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第九百二十章:乱起深更中

    关的局势发展有些怪,秦晋站在巨幅地图前,眉头微皱,吐蕃人的反应从昨天开始变得异于往常。(#……)如果玛祥仲巴杰当真遇刺身亡,吐蕃大军的进攻意识绝没有这么强烈。

    昨天的战斗打的颇为惨烈,原本应该虚张声势的吐蕃人居然与主动出击的神武军打了一场硬仗。裴敬的部下作为昨天参加战斗的主力,打的很是艰难,几乎是毫无寸进。面对这种情况,他的脸也多少有点挂不住,潼关的神武军绝大多数都是头一次在秦晋面前露脸,初次表现显得拖泥带水,很多校尉旅率们也都纷纷要求再次请战。

    不过,秦晋却拒绝了他们请战的要求,下令坚守大营不出,等着吐蕃人来攻。

    裴敬也一改往日的沉稳作风,缠着秦晋要求再给他一次出战的机会,这回定然要打的吐蕃人后退三十里。

    然则,秦晋却反问道:

    “算吐蕃人后退了三十里,又于事何补呢”

    裴敬被问的一阵语塞,思忖了一阵,不觉有几分气馁,摇头道:

    “大夫所言甚是,末将过于为了求胜而求胜了!”

    秦晋点点头。

    “潼关以西的吐蕃人不下五万,还有那些新附之军,加起来至少有十万众,你麾下的将士不过三万下,纵然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子呢以弱势之兵本该守为策,如果一味的主动进攻反而给了吐蕃贼兵占便宜的机会。”

    说到此,秦晋又顿了顿,随即道:

    “现在咱们的当务之急是试探吐蕃人的反应,包括昨日的强攻亦是试探的一种形式,既然他们打的狠,咱们转攻为守,看他们如何转为强攻。”

    “倘若吐蕃贼兵不强攻呢咱们岂非白白的错过了机会”

    “也不尽然,如果玛祥仲巴杰遇刺是真,吐蕃人势必不能在潼关外长久逗留,咱们耗得起,吐蕃人却耗不起。当然,也还有另一种可能,那是崔涣的行刺失败了,吐蕃人的反应则难以预料了。”

    正说话间,忽有军吏送来了军报。

    “郎将田承嗣的军报到了,请大夫过目!”

    装着军报的密封铜管被送到了秦晋的案头,管口的火漆封口完好,秦晋用力拧动铜管一端的盖子,火漆随之破裂……抽出了里面的羊皮纸,秦晋仔细看了一阵,然后长长舒口气,掂量着手的军报看向裴敬。

    “想不到啊想不到,田承嗣在京兆府居然也闹出了不小的动静,看看吧,数十郡县纷纷景从,吐蕃人和李承宏的麻烦大了。”

    这则消息当真让裴敬倒吸了一口冷气,他一开始并未将田承嗣这个降将看在眼里,因为此人本是他的手下败将,当初此人为安贼镇守潼关的时候,所表现出来可完全是个贪生怕死之徒。后来,田承嗣逃出潼关以后,又领兵去攻风陵关,反在风陵关下活活的被陈千里拖住,粮草消耗殆尽,为了一口饭吃,不得不选择投降。

    是这样一个贪生怕死又无能的降将,居然能在吐蕃人的眼皮子底下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也难怪裴敬不信。

    “看看吧,确定无疑了,玛祥仲巴杰必定出了意外!”

    说着,秦晋将手的羊皮纸递给了裴敬。

    裴敬也点头附和道:

    “嗯,也只有如此解释了,否则吐蕃人又怎么能任凭田承嗣联结数十郡县而没有反应呢想来那玛祥仲巴杰能在吐蕃大权独揽,也定然不是易与之辈,绝对不可能任凭一支反吐蕃的力量在关活动而听之任之。”

    一目十行的看过了羊皮纸的内容,裴敬连呼不可思议,这其诚然有运气的因素,但田承嗣在其的作用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看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此言果然不虚!”

    闻言,秦晋笑了。

    “田承嗣曾经是你的手下败将,可也莫要因此而轻视了他。此人在北边与契丹人作战打了十几年,如果没有点本事也不可能得到安禄山的重用。当然,正因为他聪明,耍滑头自是在所难免,秦某也没想到,他居然也有孤注一掷的时候。边看他军报写的轻描淡写,实际情况可能到了不生则死的程度,也许是天佑我神武军,吐蕃人反应失常,这才给了他有可乘的机会。”

    秦晋的一番剖析倒让裴敬诚服,同时也有些摩拳擦掌。

    “也只有玛祥仲巴杰遇刺这一种可能了,既然如此,咱们不如坐等那两路吐蕃人马自行瓦解。”

    吐蕃内部的矛盾,裴敬也了解不少,玛祥仲巴杰趁着小赞普赤松德赞年资浅薄而大权独揽,虽然现在如日天,又有着攻克长安大败唐兵的功劳,可也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因为随着小赞普年龄渐长,也必然会对那个处处大权独揽的大相心生厌弃,而且在小赞普的身边又有一批受排挤之人是指望着通过小赞普亲自掌权以后翻身的。如此时日稍长,不过一两年的功夫,吐蕃权贵层里渐渐的形成了一股围绕在小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