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第616章 吕宋粮船

    青岛原称“胶澳”,自从朝廷在此地设立港口,并以铁路连接至济南之后,这座小小的渔港几乎在四五年时间内就扩充成了一座4、5万人的大城。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沿海的青岛,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又是距离上海等南方港口最近的北方大港。因此在港口创建之初,这里便成为了极为热闹的贸易港。到了崇祯十一年,此地的贸易量已经超过了原来面对辽东半岛及朝鲜半岛的军民两用港-蓬莱港,仅次于天津港。山东半岛作为一个突入海中的大块陆地,沿海的海岸线极为曲折,因此隐藏着不少优良的港湾可以作为船只出海的私港。在开放海禁之前,山东半岛的豪绅和私盐贩子都拥有不少小港口,作为向辽东和朝鲜半岛走私之用。虽然有登莱水师控制着通往辽东半岛的海道,使得山东的海上走私船只没有东南沿海这么肆无忌惮,但是在北方沿海也算是一个走私大省了,其走私货物最为大宗的就是盐和棉布两类。不过到了崇祯十一年末,这些山东的走私港口基本都算是终结了。这当然不是豪绅和私盐贩子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山东官军突然卖力了起来,而是走私活动被市场经济所击败了。一方面,历经十年的改革扩建,长芦盐场已经一举跃居为大明最大的一处盐场。通过采纳了各种新式工艺和风力机器,长芦盐场在崇祯十一年的产量已经超过了两淮盐场的一倍,几乎占据了全国盐产量的一半。这些低廉的食盐不仅为北方的渔业生产和牧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腌用食盐,更是击溃了山东半岛存在已久的私盐。山东私盐贩子熬制的土盐虽然廉价,但是质量显然是无法和长芦盐场采用工业化流程生产出来的食盐相比的。山东私盐之所以能够历久而不衰,完全是依赖于官盐质差价高不?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