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精致的油灯立于案几之上,通体漆铜,三足鼎立,托起一掌大小的椭圆形灯盘,其中一条鼎足向上延伸出一道蜿蜒的握柄,其上纹饰着蛟龙姿态,龙身盘绕柄身,龙头翘首于柄尖,如翔龙遨游于宇宙之间,精美生动,灯盘内盛着半满的灯油,中间插着一支管状灯柱,闪烁着明亮的火光。
正逢元月,豫州地面上仍旧披着一层薄薄的霜衣,忽而有寒风透过窗户缝隙挤入,刮得灯火摇曳不定,屋内半明半暗,来回交替。此时曹操脸上的表情,正如这灯光般阴晴不定,他右手抵在下巴上,缓缓搓着浅浅的胡须,左手拿着一卷书简,默然不语,荀彧、郭嘉二人皆坐在下首,静静等待。
曹操已逾不惑,岁月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迹,他虽没有出众的容貌与强壮的体魄,然气概非凡,一脸鬓发须眉皆锐利如剑,尤其眉毛浓且深,齐齐向外翼斩出,随着眉头皱起,更似一把欲出鞘的利剑。他眼睛细长,观书时有个习惯,喜欢微微收拢,偶有一抹幽色从眼中掠过,只静坐在那里,便不由自主地散发出一股压迫感。
许是看完了,曹操随手将书简轻掷于案上,身子舒展开,靠着椅背上,见自己最倚重的两位谋士还在等待,嘴角带出一缕笑意,说道:“昔日我因平黄巾贼乱有功,方于洛阳任西园校尉,那时陈琳还在何进帐下担任主簿,文章才气惊艳天下,常常邀他会文,却总被推托,后来董卓进京倒行逆施,他便投奔了本初。没想到,阔别多年,这次反而有机会欣赏到陈孔璋的才华,倒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说完,曹操又指了指桌上的书简,说道:“如此锦绣文章,数十年难得一见,文若如果喜欢,尽可以拿去誊抄,回家满满欣赏。”
荀彧坐在下首右侧,是曹操的股肱之臣,他身材修长体态偏瘦,长相秀气,文质彬彬,细眉无鬓,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但有一双会微笑的眼睛,让人平白生出许多好感来,他平时很少说话,却往往一言中的,令人信服,在曹操谋士团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荀彧追随曹操多年,深知他的城府,饱含笑容的外表下,想必深藏怒气,又夹着几分烦恼与忧虑,便连忙起身,微微一作揖说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明公欲匡扶汉室,何不效仿先贤”
“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焉。”
曹操轻声道。
“明公所虑之人,乃是袁绍,然而绍并非明公真正的对手!”
荀彧一语,出乎曹操意料。
“文若有何高见,愿闻其详”
“去年刘备叛乱于下邳,袁绍起兵十万引以为援,时局危急,朝野震动,然而雷声大雨点小,一被青州臧霸、西凉马腾、河内魏种牵制,又忌惮渡河艰难,只派小股部队不断袭击黄河沿岸,遣说客拉拢河南士族,仍未有寸进,此为不勇。时至今日,绍大军尚未集结,粮草筹备不足,四周困扰不除,时节不易出兵,却早早发檄文逞口舌之利,让我们提前有了防备,此为不智。绍既无勇无智,又有何虑”
对于荀彧,曹操是极其信赖的,不仅是荀彧跟随自己白手起家,在识人、政务、战略策划上都具备极高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荀彧和曹操拥有一样的志向——匡扶汉室。听了荀彧的分析,曹操心中稍定,但他与袁绍是多年的相识,深知袁绍能力,以及汝南袁世在天下士族中的号召力,内心深处的阴霾始终无法消除,遂问道:“文若言之有理,然而吾心实难安定。”
荀彧不愁反笑,胸有成竹地说道:“与袁绍之争,全在明公一念之间。汉室为何衰败至此正因为有太多像四世三公的袁氏这样的门阀家族,割据土地,罔顾私利,遂成仆强主弱之势,也包括我们颍川荀式,而州牧一出,更是加剧了天下动荡。袁绍本是英雄人物,为争权力,同流合污,他现在之所以强大,正是穿上了世家虚伪的外衣。要胜袁绍,便是要击败盘踞天下的世家门阀,自然艰险万分,然而天下苦士族久矣,明公若决心坚定,旗帜高举,何愁无人可用”
“知我者,文若也。”
曹操闻言大喜,他因出身的缘故,一直游离在士族之外,现实情况让他不得不反抗门阀割据,但又不免心有畏惧,荀彧之言,让他豁然开朗。
然而,与袁绍之战迫在眉睫,光思考政治大局还不够,需从实际出发,考虑如何在战场上击败对手,曹操忽见郭嘉老神在在的安坐,疑道:“奉孝平日多有活泼,怎今日如此安静”
&nb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