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霸主》第034章:格局的改变者

    美国人心算能力不强,但按下计算机的速度却快的飞起,伴随着指间舞蹈跳动,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稳准狠。

    迅速算了几组数据,确认结果其实还不错,才肯定地给出了估算结果。

    “的确如此,电泵循环方案非常有潜力,如果再配上一套优秀的发动机整体设计方案,将各方数据综合起来看,我认为地面比冲300左右,真空比冲330,推力达到20kn以上应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如此简单的要求,其实跟章昭预设数据都不谋而合。

    费尽各种心思,花大力气捣鼓出来的电泵循环火箭如果还达不到比冲300的基本要求,那还谈何火箭大奖赛

    章昭很自信:“没问题,这些要求都可以做到,新的推进系统已经在建造中。”

    虽然还不知道张教授找人加工新发动机已经到哪一步了,但时间方面想必也不会拖太久,本来难度并不算大,最多在八月底,那应该就能交付。

    学院大佬都发话确认,其它教授、讲师自然都拍手称是。

    毕竟都把这次点火测试的成果看到了眼里,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称,比如专门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南非籍教授马特兰,此刻眼眶都红润了。

    看着试车台上,那台仅仅才半米高的小家伙,这就是希望啊。

    马特兰:“真的不容易,以前液体探空火箭被固体探空火箭大量挤占生存空间,现在咱们液体火箭阵营终于有了新的技术突破,今年火箭节,一定让它大放异彩。”

    其实,在电泵循环之前,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是非常复杂的事。

    以液体火箭最关键的推进剂输送系统来说,除了挤压循环之外,其它就是燃气泵压循环相对靠谱。

    那挤压循环虽然简单,但它必须要推进剂罐体内部的压力大于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否则就不可能将推进剂压入燃烧室。

    但随着液体火箭发动机不断进步,燃烧室的室压在迅速增加,那推进剂罐也不断加压

    在v2火箭时代,仅仅1.5兆帕的燃烧室室压还好说,普遍对罐体抗压要求还不算高,再看2000年这些火箭发动机,那动辄是十几二十兆帕的燃烧室室压。

    如果还采用挤压循环,可能吗

    最简单案列,家用煤气罐内部气压为0.5~1.2兆帕,一个煤气罐的罐体就重达15kg,但它普遍也只能加注15kg的煤气。

    而就算是这样重的钢罐,它甚至都无法满足v2的使用需求,更何况......

    所以说,液体火箭发动机效率越高,燃烧室的室压就越大,推进剂罐为了抗压就必然需要用更好、更厚的金属材料去制造。

    冷战时期,美帝最疯狂的海龙号运载火箭计划采用挤压循环发动机,而它的推进剂罐体就必须要采用潜艇钢材制造才能满足,论证到最后,甚至连火箭都要在造船厂生产,而火箭起飞重量更是高达一万八千吨,相当于一条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由因为重量、体积太大,火箭只能从造船厂下水,随后再一路拉到海里面起竖,采用类似潜射弹道导弹的方式发射。

    没错,这是真正的宇宙飞船!

    而这海龙号还只是六十年代的产物,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室压应该也就在十兆帕左右罢了。

    说白了,随着液体火箭发动机性能越发先进,挤压循环的方式必然走向灭亡,除非某一天能够有类似电泵循环一样的新技术出现,让挤压循环重新改头换面。

    另一方面,再看燃气泵循环。

    燃气泵循环方式虽然看起来是可以做小,但它那复杂的管路、阀门、燃气发生器却是一样都不能少,甚至因为燃气泵功率小的原因,很多零件相应也要缩小到钟表零件级别。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小推力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它还如何能正面跟简单粗暴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抗衡

    正是这种大环境的影响,探空火箭市场才迅速被固体火箭发动机占据。

    可现在不一样了,同样简单粗暴的电泵循环方案被章昭推出来,兼顾高性能的同时还能保证简单可靠,甚至还可以通过对电泵转速的精确调节来实现对发动机推力的精确控制。

    而在比冲等数据方面,液体发动机天生就吊打固体火箭发动机。

    所以说,这次电泵循环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方案经过技术验证后,它用一次成功的75秒台架试车,直接向所有人昭告一个强有力的事实:

    在火箭推进剂输送循环技术领域,除开高难度、高收益的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之外。

    从现在开始,全新的电泵循环技术将浓重登场,在保证不低于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效率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推进剂输送系统复杂程度,使小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诚然,因为电泵循环固有缺陷存在,让它无法运用于十吨以上的火箭发动机。

    但是,在小推力液体火箭发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