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之斩首之师》第二十八章 孝子姜涛

    日本人为了对付在各地反抗的土匪可谓是费尽了心思,这些人来无影去无踪,非常难以防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东北三省竟然出现了杨靖宇这样能将各地的土匪团结在一起的人物,由于他的出现让一盘散沙彼此之间充满了矛盾的土匪合二为一,变成了一个彼此联盟,一家有事全部支援的情况。

    这个问题让东北的最高指挥官本繁庄非常头痛,作为一个军事家他明白一个异国他乡的占领军在别人国内作战最大的困难就是任何的军事行动都非常难以做到绝对的保密,城市或者是乡村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得到消息之后将这个消息传递给作战目标,让他们提前预防,或者是先一步撤退。这种情况是任何一个外国占领军都无法避免的,既然避免不了,干脆就不去避免。

    本繁庄想出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办法,那就是将城镇内的村民举村向山区迁移,让他们在土匪下山的必经之路上建造村落,一旦哪个地方的日军受到了土匪的攻击,当地的日军最高指挥官就下令杀死整个村子里面的人。

    本繁庄的这个主意真是缺德带冒烟,虽然说土匪大都嗜杀成性,可是那是在日本人没有占领东三省之前,现在的土匪都已经把主要的攻击目标对准了日本鬼子和汉奸,虽然有时候会与老百姓发生一些小摩擦,但是那毕竟是少数土匪,大多数的土匪基本上都是周围村镇的老百姓被日本鬼子逼的没办法才上山的,这样的人你让他怎么向自己的乡亲父老动手

    本繁庄的命令很快就传达到了各个匪患严重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军事指挥官按照他的命令,将一些存在一分为二,原地保留一部分村民,剩下的村民迁移到山区脚下建造村落,挡住土匪下山的道路。

    隐隐之间,土匪都被自己的父老乡亲围困在了山里面,无论从那个地方下山,都会让这些迁移过来的老百姓受到牵连,这些人其中没准就有自己的亲人。

    大山内被积雪覆盖着,但是山外面已经聚集了不少人,这些人一个个被日本鬼子用刺刀顶在身后,驱赶着离开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家,泪水从脸颊上飘落,一次次求情与反抗被日本人残酷的镇压,鲜血伴随着他们的脚步,一直延伸到日本鬼子给他们划定的居住地。

    关东山周围也和其他的地方一样,一群群的老百姓被日本鬼子用武力驱赶到了这里,比起其他地方生活在关东山的老百姓还算不错,至少青山屯因为被日本鬼子屠杀所有的房屋都是无主房屋,这些房屋他们可以直接入住,而不用冒着严寒搭建临时的住处。

    这一次被驱赶到青山屯的人中,有一对母子,母亲七十六岁高龄,面色红润,虽然身上的衣服布满了补丁,但是身子骨看上去

    还是非常的硬朗;儿子今年正直而立之年。他一边走一边搀扶的老母亲,遇见风大的时候,还会将自己的棉帽子取下来,戴在母亲的头上。

    他们两个人走在最前面,在两人身后跟着五六十人,这五六十人用身体挡住了日本鬼子的刺刀,宁愿自己死去也绝不容日本鬼子靠近母子二人。

    在这种危机的时候,这些老百姓的举动都是发自内心的,绝不可能存在任何的做作。这两个人到底是什么人,竟然在老百姓心中有如此高的地位让他们心甘情愿的用生命去捍卫他们的安全

    老太太名叫刘张氏,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她并不是姜涛的亲生母亲,她原本是一个四处流浪的乞丐,在乞讨的时候与姜涛相遇。

    而姜涛是一个一心求道之人,年轻的时候做了一个梦,于是就抛下老母一个人前往终南山准备拜师学艺,不再理会时间杂事。可是他费尽千辛万苦到了终南山之后,却被中南上的老道拒之门外。

    姜涛长跪三天,依然无法感动老道,最后无奈之下准备离去。就在他将要离开终南山的时候,老道却出现在他的面前,对他说道:“父母为天,孝敬父母就是顺天意,顺天意方可修道心,存道心则可成道法。”

    姜涛听到了老道的话之后,恍然大悟,急急忙忙放回家乡,但是等他到家的时候,他的老母亲已经死去三年。从此姜涛才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了无生机的他痛心疾首的时候,刘张氏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个刘张氏酷似他的母亲,于是姜涛认了刘张氏为干娘,在身边用心侍奉。有一天刘张氏对她说:“姜涛啊,你要认为当娘,那你以后做事就都得听我的。”

    姜涛点头答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面,姜涛事事按照刘张氏的意思去办,家境变得越来越好。

    如果仅仅是凭这一点,老百姓根本不会用自己的生命去保卫这对母子。真正让他们发自内心要保护母子的原因是“天意”,随后的连续三年,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发生了灾害,几乎差不多所有人家都颗粒无收,唯独姜涛的家里,麦生双穗,马下双驹。这种情况就算放眼整个东北整个中国都是非常少见的,老百姓在羡慕和嫉妒的同时,却突然接到了姜涛送来的救命粮。

    姜涛开始的时候也不愿意,这毕竟是自己家的东西,眼下的年景不好,而需要粮食人却那么多。后来刘张氏坚持自己的意见,姜涛回忆起自己已经死去多年的老母亲,也就按照刘张氏的意思去办了。

    结果连续三年下来,别人的庄稼在这大灾之年依然没有起色,他家的地理年年喜获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