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香山传》第151章 重阳节,老人节,官员同饮菊

    又到了重阳节,官员们都回家过节。闪舞www乐天打发杨秘书叫来周殷二位判官,带着几位随从又来到齐云楼,他们要在这里设宴过节。



    首先自然要爬上楼顶,在那楼顶平台上浏览一番苏州城里里外外的风景,那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那排列整齐的楼阁店铺,那密密麻麻的人流车流,那数不清的河道港湾,那一处处的园林假山,还有那数不清的亭台阁榭、寺院高塔、桥梁水亭……



    浏览了景物,大家走下楼,进入二楼的“齐云宾馆”,十来个人,围着一张圆桌坐了。有酒保上前唱诺,问要什么酒,杨秘书不加思索地说:“这还用问在吴地不喝‘春竹叶’,还喝什么酒”其实酒保知道,在苏州的酒楼里,也只有吴地出的“春竹叶”最走俏,无论你官府公宴,或者各界名流宴会,“春竹叶”都是首选。杨秘书记得,白大人有诗句:“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白大人最爱喝的酒就是“春竹叶”。



    但是周判官却说道:“唉,今天是重阳节,应该喝‘菊花酒’,有菊花酒吗”酒保忙说:“有啊,刚刚前几天酿出的菊花酒,好香哪!”



    乐天最后表态:“好吧,今天重九日,就喝菊花酒吧。”接着,酒保搬出一坛菊花酒,顿时香气四溢,令人直流口水。



    菜上来了,都是苏州名菜。松鼠鳜鱼、冰糖莲心羹、巴肺汤、苏州木渎、碧螺虾仁、响油鳝糊、白汁圆菜、西瓜鸡、鸡油菜心等等十多个菜。



    杨秘书说了几句开场白,邀请大家同饮了第一杯。



    杨秘书邀请大家吃菜,杨秘书夹着一块“松鼠鳜鱼”对大家说:“来,大家吃这“松鼠鳜鱼”,张志和老先生有诗赞鳜鱼曰:“桃花流水鳜鱼肥!”张老这首诗把鳜鱼吹红了,现在整个大唐都把鳜鱼作为第一名菜,这鳜鱼也沾了张老的光。”说完,几双筷子一齐伸向盛着鳜鱼的菜碗。



    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吃菜。www这时杨秘书又把汤匙伸向一个菜碗说:“来,大家来喝这‘冰糖莲心羹’。”杨秘书说完,舀了一汤匙汤喝下。接着又讲起了这道“冰糖莲心羹”的来历:



    “话说春秋末年,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大败,作为人质在吴受尽凌辱。获赦回国后,起用范蠡为相国,决心东山再起,报仇雪耻。范蠡献计,一面用金帛美女迷惑吴王,一面生聚教训,富国强兵,伺机再起。勾践同意后,便派范蠡四处寻找美女……”说到这里,白大人和几位官员都笑了,杨秘书知道他们笑什么,像这种故事,在座的官员们早就听腻了,但是杨秘书不在乎,因为这酒席上毕竟要话说。只听得杨秘书继续说道: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范蠡在诸暨苎萝山下的浣纱溪边果然发现了一位绝世美人,奇怪的是那大美人穿着一身孝服。经询问,才知道那位大美人原来是身带亡国之耻的美女西施。范蠡略动三寸不烂之舌,西施就被说服,答应愿意离开故土去吴,用美人计洗雪“会稽之耻”。范蠡亲自护送她前往苏州。”杨秘书喝了一口酒,吃了块刚刚上桌的“响油鳝糊”,继续说道:



    “这范蠡带着西施到了嘉兴南湖,体质柔弱的西施竟然病倒了,龙船只好在这里停泊。范蠡一面寻找名医诊治,一边煎汤送药,不敢怠慢。一个月后,西施病体仍未复原,范蠡心里十分焦急。这时,忽见一个丫头采来几支莲蓬,说是莲心可治姑娘的病。范蠡大喜过望,立即剥了莲子给西施吃,西施姑娘的病体果然迅速好转。范蠡又听一位农夫介绍,用莲子煮烂成羹,加上冰糖,常吃可以补脾养心,清热泻火,有利西施姑娘的病体。范蠡依言,煮成冰糖莲心羹,每天早晚让西施吃下去,果然不久便完全康复了。范蠡高兴地慨叹道:“冰糖莲心,连着西施姑娘爱国爱乡的玉洁冰心啊!”从此,冰糖莲心羹便成了杭州嘉兴南湖和苏州一带民间的一道著名的汤菜了。



    也许是周判官想转换一下话题,居然大声地吟诵起王维老先生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闪舞www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大家又笑起来,笑周判官那有些滑稽的腔调。但是殷判官也不甘落后,立即接下来吟诵出大力十才子之一的耿湋的《重阳》:



    “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杨秘书接着吟诵出解琬的《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瑞塔临初地,金舆幸上方。空边有清净,觉处无馨香。雨霁微尘敛,风秋定水凉。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



    一个年轻副官忽然问:“这重阳节中的‘重阳’是什么意思有来历吗”



    “要说这‘重阳’的来历,说起来很久远,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那么为什么又叫着‘老人节’呢”



    “这好理解:‘九月九’,‘二九重’,‘九九’——‘久久’,你还不老”白大人这么一说,大家都笑起来。但是白大人既然开了口,他就还有话说:



    “‘重阳节’名称最早见于三国时代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书里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