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下凡》第170章 各有千秋

    只见瓷器上布满黄黑相间的裂纹,所谓金丝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而铁线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美轮美奂,鬼斧神工。

    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因为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开裂。当年观复博物馆马未都曾举例说,自家一件新仿制的哥窑瓷器,夜深人静时能听见嘣嘣作响的炸裂声,一直能持续两年时间之久。

    釉片炸开后,粗的开片会渐成黑色,而细小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时间长气体进去后,就氧化成金黄色。

    苏渊用手把玩着,入手凝润,釉质温润,釉面泛酥油光,如人脸之微汗,堪称润泽如酥!

    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釉下充满大大小小气泡,星星点点,密密麻麻,仿佛群星闪耀。

    聚沫攒珠!

    因为哥窑釉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妙不可言。

    苏渊长叹口气,这才是真正的缺憾之美。其实哥窑所产生的开片属于烧造工艺上的缺陷,是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导致的后果。

    釉面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面,疏密天成,古代窑工发现后认为是废品,上报督陶官,请求报废处理。

    后来居然在破碎釉面上发现一种天然韵律美,能带给人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于是将本欲丢弃的器物保留下来,并且由此开始刻意追求这样残缺之美。

    千百年被文人充分发掘,推至审美最高层次,哥窑以其缺陷美在陶瓷史上独树一帜,获得社会认可,成为明清皇家推崇的对象。尤其宋哥窑,被藏家视为拱璧,拥有一件即可傲视同侪。

    1932年清朝善后委员会在故宫文物时,发现一批从未见过的瓷器,釉色以炒米黄、灰青为主,浓淡不一,釉面上有大小不等的开片花纹,胎色有深褐、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胎体相对致密。

    底部有乾隆诗:伊谁换夕熏,香伢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在他的《御制诗集》里,咏哥窑的诗多达21首,宋代哥窑更是神秘之极,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

    全世界大约只有一百多件,甚至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国际拍卖市场上每出现一件明清仿精品,一般成交价都在上百万美元。

    如果是宋代传世哥窑,价值连城!

    苏渊越看越兴奋,只见开片均匀如一,平滑如镜,喃喃自语道:“这难道是传说中的百圾碎!”

    开片是窑变的一种,千差万别,又称冰裂纹,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

    形状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又分为大开片、小开片。小片细碎叫鱼子纹,大片稀疏叫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百里挑一,独一无二。

    何为百圾碎

    在冰晶玉洁的釉面上形成象冰雪一样清澈均匀的裂纹,十分致密,天衣无缝,任何杂质无法侵入,历经数百年,仍然显得晶莹剔透。

    包浆莹润,温润之极,仿佛碎蛋壳一样,道道纵横交错,如同乍暖还寒时节河湖之上开裂的冰面,裂纹开合,天然取之,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哥窑万中无一,百圾碎又是千里挑一,号称极品中的极品!

    龙泉三大经典,玲珑瓷、弟窑梅子青、哥窑百圾碎,历经千年,流芳百世,堪称不可逾越的巅峰。

    苏渊心中升起一阵骄傲,还有什么比让失传已久的绝技重现江湖更有成就感

    脑中闪过一个想法,又拿起一个素胎,先使用千峰翠色,然后再金丝铁线,看看有什么效果

    “哎,虽然能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