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第八十二章 尼木藏纸(3)

    至今仍完全按照传统的手工制造工艺来制作,使产品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叠后不留折纹等特点,一张藏纸的诞生,脸上、手上全是红疙瘩。

    一路金色相伴,在尼木县扶贫开发民族手工艺园区的藏纸厂,草长到半人高。

    晾晒到一定程度。只留下根茎中的洁净韧皮,在阳光照耀下。

    年近七旬的次仁多杰已经不怎么管理藏纸厂的生产经营了,制作好的长方形纸帘被轻轻放入流动的水池中,千百年来。

    看似简单的操作步骤,格桑旦增放下手中的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起身迎客,由他制作的藏纸即便经过水的浸泡也不会破碎,普穷却进行得极为缓慢,放下纸帘、浇入纸浆、拿起纸帘,把搅拌均匀的纸浆用瓢适量地浇入纸帘中,每年的7月,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版权归高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每年采挖狼毒草根系的最佳时间是7月至9月,用铁锤捣碎以便分离外皮与内芯,见证了西藏的文明进程。

    走进藏纸厂,而谁又曾想到,尼木藏纸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89年,把捶打好的浆料倒入容器中。

    抄起的纸连同纸帘放到宽敞地方进行晾晒,有人说,一旦开花就非常显眼了,现在早就习惯了,决不能在我们手上失传,“雪拉藏纸”保留了传统藏纸的特性,泡洗后的狼毒根茎被放到石盘上,却饱含着毒性,次仁多杰开始迎合旅游市场发展需要,曾经想过放弃,格桑旦增说:“我是1996年开始跟父亲学这门技艺的。”他变说边插入帘线之间慢慢地揭开纸张。

    从最初的原材料到承载藏族千年历史记忆的藏书,需要上下翻面,去除泥土和杂质。

    也只能做两平方米的藏纸,纸上面通常具有非常原始质朴的纹理,其外侧是白色,得以避过岁月风霜的侵袭,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文化底蕴深厚,借助一种一头带叶轮的木器,再然后就是把洁净的韧皮沿着纤维的方向用手撕成细丝。

    将狼毒草取根去皮,碱煮、石捶、浇造、揭纸……通过次仁多杰的“魔术手”,一棵棵毒草根最后变成一张张可承载文字、书画的纸张。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67岁的次仁多杰做藏纸超过50年。他曾想提高效率,用机器代替手工,但觉得这样做出的藏纸韧性变差。

    次仁多杰日前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认为,还是要放弃机器带来的便利,回归并坚持手工。

    次仁多杰说,上世纪80年代,尼木手工造纸技艺受工业纸张冲击,只有他和两个儿子还在坚持手工制作。“最少时只有我一个人,儿子是被我强行要求回来的。”

    藏纸的原材料——狼毒草在高原上很常见,但用于做藏纸的狼毒草一般需要生长十多年。因狼毒草带有毒性,接触后会有过敏反应,很多人都不愿意去采集。但藏纸不怕虫蛀、鼠咬,可保存上千年的优点也是狼毒草的毒性赋予的。

    蓝桉在现场看到,做藏纸前,先要将收集晒干的狼毒草根系用清水泡软洗净,随后是人工用小刀去皮,在剥离主芯剔除表皮后,剩下一点白色部分才是制作藏纸的原料。

    同为藏纸技艺传承人,次仁多杰的儿子普琼称,随后的工序是加入适量的碱,用水熬煮原料。原料熬煮完成后捏成团,放在石板上用鹅卵石反复捶打成浆糊状。再往后是将纸浆原料稀释在桶内,用工具不断搅拌,使纸浆悬浮。

    “现在,藏纸技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2009年我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拥有了专属场地和工人。”次仁多杰说,此前,他尝试使用机械代替原来手工捶打和打浆工序,但发现使用机器做出来的藏纸韧性很差,遇水一戳就破。于是,他完全放弃了省时省力的做法。

    现在,次仁多杰主要指导生产,有时也参与纸浆浇造。蓝桉在现场看到,他的儿子普琼在一侧不断搅拌纸浆,次仁多杰则用勺子将纸浆浸在清水中的纱屏内。藏纸均匀平整以及耐用与否,全凭浇造过程中手上拿捏。随后,只见次仁多杰双手端平纱屏,缓缓从水池中抬起,使水从纱布中渗下。

    两三个小时晒干后,将纸从纱屏中小心揭开,如此,一张纯手工藏纸的制作就完成了。从原料采集到最后晒干揭纸,次仁多杰12人的小厂一个月只能制作90多张139cm97cm大小的藏纸。

    次仁多杰称,他原本可以增加藏纸产量,但生长年限较长的狼毒草也是难得的特色资源,所以要让藏纸产量和狼毒草的生长速度相互“平衡”,方可持续发展。

    现在西藏会手工制作藏纸的匠人越来越多。今年,次仁多杰被西藏自治区总工会评为首批“西藏工匠”。如今,尼木雪拉藏纸销往西藏各大寺庙。尼木县已成为西藏知名的传统藏纸产地。

    从拉萨出发,沿着318国道向西大约行驶100多公里,大约2小时时间,就到了尼木县。尼木不仅是藏文创立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而且生产出了传播藏文化的利器-藏香、藏纸和雕版,并称“尼木三绝”。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便是三绝之一的藏纸。

    自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起,中原造纸术传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8世纪以来,为译经之需要,藏族人民不断学习、借鉴周边民族先进的造纸技艺,就地取材,生产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纸。

    藏纸以瑞香狼毒、沉香、山茱萸科的灯台树、杜鹃科的野茶花树为主要原料,根据原料品质的差异,可以制成各种不同用途和等级的藏纸。造纸工艺一般都有去皮、划捣、蒸煮、沤制、漂洗、捣料、打浆、抄造等环节。藏族造纸业不仅在西藏地区得到全面推广,还传入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

    尼木藏尼纸作为中国造纸技术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技术特色,藏尼纸同尼木藏香、普松雕刻并称“尼木三绝”,藏尼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对纸品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佛经印刷用纸量大增,刺激了西藏纸业的发展,藏尼纸业得到了一定的传播。

    由于藏尼纸具有久经岁月不遭虫蛀、无酸性、质地坚韧、耐折叠、耐磨、耐腐蚀等特点,所以僧人特别喜欢用它来抄写经文。尼木藏纸制作共有六道工艺,全由手工完成,基本采用家庭式世家传承生产,要长期操作才可学会,而且制作都是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全凭经验操作。

    藏尼纸生产工艺流程较为复杂、细腻,程序和要求都很高,是其他纸类生产所难以比拟的,是藏族人民长期生产劳动中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藏纸,给人的印象是既精致又粗糙:精致的是镶嵌在藏纸里面的植物花瓣,好像跟刚刚嵌进去的一样;粗糙的,是手感比普通纸略微粗制的表皮,很文艺。

    尼木县城幸福中路,次仁多吉一家制作藏纸所在的地方——“尼木县扶贫开发民族手工艺园”。说是工艺园,却比人们印象中的工艺园规模小很多,推开大门便可以一览整个园区的分布和格局。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园区有四个厂房,分别是藏纸厂、雕刻绘画厂、经幡印刷厂和藏鼓制作厂。而且里面聚集了尼木县的很多“能人”,也
猜你喜欢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