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第七十五章 惠山泥人(1)

    蓝桉的同事出差,送了她一套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遐迩闻名、作为无锡三大特产之一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明代作家张岱的《陶庵梦忆》和王思任的《文饭小品》中,都曾记载当时的人游惠山,要买泥人等玩具,说明到了明代,惠山泥人已经很流行;它最初的产生,一定要远早于此。

    但是,惠山泥人到底是怎样起源形成的,在相关的文献典籍中,却没有明确的记载。本文想就此作一点探讨。

    说起惠山泥人,在我们脑中便会浮现“大阿福”的形象。确实,在惠山泥人中,最早产生、最常见的,应该是童子的形象,以前的文献中称其为“泥孩儿”。关于惠山泥人中的“泥孩儿”,笔者见到两条资料。

    第一条是秦琦的《惠山竹枝词一百首》中的一首,诗云:

    泥孩工致胜苏州,眉目都从好笔勾。郎爱美人能试马,侬怜稚子独骑牛。

    在很长的时期里,苏州木渎一带的“泥孩儿”的名声,要远盛于无锡惠山。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金盈之《醉翁谈录》两书中都说当时的泥孩儿“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宋代诗人许棐有《泥孩儿》诗云:“牧渎一块泥,装塐恣华侈。

    所恨肌体微,金珠载不起。双罩红纱厨,娇立瓶花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岂知贫家儿,呱呱瘦于鬼。弃卧桥巷间,谁或顾生死!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

    钱锺书先生在他的《宋诗选注》一书中选了此诗,并注诗中“牧渎”一词为“牛喝水的小河”,有学者指出此注有误,牧渎即木渎,全诗所咏,即为用苏州木渎之泥塑成的“泥孩儿”。

    一直到清乾隆时期,杨伦在他的《芙蓉湖棹歌》中,还是说“尽叫捏像苏州好”。而上引《惠山竹枝词一百首》的作者秦琦是清嘉庆时人,上引诗中说“泥孩工致胜苏州”,说明这一时期包括泥孩儿在内的惠山泥人作品,已和苏州的不相上下,甚至是略胜一筹了。

    第二条是清末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一书,其中的“工艺类”有“制泥人”条,中有以惠山泥孩儿向宫中进御的记载:

    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泉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巧万端。至此,命作泥孩儿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时,大称赏,赐金帛甚丰。

    以上两条,不是古代文献典籍中对惠山泥人的最早记载,但却可能和惠山泥人的最初起源有关。

    说起这“泥孩儿”,南宋金盈之在他的《醉翁谈录》卷四记当时京师七夕风俗说:

    京师是日多抟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睺罗,大小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

    在两宋时的很多笔记类的着作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如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条记: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

    南宋末年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六“磨喝乐”条在引用了《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后,又说:

    今行在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进入内廷者,以金银为之。谑词云:“天上佳期,九衢灯月交辉。摩睺孩儿,斗巧争奇。

    戴短檐珠子帽,披小缕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转晴底工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快输钱,须要扑,不问归迟。归来猛醒,争如我活底孩儿。”

    南宋“西湖老人”撰《西湖老人繁胜录》:

    御街扑卖摩侯罗,多着乾红背心,系青纱裙,亦有着背儿,戴帽儿者。牛郎织女,扑卖盈市。

    综合以上记载,可以知道,宋时七夕风俗,京城人家多要去市场去购买泥塑童子——泥孩儿。这些泥孩儿大小不一,精粗不一,自然价格也不一。比较讲究的,会加饰男女衣服,“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

    这些泥孩儿形象生动,招人喜爱,“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引得人如痴如醉,竞相购买。这“泥孩儿”是当时“七夕”节的“节物”;在“乞巧”时,要“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

    值得注意的是:泥孩儿在宋时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做“磨喝乐”,在当时的各种文献中,又写作磨喝罗、摩合罗、魔合罗、磨合乐、摩孩罗、摩睺罗、摩侯罗等。上引《东京梦华录》中曾专门就此说明道:“‘磨喝乐’本佛经‘摩睺罗’,今通俗而书之。”明确地指出它和佛教有着某种关联。

    但作为宋时泥塑童子的“磨喝乐”,和佛教的渊源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学界却又有很多的讨论和不同的看法。如有人认为,摩睺罗为佛教神名,又称摩睺罗伽,梵文a,是天龙八部之一,宋元时期的磨喝乐即由佛教的摩睺罗伽演化而来。

    摩睺罗迦原为一蛇首人身形象,因不适于中土,所以逐渐变化,失去固有可怖的形象,而形成一个美妙可爱的儿童形象。

    有人认为,摩睺罗可能是佛子罗睺罗之讹称,佛经中称罗睺罗是佛祖释迦牟尼在俗时之子,在佛出家六年后才生,后经修行成佛之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

    有人认为摩睺罗就是佛教显教中的大黑天——摩诃歌罗,摩睺罗乃是摩诃歌罗的音转。有人则认为宋代七夕的磨喝乐,来源于佛教净土宗宣传的化生童子,含义是祈嗣,即“妇女得子之祥”,这是净土信仰与中国民众心态相契合的产物。

    虽然看法各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作为宋时泥塑童子的“磨喝乐”是来源于佛教。那么,包括“泥孩儿”在内的无锡惠山泥人是否又是起源于宋时的“磨喝乐”呢

    应该说,在这方面,缺乏古代典籍文献的明确的记载。但是,在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无锡的方言语词中,却留下了某种痕迹。作为我们无锡人的钱锺书先生,在他的《管锥编》中有一段十分值得注意的论述:

    近世吾乡惠山泥人有盛名,吾乡语称土偶为“磨磨头”,而自道曰“倷伲”,故江南旧谑,呼无锡人为“烂泥磨磨”,亦犹苏州人浑名“空头”、常熟人浑名“汤罐”、宜兴人浑名“夜壶”。

    “磨磨”名无义理,当是“磨喝乐”之省文,以其为小儿玩具,遂呀呀效儿语而重叠言之,正如卢仝《寄男抱孙》:“添丁郎小小,别来吾久久。

    脯脯不得吃,兄兄莫捻搜”,或黄遵宪《己亥杂诗》:“‘荷荷’引睡‘施施’溺,竟夕闻娘唤女声。”成人语小儿,每一音叠言……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