不敢将东面的守军全都调回,思前想后调回一半分守西南,一来一去之间就耗费了不少时间,可用的兵力捉襟见肘,何况此时此刻依然没有援军的消息,不过在表面上他却是稳如泰山,面对明军在自己的部队显示出足够的信心。

    “开炮。”

    “砰,砰”数百门火炮对准平壤城的各个城门齐声发火,一时间响声震天,这次攻城,明军准备充分,准备了几十门重型大将军炮,还有数百门的佛郎机炮、灭虏炮。霎时间大地为之颤抖,打到地上的炮弹弹起阵阵灰尘,打到城墙的炮弹则是将石墙硬生生崩开一个又一个的口子,每当炮弹落在石墙之时,就会留下一个很大的凹陷的坑,将墙上的泥土弹落,在城墙上守备的日军听着一声声炮响很是恐慌,奈何城墙上的日军铁炮根本够不到明军的火炮,所以只能被动挨打,这下不适应战术的变成了日军,他们明显被明军的炮火吓的惊呆了,在整个战国时期日本都没有这么多的大炮,他们可是从没在战争中见到这么多大炮,他们所谓的大炮只是称为南蛮大筒的东西,主将小西行长并没有想到明军火炮会如此犀利,对于平壤城防仅仅的修补城墙此时显得准备不足,让整个日军一下子陷入极度的被动,好在小西行长也是战场老将。急忙下令“命令各部队分散迎敌,做好巷战准备,随时准备退入土堡之中。”进入巷战才能最好的发挥日军铁炮的优势,而明军则会因为城内障碍物众多从而无法发挥火炮的特长,小西行长在平壤城内筑了许多座土堡,做为第二道防线。

    在后世的朝鲜纪录中对明军的炮火是这样描述的“在距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

    平壤城坚固的城墙仅靠明军的火炮一时半会儿还是无法打穿的,于是在炮火的掩护下,结阵的明军搭着云梯,推着攻城车,密密麻麻的向前推进,仿佛成了宁夏攻城战的翻版,这时期的攻城谁也没有更多的办法,李如枫的法子也不可能再复制一次,进入到日军铁炮的射程后,日军铁炮侍大将村下小笠立刻下令“斯斯蔑,开火。”日军马上下达了还击的指令,数百名铁炮手瞄准攻城的明军开火,紧接着在铁炮手发射后,后排的弓箭手也上前对城下的明军进行射杀,交叉的火力使明军的伤亡开始明显增加,步兵的刀牌抵挡日军铁炮也很是吃力,好在明军的炮火尽最大可能的压制着日军的铁炮,明军在慢慢的向前推进。城上的日军面对蚁附的明军无差别射击,在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之后,明军终于推进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