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发重了,真的非常抱歉,,现在从393395之间的内容已经修改,泪奔t﹏t,为了表示谦意,今天三更)
何处是中国?
中国人所至之处,既是中国之土,既为中国!
这句话是谁说的?
对于郑侠如来说,他自然知道这句话出自谁之口,是大明的淮王,当然他初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不过只是大明江淮经略使。
也正是因为这番话,郑侠如来了台湾,当然他并不是自愿来的,甚至是作为是流放犯来到台湾,可是这并不妨碍他在数月前,因功免罪同时被委任为万年府知府。
万年府!
这座位于台湾北部盆地之中的新筑之城,筑于盆地间的一片高地之上,其城高一丈五尺,城墙顶部马道宽一丈二尺,南北长三里东西四里,城墙完全由主要来自内湖金面山的石条建成,这座万年府府城可以说是是台湾唯一的一座有城墙保护的城池。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是于台湾设郡县,亦或是私委知府,按旧时的规矩来说都属于逾制。不过,在这年月,又有谁会说什么,更何况现在淮王开幕府于清河,设六官,委任文官至二品武官达一品,如此一来,又岂有逾制之说,顶多就是一个私设郡县。
可这设郡县于大明来说也是开疆拓土之功。更何况,这设立的郡县不同其它,甚至就连这盆地之中筑万年城,并非是因为治台的需要,而是为了迎接朝廷的到来。
又一次置身基隆港的郑侠如,此时的他穿着一身四品文官的官袍,就这么静静的立于港湾的入口处,眺望着远海,曾经的流放犯成为现在的万年知府,也是全台地位最高的文官,而随着万年府的设立,这基隆与万年的近十万流放犯的管制权,也由军队转交予地方。可以说,现在的郑侠如他掌握着十余万屯民流人以及苦役犯的生杀大权,尤其是对后两者,更是一言可决其生死。
随着每每都有流人或苦役犯的家人乘船抵达,这万年府的人口也在日益增加。对于身为万年知府的郑侠如来说,他很清楚,未来这里的流人只会越来越多,事虏官员可是要举族流放的,一但北伐功成,那些事虏官员就会被举族流放至万年。
其实流放地又何止一个万年?
万年府占城南天门平南城这些地方,都会成为未来流放那些人的地方,郑侠如甚至想到了一位故友,那位故友家大业大,其亲族不下万人,想到当年他募兵抗清兵败后为清虏所擒,正是那位故友从中活动,才使得他得以逃生,于是他便对身侧的儿子说道。
为光,这次你回到清河之后,务必要想办法,若是临沂克复的话,到时候你徐伯父一家必定会受牵连,虽说国法大于私情,可旧情总是要还的,这徐家亲支不下万人,到时候,想办法让他们流至万年,如此为父也好昭拂一二。
是,父亲。
郑为光于一旁恭敬的应道,他来万年并不是探视父亲,而是作为以礼官左协理的身份来此恭迎圣驾的到来,在既将到来的那个场合上,他等同于淮王的代表。当然之所以委派他来,也是为了让其能够顺便探视郑侠如,让他们父子团聚,对于郑侠如自然非常清楚。
父亲,若是孩儿所料不差的话,恐怕不过两年,您就可以随驾还朝了。
去年父亲被流放的时候,郑为光还曾忧心过父亲的将来,但是现在知道其中的关键之后,他又岂不知道父亲为何会在万年?
他在万年的原因非常简单——是因为淮王视为其心腹,方才把万年府这个紧要之地交给他。
随驾还朝?
儿子的话,让郑侠如先是一愣,随后又笑叹道。
你啊,还是太年青了,为光,你记住,为官要多看,多学,多做,慎言慎行,如此才是为官之道,尤其是有些话,是万万不能说的,你明白吗?
或许儿子不知道,但是郑侠如又岂不知道他郑家于扬州筑的休园之中住着一个客人,尽管那人叫王士元,可是郑侠如却依然从那人的口中得知他的身份,他实际上是五皇子朱慈焕。
对于五皇子朱慈焕的身份,郑侠如从不曾怀疑过,毕竟,有些人总是会本能的,甚至毫无理由的相信一些事情,可是真正在他的心底掀起巨浪的却是淮王的另一个身份。
皇兄!
这个皇兄到底是皇兄还是黄兄,都未曾可知,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从那之后,他曾刻意的观察着淮王,两人在眉宇之中确实有那么两分相似。
如此一来,所有的事情都想通了。
甚至现在,每每得知淮王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时,他也知道了原因。甚至对于郑成功李子渊等人皆是心存轻视之心,他们所思所想的难逃私心,也就只有淮王每每举动皆是基于天下。
助李子渊北伐是为了天下,一言让出开封亦也是为了天下。
至于什么君子可欺以方,不过只是戏言罢了,或许外人的眼中,淮王是可欺以方的真君子,但是作为其心腹的郑侠如,却很清楚,相比李子渊的奸,淮王固定是忠义。
大忠似奸,大奸似忠!
这些话用在淮王的身上并不合适,因为在李子渊以奸而为枭,郑成功以忠为雄的时候,淮王却早已经把天下看成了他自己的,无论是李子渊也好郑成功也罢,皆不过只是朱家的臣子,这臣子是忠臣的时候,自然可以加以忍让,可若是臣子变为不臣,那自然会讨逆臣。
何谓忠?何谓逆?
于心底浮现出这个念头的时候,他自然想到了既钭到万年的永历君臣。
还朝?
永历君臣会有还朝的一天吗?
当然,在郑侠如的心中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对于他来说,他知道身为万年知府的他,在未来的几个月或者几年之中需要干什么,他只需要好好的做好这个知府,至于其它的,并不是他需要考虑的事情。
恰在这时,不知父亲心中所想的郑为光,指着海平线的尽头出现的帆点,然后说道。
父亲,您看,这来的船队可是圣驾所在?
由五艘军舰组成的船队调整船帆往基隆港的方向驶去,在漫长的旅途之后,朱由榔立于船头上,他的双眼盯着越来越近的基隆,那心情却显得有些复杂。
在占城的时候,他甚至想过长住于占城,从而再也不过那颠沛流离的日子,可是现在,当他得知淮王因圣驾与朝廷关乎我大明根本因而不容有失,将其安置于万年之后,他却难免有些失落。
不应该去南京吗?
朱由榔想去问,但他知道这个问题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问的,人在屋檐下的道理,他又岂不知道。
南京显然是去不成了。
恰在这时,他感觉到一双柔荑握住了他的手,回头一看是皇后,只见王皇后看着那越来越近的陆地问道。
皇上,这便是基隆吧?
看似发出这个问题的王皇后,不等皇上回答,她便说道。
皇上,其实这个地方倒也不错,离福建不过只有数百里,现在天下兵马正于北伐,皇上于朝廷于暂驻于万年,也是淮王为江山社稷方才如此,想来待到京师克复清虏被驱逐出关,天下太平的时候,晋王淮王延平王以及张尚书,李将军,到时自然会迎皇上回京师的
处惊不乱的王皇后在很多时候都表现得很镇静,过去如此,现在同样也是如此,甚至她说出这番话,也是在提醒着皇上。现在淮王可以一手遮天,借迎驾为名将皇上置于万年,但是将来天下太平的时候,到时候,晋王延平和诸臣自然不会让皇上驻跸于孤岛外海,与番蛮为伴。
皇后所言甚是。
礼部侍郎江国泰于一旁笑道。
皇上,值此北伐关键之时,若是皇上还驾南京,恐怕晋王淮王延平都需于前线返回南京迎驾以全臣子之礼,现在圣驾与朝廷暂时驻跸万年,亦是稳妥之举。
作为永历朝廷少数十几位逃过一劫的文官,江国泰很清楚,现在朝廷寄人篱下的事实,并没有因为淮王而改变。熟读史书的他又岂不知道什么是挟天子以令不臣的典故。
如此一来,淮王又怎么可能迎朝廷于南京?
毕竟,现在南京可是延平王的地盘。
晋藩淮藩延平大明的天下,即便是清虏退去了,这些藩镇总是大明的隐患,他们将来何去何从,恐怕只有天知道。
虽说不知道将来如何,但江国泰却很清楚,至少眼下,这淮王是万万不可能像缅人一样,虐杀朝廷诸公的。至于将来就走一步看一步了。
淮王忠义,朕又岂能不知的,淮王事事皆是为了朝廷,朕自然是知道的。
朱由榔勉强笑了笑,同时心底又长松口气,暗自寻思着。
至少,在这,总好过在阿瓦吧
想到于阿瓦的经历,对于朱由榔来说,他唯一的期待或许就是能与此过上几年安生日子了
猜你喜欢
- 铮铮铁骨
- 穿梭在枪林弹雨之间,隐蔽于战火硝烟之下,我们是铮铮铁骨的华夏男儿!我们是骁勇善战的特种兵!捍卫国家荣耀,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的使命。利剑出鞘,扬我国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 千骨一蔺
- 大明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大帝手段尽出,平息内乱,清楚外患,让末世大明再次站立起来!争霸世界,怎能少了我大明帝国!一个懒惰却有理想的人,一个看似懦弱却冷血无情的人,一个看似小人却一心为民的人。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是让历史来评价吧 各位书友要是觉得《大明帝
- 十光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脚踝骨折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大明流匪
- 小雨非非
- 香菜大树
- 魔兽践踏,巨龙咆哮,巫师诅咒,魔法璀璨之光照耀知识灯塔!
- 小生铁铁
- 田虎想要与方腊和亲,却又担心嫡子生性粗鲁、外貌丑陋,这才想起似乎还有个长相俊俏的庶出儿子,刚好能做个“备胎 田十一大病不起,被哥哥弃于杭州街市。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姓方的姑娘。只是这位方姑娘,会是方腊的女儿吗“谁说不能冤杀高俅?正义的手段,只适合应对正义 七品钦差、八品将军、九品知县。为啥这权越来越
- 老白猪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傲骨铁心
- 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 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 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伪清顺治十一年,广东新会汉人周士相“我汉家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