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第293章 内阁议事

    文华殿的内阁会议室内,内阁诸学士和几名秘书正围坐在一张长桌的两侧,首辅黄立极正坐在崇祯的左手,拿着一份文件念叨着。

    黄立极念叨的,是今天内阁会议的几项议事内容。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便是讨论如何迎接,得胜归来的孙承宗等将帅。

    崇祯元年并不是一个好年头,西北各省及京畿之地旱灾,浙江杭嘉湖平原水灾,京城地震,西南奢安之乱,西北流民起兵,河南百姓闹事,察哈尔部西迁兵压大同关外。

    即便是难得有两个好消息,招安了东南沿海的十八芝海盗团伙,又同辽东的后金达成了合议,那也不过是朝廷给自己脸上贴金。只要是明眼人,一眼就看穿了,这不过是朝廷委曲求全的结果。

    辽东的后金国同朝廷签署的和议,墨迹尚未干,便已经派人前往了宽甸附近,图谋大明驻扎在皮岛的东江镇了。

    而在关外为大明守门的蒙古36部,因为不愿意接收明朝赈济时提出的附带政治要求,倒有19个部落带着自家生口投奔了沈阳。而后金根本无视同明朝达成的和议,欣然接收了这些蒙古部族。由此可见,后金同明朝签署的和议并无多少诚意。

    不过现在,朝廷终于有了一个真正的好消息,可以用来给崇祯元年润色一下,好让天下人觉得,新皇登基还是有些新气象的。

    在过去几天内,孙承宗率军击败关外蒙古人的战绩,已经被朝廷提到了同于谦击败也先保住了神京一役相提并论的高度。

    这样的宣传自然是挺让大明百姓大涨志气的,但是随着京城百姓对于孙承宗等将帅的敬仰之情高企,内阁也遇到了另一个麻烦,便是如何对待这只得胜还朝的胜利之师。

    京城百姓对这只胜利之师的热情如此高涨,再按照内阁之前安排的迎接规格,便有些过低了。但是想要提到多高的迎接规格,让什么人代表朝廷去迎接得胜的将帅,便成了一个难题。

    孙承宗作为天启的老师,原本地位就比较超然。如果内阁这次再抬高他的地位,就算是黄立极也有些担心,孙承宗会不会就此压住了内阁一头,从军事转向政事,干预内阁处理朝政的权力。

    黄立极向崇祯提出了这个问题之后,便小心的注意着崇祯的脸色,看看这位少年皇帝会作出什么样的决定。

    朱由检沉默了一会,便对着内阁诸臣问道:“那么黄先生同各位先生,觉的由谁来代表朝廷迎接孙先生比较好呢”

    张瑞图不以为然的说道:“此次孙总长带领大军击败了林丹汗,的确是少有的大捷,但是这等大捷也未必能同李成梁昔日的胜绩相比。

    既然昔日李成梁得胜之后入京面圣并无特殊,那么这接待孙总长一事,我看也用不着特殊对待,还是照旧例为好。”

    施鳯来看了崇祯一眼,发觉皇帝听了这话便皱起了眉头,他便赶紧反驳道:“这是此一时,彼一时。昔日李大帅在时,辽东尚有精兵强将,建奴无反叛之意,大明内地也无纷起的民变,各地尚算风调雨顺。

    但是今日,我大明内忧外患,边关尽是疲兵庸将,各地又灾害频发,国库更是干净的可以饿死老鼠了。

    孙铠阳值此紧要关头击败了包藏祸心的林丹汗,正是卫我大明社稷,让天下百姓以喘息之机的一战。如果这样有意义的胜利,朝廷都要视而不见的话,今后朝廷还能指使的动这些边军大帅吗

    臣以为,孙铠阳此战获胜不容易,陛下应当厚待之,以振奋边关大将对于朝廷的忠义之心。”

    “祖宗制定各种典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让后世子孙遵守的,而不是用来随意破坏的。若是我等随意破坏了典章制度,今后边将大帅和地方督抚还会尊重朝廷的权威么”张瑞图毫不留情的反驳道。

    施鳯来一时语塞,其他阁臣也面面相窥,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方的立场,因为崇祯同首辅两人都没有发声。

    黄立极看一眼面红耳赤的施鳯来,突然开口拦住了张瑞图继续质问下去。他斟词酌句的对着崇祯说道:“不管是张长公还是施存梅,两人虽然意见相左,但也都是为了朝廷考虑。只不过一个着眼于朝廷今后的局面,一个把目光放在了现在而已。

    老臣以为,这两人的意见都有可取之处,但是如何决断,还是应该由陛下来判断。就算陛下超出规格迎接孙总长也没什么,毕竟恩出于上啊。”

    朱由检闪烁了下眼睛,便微笑着说道:“今年这么多糟心的事,难得有件让天下人开心的事,不如就破一破规矩好了。

    孙总长和总参谋部的官员们殚心竭虑,为我大明赢得了这场胜仗,欢迎仪式搞得隆重一些也是理所应当。

    朕以为,不仅仅要提高迎接得胜之军的规格,也要让京城百姓们好好瞻仰一番胜利之军的军容。这样今后再有什么挫折,京城百姓心里总还有个念头,不会人云亦云,搞乱京城的日常生活。

    黄先生和朕自然是不能去迎接的,不过阁臣内选一位先生,带着文武百官去城十里迎接下,倒是无妨。这人选么,就由黄先生来定夺好了。

    另外让顺天府组织京城百姓和各小学、大学、军校学生们,在德胜门到小教场的路上列队欢迎。

    &nbs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