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黄巾天下》第0685章 诸葛犯迷糊

    赵弘道:“既然曹丞相和孔明意见相左,那就问问文和先生的意见吧。文和先生,你以为呢”

    贾诩赶紧出班道:“臣赞同曹丞相之见!”

    诸葛亮一听这话,顿时有一种五雷轰顶之感,他觉得自己被自己尊敬的师长给出卖了,可是在这朝堂之上,他又不能与贾诩面争,只是跪在那里浑身颤抖。

    这是被气得。赵弘看着诸葛亮的样子,心中暗道:“孔明啊孔明,你也有被气得发抖的时候”道:“孔明啊,既然两位丞相都赞同了,那你就先歇息歇息吧。”随即,赵弘对曹操道:“曹

    丞相,那这科举之事就由你来操持起来吧。”

    曹操没有想到幸福来得这样的突然,但脸上却绝没有喜悦的神色,道:“微臣遵旨!”

    在决定了施行科举制以后,当下又决定在何处建立考场,何处建立参考学子的住所,赵弘将这些任务都交给了工部尚书李胜来完成。

    在退朝的时候,诸葛亮犹如打了霜的茄子一般,没有和任何人说话。

    到了户部衙门,他百思不得其解,陛下为什么这么急于是行科举,如今天下已经到手了,施行科举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为什么要急呢

    为什么要给那些在明处跃跃欲试,在暗处虎视眈眈的敌人以机会呢

    陛下怎么犯糊涂了呢

    还有文和先生,明明说好了一起阻止大王的科举制,他怎么能临阵变卦倒戈呢

    整整一天,诸葛亮都在郁闷之中,他有一种深深的忧虑。

    王莽是怎么失败,他太清楚了。

    平心而论,如论施政举措的初衷,他比他以前的皇帝,他以后的皇帝,都要好得多。

    比如,王莽规定,更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

    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防止世家大族以土地自由买卖为名,行兼并之实。

    再比如,奴婢不得买卖。

    这就是抑制贩卖人口和防止人身依附的关系,也是为了防止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而不能控制。

    还有一点,是诸葛亮也不知道,将农民和地主之间剥离依附、附庸的关系,已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了。

    包括王莽改革币制,这仿佛就是在为资产阶级的发展铺路。

    还比如,实行“五均六筦”制,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山泽等。

    诸葛亮只知道这对于增加朝廷的赋税有绝大的好处,他不知道的是,这属于国营企业的雏形。

    诸葛亮更不知道的是后世史家对王莽的评价:有史家认为,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社会改革家。胡适认为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

    王莽的初衷都这般的完美,可是最后为什么失败了呢

    就是操之过急。在世家大族都隐忍潜伏下来,内部危机重重的情况下,他急于改革,而下面的官吏阳奉阴违,导致改革屡屡受挫,为了转移矛盾,又开启外衅,最终导致了绿林赤眉的起

    义,世家大族乘势蜂拥而起,王莽建立的“新”朝,也就只要灭亡指一条路了。

    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刘秀在统一了天下之后,为了标榜自己的正义性,在史书上将王莽诋毁的一文不值。

    王莽便成了历史上被摔得粉身碎骨的典型。

    诸葛亮深切的感受到,如果赵弘现在执意要施行科举制,难保大渠朝不会赴新朝的后尘。

    想到这里,诸葛亮是在是坐不住了,他决定去面前赵弘,当面讲所有的厉害对赵弘说清楚。

    但是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赵弘根本就不见自己。

    这个时候,诸葛亮又想到了贾诩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