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夺城之战,非常短,甚至可以说不值一提,一方是有心算无心,而另一方甚至压根就没有想到居然会有人如此大摇大摆这么夺城,当然,也没有想到,与此同时,明军还会出现在海上。
几乎是在城中的八旗兵们知道大队明军从海上袭来的时候,甚至都没有动起抵抗的念头,便立即抛下刀枪,脱掉盔甲,然后领着家人匆匆逃往关外,只要出了关门,自然也就是关外了,关外是满洲,这汉人,总不会去满洲吧。
驻守在山海关的清军逃得倒是利索,不过半个多时辰,便完全把这城让了出来。
一切都很顺利,顺利的超出人们的想象,至少超过黄田云的想象,也就是在大军开始登陆的时候,他接到了委任状——他成了山海关知县。
谁曾想,七城连环的山海,居然就这么陷了
在进入山海关的时候,黄田云瞧着那雄伟的关城,目光中尽是不信,难怪他不信,山海关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庆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时间,最终建成了这个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险峻城防。在吴三桂没有引清兵入关之前,这清军做梦都想克复山海关,然后打进关内,尽管他们曾数次砸开长城,进入关内,但是只要山海关在明军的手中,他们每一次纵兵劫掠北方之后,就会匆匆撤回。
可谁曾想到,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雄关不过只用了一个时辰,甚至还不到一个时辰,便被明军收复了。
别说的是黄田玉觉得诧异,就连朱明忠自己,也是惊诧非常,甚至反复确认之后,方才确信这是真的。
守城的清军呢?
尽管制定的计划是以奇袭夺取主城,然后再克其它副城,可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守城的清军,甚至不等与忠义军打个照面,就弃城而逃了。
逃了,全都逃了!
已经换成军装的李存业——去年,他以商人的身份来到山海关,在这里作起了买卖,只是这里的人们并不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军正司军正。
大王,其实,大军没打过来的时候,这里的清军就已经人心惶惶了,大多数清兵甚至都备好了马车,收拾好了家当,随时准备离开这,他们虽说没想到我大明王师会出现在这,但一看到王师抵达山海关,那里还敢以卵击石
这确实是事实,毕竟,不过一千多清军,分散驻守在山海关各城,别说是守城了,就是守城门也守不住,面对从海上袭来的大队明军,自然是无从抵抗。
甚至也正是因为山海关的清军兵力极少,所以朱明忠才会制定这个夺城的计划,当然,与过去奇袭夺城不同,这次夺城是军正司配合行动的——军正司潜伏于北方的军正负责搜集马匹大车,以便官兵冒充京城满清显贵的包衣。
只是清军会如此利索的逃跑,确实出乎人们的意料。
哎,看来多尔哈是不知道,在福临的计划里头,清军还要据山海关阻挡我大明官军哪!
嘲笑着满清的痴心妄想,朱明忠的神情显得有些得意,虽说夺山海关有些胜之不武,但是夺下了山海关,意味着满清的命门就被他牢牢掌握了。
存义,你看
置身于船头的朱明忠,手指着山海关,对张金生说道。
你看这山海关,就是满清的命门,只要山海关在我军之手,那满清就不足为惧,自此之后,这世间将再无满清!
朱明忠的语气中尽显出一阵从未曾有过的得意,夺占山海关,断满清后路,然后将其尽歼于关内,这就是他的计划。这个计划实施起来并不困难,唯一的困难恐怕就是,接下来,如何歼灭清军主力,毕竟,只有歼灭清军的主力,才能彻底解决满清的问题。
大王,只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领悟大王出兵山海关之苦心!
张金生直截了当的道出了另一个问题——别说是在外界,即便是在江北,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大王的用意与苦心。
存义,你可知道为何隋唐两朝,不异花费百年时间,也要解决高句丽?
凝视着正在登陆准备进入山海关的部队,朱明忠反问道,他当然不指往张金生回答出来。
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连续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征服高句丽。
在言道着的历史的时候,朱明忠的语气显得有些低沉。
隋唐君主们在百年之间,前仆后继不惜一切代价对高句丽予以征讨,这不值得后人深思吗?固然隋炀帝或许是任性好斗,为征高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史书上的唐太宗充满理智与自信,深知君舟民水,却也不惜冒水覆之险亲征高句丽。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书生,却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象个斗劲十足的斗士似的,发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或许,其它人无法理解朱明忠为何一定要占据山海关,一定会灭满清于关内,但是他自己却知道,为何要占据这里,之所以非要灭满清不可,其原因正是当年隋唐用百年之功解决高句丽的原因。
之所以远征高句丽,不仅仅是因为辽东是中国故地,当时的高句丽是一个半农耕半游牧的国家,一直都在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及集权制度,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集权的国度。这也让高句丽不像普通的游牧政权那样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使得高句丽对中原政权的潜在威胁非常致命。贞观十九年,在出征前,太宗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提及史书上记载的这句话时,朱明忠更是忍不住赞叹道。
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世间史书对于征伐的原因往往皆是一笔而过的,无非就是不顺天命不臣之礼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词,没有涉及征伐的深层次原因。时人愚昧不知不遗后世忧也,才是其根本原因。
臣明白了,今日之满清,就是隋唐之高句丽,若是我等不灭满清,那么必定遗患后世!
张金生的回答,让朱明忠略点下头,即便是将满清赶出关去,也无法改变他们对中国构成了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的现实。此时满清对于中国,就相当于高句丽对于隋唐,犹如前三世纪迦太基对于罗马,十三世纪蒙古对于宋朝,二虎不可兼存,中国要想兴盛,必除满清不可。
但是朱明忠并不想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人解决,也正因如此,他才会选择山海关,选择在他的手中彻底解决满清的问题,非如此,中国不能安稳。
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默默的念着这句话,朱明忠现在似乎理解了为何从隋文帝开始,隋唐历经五代帝王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要消灭高句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句丽与只能靠掠夺生存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同,他是一个半牧半种的政权,完全可以形成一个如中原王朝一般的集权生产力发展文化先进不受中原王朝制约的国家。中原强大时,高句丽或许威胁不到中原,可一但中原衰弱时,那么他们势必就会打进中原,奴役汉家百姓。正因如此,正是基于为民族负责的角度,五代隋唐帝王才会不惜一切代价灭高句丽,最终高句丽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高句丽一灭,大唐北方百年无患,至于契丹,直到百年后方才崛起,可若是高丽句没有灭亡,只恐怕
不愿再去假设那个历史的朱明忠,因为历史已经非常悲惨,那种假设只是把蒙元灭宋提前数百年罢了,他最后又长叹一口气,指着山海关说道。
所以,为不遗患后世,孤非得为中国去此大敌不可!
无关报复!
无关复仇!
所有的一切都是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欲强盛,满清非灭不可!不遗后世忧也。这才是身为上位者的责任,而不是把问题留给后世去解决!
大王,此次山海关已经为我军夺占,右翼军已经入辽东,取沈阳。若是清虏兵败之后,酋首请降,到时,是纳降,还是
猜你喜欢
- 铮铮铁骨
- 穿梭在枪林弹雨之间,隐蔽于战火硝烟之下,我们是铮铮铁骨的华夏男儿!我们是骁勇善战的特种兵!捍卫国家荣耀,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的使命。利剑出鞘,扬我国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 千骨一蔺
- 大明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大帝手段尽出,平息内乱,清楚外患,让末世大明再次站立起来!争霸世界,怎能少了我大明帝国!一个懒惰却有理想的人,一个看似懦弱却冷血无情的人,一个看似小人却一心为民的人。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是让历史来评价吧 各位书友要是觉得《大明帝
- 十光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脚踝骨折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大明流匪
- 小雨非非
- 香菜大树
- 魔兽践踏,巨龙咆哮,巫师诅咒,魔法璀璨之光照耀知识灯塔!
- 小生铁铁
- 田虎想要与方腊和亲,却又担心嫡子生性粗鲁、外貌丑陋,这才想起似乎还有个长相俊俏的庶出儿子,刚好能做个“备胎 田十一大病不起,被哥哥弃于杭州街市。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姓方的姑娘。只是这位方姑娘,会是方腊的女儿吗“谁说不能冤杀高俅?正义的手段,只适合应对正义 七品钦差、八品将军、九品知县。为啥这权越来越
- 老白猪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 傲骨铁心
- 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 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 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伪清顺治十一年,广东新会汉人周士相“我汉家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