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绝唱》【第21章·宋广平持天下正】(1)

    这是一次全新的合作,为了从一开始就跟他处好关系,李隆基特意让自己身边最得力、品级最高之宦官,亲自去迎他入京,来表达自己对他的看重。希望他入京之后,能够对自己温柔一些,进谏的时候也最好婉转一些,自己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他务必轻拍——希望是渺茫的,但总要有,不是么

    杨思勖刚走,萧江沅就得到了这个消息。广州都督……那不就是宋璟

    萧江沅恍然大悟。若说朝中有谁德才兼备,为人处世可为表率者,除了宋璟,真没有谁更合适的了,只是他这些年总在地方任职,萧江沅便一时没能想起他来。

    他要是入京做了宰相,来日可就有意思了。萧江沅不禁万分期待起来。

    杨思勖就没有萧江沅这样的好心情了——他是哭丧着脸回来的。

    李隆基看到杨思勖这副模样,心下一惊:“可是宋公出了什么事”

    杨思勖更委屈了:“有臣在,怎会让宋相公出事”

    “那你哭什么”

    “大家您不知道,宋相公他……”杨思勖刚要说,就听萧江沅轻咳了一声,道:

    “阿兄,不可因私情而进谗言。”

    杨思勖急了起来:“你把你阿兄当成什么人了我虽心有不满,也必将实话实说!再说了,是大家让我回来之后,把什么都告诉他的!大家说是不是”

    “是是是,你快说。”李隆基忙哄道,便听杨思勖讲述起来。

    杨思勖本来就十分敬重宋璟这样的正人君子,抵达广州之后听当地子民对宋璟也多是敬仰感激之语,便更加期待与宋璟的会面了。可当他真的与宋璟见面的时候,宋璟不仅始终板着脸,还从不主动跟他说话,交流就更没有了。

    他一开始还替宋璟找理由,比如宋璟可能天生就不会笑,也天生沉默寡言,可后来同行返回长安的路上,他发现宋璟对其他官员都正常说话,唯独对他始终默然,最起码的问候也用点头来代替了。

    杨思勖是个活泛的人,一路上大眼瞪小眼,什么话都不说,可真是把他憋坏了。即将抵达长安的时候,他终于不再欺骗自己,确定了宋璟就是没把自己放在眼里。

    杨思勖自认是一个忠君爱国秉性正直的好宦官,不说是天子身边的红人,好歹也官居三品,宋璟才刚刚重新拜相,就这般瞧不起他,实在是目中无人。

    他说完一切,忙再三发誓自己绝对没有污蔑宋璟,弄得李隆基哭笑不得:“我就算不信你,也得信宋公啊。”

    杨思勖傻了:“大家这是什么意思,难道非要臣以死明志么!”

    “不不不,”李隆基忙安抚道,“我的意思是,你所说的与我认识的宋公一模一样,只是你误会了,宋公并没有看不上你的意思。”

    萧江沅接着解释道:“阿兄是宦官,而宋相公是朝臣,本就不能与阿兄过从甚密。”

    杨思勖仍有所不解:“那也不至于连句话都不能说吧”

    “这正是宋公的难得之处。”李隆基赞赏道,“若是其他的官员,必会因你的身份多些客气,但宋公持正,严于律己,宁可矫枉过正,也不容有失。这正是我现在最想要的宰相,有宋公在,看谁还敢徇私枉法,结党营私。”

    杨思勖细细想想,点头道:“臣明白了,原来宋相公是这样的人。在臣有权势傍身之时,宋相公不阿谀奉承,若有朝一日臣无权无势了,宋相公也不会落井下石。”

    萧江沅颔首道:“正是。”

    李隆基笑道:“这下,你不委屈了吧”

    杨思勖颇不好意思,抿嘴一笑,比哭还难看几分,李隆基便让他下去休息了。见萧江沅自从知道了新宰相是宋璟,就十分开心的样子,李隆基忍不住问道:“你到底在开心些什么宋公可不是姚公,别说干预朝政了,就连参政的机会,他都不会给你的。”

    萧江沅针锋相对地道:“只要于大家有利,臣无妨。”

    将来的日子谁更不好过,还不一定呢。

    开元四年末,在姚崇和源乾曜都被罢相之后,宋璟和苏颋成为了新的政事堂主人。

    文武百官对此二人都很是信服。宋璟自不必说,不仅能力为众人所认可,且多年前就敢直言极谏,其刚正更无人能及;苏颋则是先许国公苏瑰之子,儿时便是神童,长大后更文采斐然,曾与昔日的宰相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若说张说是文坛领袖,苏颋也不遑多让。

    “臣想起来了,”萧江沅道,“唐隆年间,大家推翻韦庶人,曾一夜之间要颁布数十道制书敕命,那时刘幽求尚在,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而那晚在中书省值夜的,就是苏相公。”

    李隆基点头道:“当时多亏了他文思泉涌,不仅一道制书都没耽搁,写得还都十分好看,那时我便觉得他甚好了。”

    不仅如此,李隆基还特意让苏颋手抄了几封制书的副本,留给他日后学习写文章用。萧江沅此时正在帮李隆基整理摆放奏疏的架子,正好看到了那些副本:“那怎的大家现在才想起来拜他为相,还让他同宋相公一起一个有能,一个有才,大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