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绝唱》【第八章·萧郎重演长命女】1

    这一日风光正好,两仪殿中却气氛微妙。

    萧至忠、崔湜等与姚元崇、宋璟分为两列,跪坐在李旦前方不远。李旦左看看,右看看,想了想,终是问道:“此事与太平商量过了吗”

    萧至忠拱手道:“是,镇国公主说,此事兹事体大,牵连甚广,需三思而后行。”

    李旦点点头,又道:“那与三郎说过么”

    姚元崇犹豫了一下,尚未开口,便听宋璟道:“回圣人,说过。太子以为此事甚好,上可还朝堂之清明,下可彰铨选之公正。”

    崔湜的唇角不由得勾了一勾——圣人正忌惮着宰相与太子过从甚密,他们俩又是太子推荐上来的,瓜田李下,姚老丈尚且还知道犹豫犹豫,他这顶头上司张嘴就来,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李旦果真定定地看了姚元崇和宋璟一眼,可转瞬又释然了。自从东宫确立,太平和太子就如同两座大山,在朝堂之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拔高,国家大事连太平一介公主的意见都要开始考虑了,太子怎能毫不过问萧至忠他们是不可能会去主动找上太子的,那么便只剩姚元崇和宋璟了。

    他们前两日在东宫对太子说的话,不久便传到了李旦的耳朵里。且不论姚元崇,既然宋璟敢说,就说明此话当真,李旦没什么不能信的。想想姚宋二人的处境也是艰难,时常去找太子吧,会被人怀疑,若为了避嫌而不去找太子,那么太子终将对国事毫无了解,决定难免要偏向太平一方,这于国家却可能无益了。?李旦顿时有些感同身受之感,毕竟自己的处境并没有强到哪里去。鹬蚌相争,他却根本没有能力坐收渔翁之利,只能尽可能地寻找一种平衡,让国家和自己都能安宁的一种平衡——这是他作为一个皇帝,能为祖宗父母留下来的江山,所做的唯一一件事了。

    至于他对太平的亲情和偏袒,他对李隆基的望而却步和无法控制的疏离,都可暂且放下。

    毕竟,不管他是否心甘情愿,他终究是一个皇帝了,他得为大唐负起责任。

    只是,他始终还是觉得,长子李成器才适合做大唐的太子和未来的皇帝。若是有什么法子可以将李隆基名正言顺地换下来,那就好了。到时候朝廷里胸怀公心的大臣,自然就忘了李隆基,而去效忠顺理成章的新太子了。

    当然,这种想法,想来也只能在心里掂量掂量,应该不是不会实现的了。

    今日商议的是废除斜封官一事。斜封官源自先帝初登大宝不过一年,韦氏、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不少关系密切的贵妇为坊间富商大开方便之门,卖官鬻爵,致使朝中不仅座无虚席,甚至有很多人根本被挤得没地方坐。官员体制形同虚设,朝廷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政令无法有效推行。

    斜封官毕竟源于市井,文化教养比起世家子弟及科举士子,根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又往往毫无经验,受到不少的排挤。而斜封官是自己花了大把的钱才博得的官身,对于那些看不起自己的臣子,自然也只是表面敬重,实则心里恨不得赶紧把他们替换掉。这样两相矛盾,根本无法通力合作,三省六部及各个官署都只顾着向上溜须拍马,向下明争暗斗,尽管还有不少心怀国家之臣,也终究难以力挽狂澜。

    姚元崇和宋璟要做的几件事里,这件只是开始,也是必须要做、必须成功的一件。只有这件成功了,后面的才能步步推进。这件事闹起的风波越大,推行力度越猛,日后才越顺利。

    李旦听了两边的意见,又考虑了良久,终是同意了姚宋这一方。

    诏令很快得以下达,数量庞大的斜封官一举皆废,朝廷顿时空了许多。姚元崇和宋璟趁热打铁,开展新一届吏部铨选,重新考核选官,由检校吏部尚书宋璟亲自监管,要求之高,选拔之严格,令朝廷内外闻风丧胆。

    有宋璟坐镇,果然有不少不称职的官员和莫名其妙的进士,被罢免和遣送归家,这便是后话了。

    他们还恢复和整饬了有些瘫痪的法度纲纪,先是将昔年被武三思迫害致死的张柬之、桓彦范等五大臣平反昭雪,又将当年因敢于直言韦氏和武三思不法勾当而死的韦月将、燕钦融追封了官职。终于令国家赏罚分明,使天下臣民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先帝一朝的朝中弊端被姚元崇和宋璟一一指出,并着手摒除,李旦并非不知利弊之人,大多建议都欣然采纳,不过几日,便听不少朝臣都说:“眼下已复有贞观、永徽之风了。”

    李旦听闻这样的评价,自然是有些沾沾自喜的,可忧虑很快盖过了喜悦——姚元崇和宋璟奏请,罢萧至忠、崔湜等人韦氏旧党之相位。

    姚元崇和宋璟凭借几大举措,得尽人心,威望不论朝廷内外都甚高,而他们自然是支持大唐正统的,也就是说,他们就算不是太子的党羽,却是实打实支持太子,支持李隆基的。

    他们的风头已经远远超于其他宰相,崔湜也就罢了,萧至忠纵然职位在他们之上,也只能缄默而低调,自顾不暇,更何谈与他们相抗衡

    若是罢免了萧至忠等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