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香山传》第63章 王粲故里,乐天高吟《登楼赋》

    乐天兄弟终于在万山的东麓汉江边找到了王粲的故居,原来这里也跟诸葛隆中有点相似,有一个比较简单的牌坊,牌坊上有“仲宣草庐”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是“诗苑赋坛,建安七子称冠冕;兴制作礼,曹魏功臣有仲宣”。兄弟三人从牌坊门口走进去,前面立着一块人多高的石碑,乐天兄弟看那碑文:



    “王公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看到这里,乐天对两位兄弟说,这碑文上的文字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三兄弟继续往下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谙颂乎’曰:‘能。’因使背而颂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



    看到这里,乐天兄弟对王粲过目不忘的天才记忆力也颇为佩服。接下来还记载了王粲一生的主要事迹,写到王粲在襄城刘表幕府十五年,虽然王粲努力做事,但是得不到重用。一个主要原因是王粲的相貌不好,就像同时代的庞统一样。尤其使王粲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刘表以貌取人,连同僚介绍把刘表的女儿嫁给王粲这桩本来是“郎才女貌”的美好婚姻刘表也没有答应。王粲在襄城的十五年几乎相当于过隐居生活。后来王粲投奔了曹操,得到重用,为曹魏政权的订立制度礼法做出了巨大贡献。遗憾的是,王粲不享天年,英年早逝,仅仅四十一岁就含恨离开人世,停止了他的事业。www



    乐天兄弟怀着满腔遗憾离开了石碑,向前面的“仲宣草庐”走来。原来这所谓“草庐”,并不是茅房子,只是在门前搭了一个凉棚式的建筑,屋顶用了一些芦苇杆做装饰,借以体现“草庐”的意思。乐天心想,巴蜀锦城的“杜甫草堂”大概也差不多吧,像杜甫这样的大文士大概也不会真的住茅房子吧。



    兄弟三人走进“仲宣草庐”,顿时感到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种大文士纪念地的肃穆气氛。厅堂正中,立着一尊七八尺高的塑像,手持一支大笔,做出正在写文章的模样。厅堂的墙壁上,满是诗歌。乐天兄弟各自欣赏诗歌。



    首先跃入三兄弟眼帘是王粲那一首著名的《登楼赋》,三兄弟一齐轻轻的念起来。



    接下来的诗有:



    “《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乐天想,这不是歌颂曹操么且继续看下面: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征夫心多怀,凄凄令吾悲。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连舫踰万艘,带甲千万人。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很明显,这是写曹操大军南征。”乐天想。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看来这王粲也颇有义烈之气呀。”乐天的内心涌起一股英雄豪气。



    “哥,你看这首,这是写在这襄城不得志的情形吧”行简问乐天,只见行简指着的那首诗是:



    “鸷鸟化为鸠,远窜江汉边。遭遇风云会。托身鸾凤间。天姿既否戾,受性又不闲。邂逅见逼迫,俛仰不得言。”



    “对呀,想当年王粲不得志,内心也是很冰凉的。哟,哥和行简你们看这首:‘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