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堂老东家钱万通貌似年逾七旬,虽生活条件优越,长年当有药石温补,也显得年老力衰。亥时刚过,灯会正盛之时,老东家一行人便打道回府。百里轩不便再跟着他们,看着金玉堂那一行人渐渐远去,转出街口,心中暗呼失策不已。
百里轩抬头向四周一看,不知是那些有钱人一向养尊处优,熬不得夜,还是自视身份高贵,不愿长时间与普通平民为伍共乐,其他几大商家的人也都走了。正当百里轩在周大昆的提议下,准备再去猜谜赢点奖品时,突然一个人影跑到跟前,速度很快,正是金玉堂大少爷钱仕。
这钱仕急匆匆跑来,飞快的塞给百里轩手中两只大元宝:“你是去年来我们通川镇的吧我听说过你。百里轩,这次有劳你了,这是你应得的报酬,后会有期。”说完朝百里轩点了点头,扭身又跑走了。
周大昆、梅小山二人,看到百里轩手中的两只大元宝,眼睛都瞪圆了。大元宝为十两纹银,两只大元宝就是二十两,这可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百里轩掂了掂手中的元宝,揣进怀中,有点哭笑不得。他做人情是为了和这个钱仕大少爷套近乎,没想到这位钱家大少爷,还真不愧出身商贾之家,做事是用金钱来衡量的,看他刚才的表情,似乎对自己也没什么感激。
周大昆当然不知道百里轩心里的小九九,还以为百里轩精明,算准了钱家大少爷能给他这么多钱:“呵呵,小轩啊,我真服了你。你把所有的灯谜都猜尽了,恐怕也拿不到这么多钱,亏你想出这种招来。大手笔呀!到底是有钱人!”
“好了,能赚到这些钱,此行不虚。”百里轩顺口说道,“我们明天就开始下乡,收购野味,灯谜不用再猜了,回去好好休息吧。”
周、梅二人自无异议,在他们潜意识里,百里轩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现在百里轩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心中已没有丝毫怀疑的念头。
一切都按照百里轩的计划进行。第二天一早,三人买了一匹驴子、两个大箩筐和一杆称,带足了本钱就下乡寻找猎户人家。
乡村的纤陌小路,幸好周大昆较熟悉,也认识哪一家是猎户,否则,若只百里轩一个人,跑上一天恐怕也收不到几只野味。据周大昆介绍,凡猎户人家,附近都有一种野兽特有的腥气,就算看不到屋外摆放的捕猎工具也能认出。在收购野味的过程中,百里轩也教周、梅二人论斤识两、结钱算帐。
正如百里轩以前说的那样,他们上门收购野味,猎户们很是欢迎。这第一天跑下来,周大昆倒没觉得太累,百里轩和梅小山可就有点受不了,收到的山鸡、野兔不到四十只。
傍晚回来,他们将装着野味的箩筐,藏在破庙后一处事先挖好的隐蔽的土窖内,将驴子寄养在牧场,吃过晚饭后就早早的休息了。
第二天天刚放亮,三人在市集上卖野味也耽误了一点时间,加之百里轩、梅小山二人双腿酸胀,仍然疲惫,就歇了一天没有下乡。
接下来,百里轩等三人的生意,渐渐就入了正轨,只开始一段时间歇了几天,等百里轩、梅小山二人彻底缓过劲来也就习惯了。
几个月后,百里轩算了一下收入,抛去吃饭花用,平均每个月竟然能攒下四两多银子。这让周大昆和梅小山大为兴奋,他们现在当然知道那是多少钱了,镇上的普通住户,每个月的吃用开销也不过这个数,若他俩还象以前那样的乞讨,十年也存不了这么多钱。
镇上居民大多数认识他们,如今见三人自食其力,安分守己,暗地里都点头赞许。他们三人贩卖野味,小本经营,在市集上有时也妨碍一点其他同行的利益,但那些同行多是了解他们三人的境况,见他们靠此挣点小钱糊口,很不容易,几乎没人与他们计较。
通川镇上有好几家药铺,其中最大的一家,叫回春堂,为第一巨富商家——金玉堂钱家门下产业。通川镇的回春堂,非常有名气,据说曾有川州城的达官显贵,来回春堂看过病。
回春堂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的一位坐堂郎中,此人叫郭济,医术非常高明,十里八乡的人都称其为郭神医。
七年前,回春堂原本也是一家普通的药铺,亦如镇上其他几家药铺一样。郭济就是在那时来到通川镇,并且受雇于回春堂,在回春堂坐堂行医。自他来后,短短不到一年,回春堂的生意,比之前好了数十倍,利润直线上升,尤其这位郭神医配制出一种称作“益生丹”的药丸,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成了回春堂招牌养生灵药,而且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两三年时间,回春堂一跃发展成镇上的第一大药铺。
随着回春堂利润上升,每过一年,郭神医都要求东家加工钱。从第一年每月五十两纹银,增加到第七年每月三百五十两。就在几天之前,郭神医来回春堂已满七年,又要求东家加了工钱,致如今,每月工钱四百两了。
自从听了长子钱生财汇报,又给郭郎中加了工钱,好几天来,金玉堂老东家钱万通一直有点不痛快。他不是怪儿子给郭郎中加工钱,而是嫌那郭郎中要求有点高了。钱万通虽然觉得有点肉痛,但也不能将郭郎中辞退,否则回春堂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